摘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說話、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主要途徑,是提高初中學生寫作的重要前提本文結合自己教學經驗,就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109-02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對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有明確要求:“對文章的內容、語言、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問”;“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培養(yǎng)初中學生說話、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主要途徑。那么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呢?筆者結合自己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悟。
一、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的習慣
博覽群書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當前,許多學生尤其是初中的學生,讀書很少,且不愿讀書,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至于閱讀面狹窄,閱讀興致低落。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千方百計、想方設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博覽群書的習慣。
(一)激發(fā)興趣。
對初中學生而言,選擇閱讀的對象至關重要,教師對學生、或者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所選讀物一定要貼近學生的心理需要,選對學生的閱讀口味,一是要選擇那些語言質樸生動、內容引人入勝、學生讀起來愛不釋手、非一口氣讀完不可的讀物。二是選擇的書目必須遵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難易適當,就一定能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增加搞好閱讀的信心。
(二)拓寬范圍。
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盡量讓學生博覽群書,天文地理,上下五千年,只要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學生喜歡讀的書目,無論何種體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去涉獵,比如小說、散文、筆記、傳記,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科普文,人物軼事、科普常識、文化習俗、人文歷史、新聞報道、廣告說明等等。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讀些原文版的簡易讀本、報刊雜志等。
(三)保證時間。
教師可每周安排一節(jié)課進行課堂閱讀訓練,但這遠遠不夠,還必須每天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每人每天課外閱讀不少于500個字左右的短文。學生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的邊角碎料,把讀物化整為零,打印成單頁發(fā)給學生,以便隨身攜帶,利用課間、飯后等零星時間鼓勵學生閱讀。
二、培養(yǎng)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
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的閱讀教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的施教過程中,要不失時機的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興趣,使學生感受到讀書的快樂并在快樂讀書活動中體會更深層次的含義。
(一)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三分鐘表達”訓練法。
“三分鐘表達”訓練法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并從心理上克服學生閱讀時的緊張情緒。
(二)采用“導語激趣”法。
“導語激趣”法就是教師課前精心設置導語,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教學《松鼠》一課時,我出示圖片——松鼠,詢問:你們認識它們嗎?看到它們,你想到些什么呢?學生聯(lián)想翩翩,思維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紛紛舉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話鋒一轉:讀讀課文吧,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訴大家。同學們被我一激,又紛紛投入到了新課的閱讀之中。
(三)采用故事導入法。
在學習新課之前,教師先講述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有趣或新奇的小故事,導入新課,這樣會產生一唱三嘆的效果。例如:教《談骨氣》前,講述朱自清寧肯餓死也不領取美國救濟糧的故事。
(四)采用歌曲導入法。
根據當代學生喜愛聽唱歌曲的特點,利用流行的影視歌曲導入新課,可以叩擊學生的心扉,點燃學生的激情,一下子進入文章的情境。例如:教《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時,放唱電視劇《水滸傳》的主題曲《風風火火闖九州》。教師引導:“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這句歌詞在哪個人物身上體現得最鮮明?依學生的回答導入新課。教《春》時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導入。此外,根據文本內容有時我采用詩詞導入法:講授新課之前,朗誦或播放或吟唱與課文有關的詩詞,從而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例如:教《有的人》由魯迅的《自嘲》詩導入。
三、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
根據文章的體裁特點,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過去所積累的語文知識,從文題、層次、中心、寫法及現實社會意義諸多角度去分析、閱讀文章。
(一)文題。
文章題目往往是文章的“文眼”,在一篇文章中起著引領作用,它常常就是文章中心,或者是一條重要線索等等。明白文題在文章中的作用,順藤摸瓜,才能讀懂文章。如《濟南的冬天》題目就表明所寫的是濟南這個特定環(huán)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一看題目便明白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二)層次。
閱讀一篇文章,需要理清文章的層次,可以幫助讀者掌握一篇文章的脈絡。首先明白文章敘述、描寫或說明對象,再看圍繞這一對象分幾個方面來寫,從而理清楚文章的層次。如《看云識天氣》一文,作者主要圍繞“云和天氣”的關系來說,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就出現了晴天和雨天的兩種情況,“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帶著這個問題再去閱讀,學生就容易把握作者思路,沿著思路讀下去,既能加快閱讀速度,又能提高閱讀質量。
(三)中心。
閱讀一篇文章,總要明白文章說了些什么,把握哪些是對全文內容或段落的精練概括語句,這就是文章或段落的中心。抓住中心,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如《濟南的冬天》一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多種自然景象:靜臥的小山,澄清的河水;古城,小村;青松垂柳,綠色水藻;雪前的景,雪后的景;映在水中的倒影,不映在水里的“正影”,紅黃藍白黑色彩斑駁;山木水草天,多態(tài)多姿。真是曲盡散文那個“散”字的妙處。但是它神不散。如許錯綜復雜的描寫都環(huán)繞一個主旨,即冬天的濟南那溫晴的天氣。“溫晴”二字總領全文,使文章脈絡清楚,雜而不亂,多而不繁。作者從三個角度具體寫出濟南冬天暖和安適的特點。一是從地理環(huán)境方面直接說明(“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二是從人們的表現、感覺、幻想去描寫(“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三是以景襯托濟南冬天的暖和安適。冬天之精神寫不出,以人、日、山、水寫之。先以襯托之法寫濟南的冬天“沒有風聲”“響睛”“溫晴”,突出了“暖和安適”的主旨,下面便重點寫了濟南的山水。以小山的秀氣、美景襯其“暖和”,再以兩個“臥”字襯其“安適”。接下來寫水,“不結冰”“冒熱氣”“水藻真綠”“垂柳照影”襯出暖和安道之氣氛。最后“藍水晶”中包著“紅屋頂、黃草山。……”這一整體美集中襯出“暖和安適”這一“精神”。
(四)閱讀速度。
教師在教給學生的閱讀方法時,一定要強調注重閱讀速度。閱讀分瀏覽式的快速閱讀和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閱讀。快速閱讀要求能盡量在短時間內完成閱讀內容。在對內容的把握上要求能了解課文大意,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概括了解。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閱讀要求對課文內容理解比較透徹,包括對一些小問題的探究。當然,這種閱讀所用時間相對于快速瀏覽式的閱讀所用時間要長得多。畢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要透徹得多。這兩種閱讀各有針對性。“在語文課堂的自我學習中,往往可采取快速閱讀的方式,一目十行,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是字斟句酌的研究性閱讀,深入到關鍵詞、關鍵句子的理解,這樣可以詳細掌握課文內容”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轉變觀念,重視閱讀方法的滲透和培養(yǎng)。語文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要著力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閱讀策略,調動學生的興趣,督促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一步一步的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閱讀訓練,并注意適時適當的調整方法,一定會使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有顯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