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設問、設疑,讓學生參與,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營造學習氛圍,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興趣等方面闡述了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效果。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效果;興趣;作用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10-0110-01
在課堂上讓學生能夠很好的學習知識,吸收知識,消化知識,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在課堂上,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首先,要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在一節課的教學中,注意力是一個學生在課堂中的關鍵。要將學生的注意力時刻集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將課堂設計的生動活躍,善于聯系生活和社會實際,讓學生在實踐、實驗中學習,從感性認識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感受課堂的趣味性。對枯燥內容,在教師眼里都應表現得有趣,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們自覺主動地觀察、思考。將書上的知識問題化,將課堂教學生活化,使學生真正的感受到科學知識就在身邊,引起學生的興趣,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如教師在講課時條理清晰,思路清楚,目標明確,非常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但是當批改學生作業時,發現部分學生掌握的比較差,老師很苦惱,講得夠詳細了,夠清楚了,怎么沒有效果,沒有質量呢?
教學有沒有效果,不在于教師教的內容多少,學生做的作業多少,教學占的時間多少,也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教學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細致不細致,而是看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否入腦入心,看學生學到了什么,掌握了多少,會不會用。如果學生不想學,沒有興趣,那么即使教師再辛苦也沒有收獲。
其次,要變換角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主體性原本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是世人作為認識主體在處理外部世界關系時的功能表現,被引入教育領域后,所提出的學生主體性則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積極主動學習時所表現出的一種主觀能動性。
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教育教學活動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參與,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已成為實際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參與是一種過程,教師講完了某個內容后,用提問,組織練習等活動給予學生參與的機會,鼓勵學生養成主動設疑和釋疑的良好習慣,即從問題人手,鼓勵他們去自覺地尋求知識的幫助。如講到平行線時,如何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教師在黑板上演示過后,要讓學生自己也動手畫一畫,感受一下如何畫,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學生只有親身體驗了才知道自己是否學會,是否理解。教師要改變自己的角色,使自己變成課堂的營造者和組織者。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將老師講解為師生共同探討,將看書思考和總結的任務放在教學的主體――學生身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積極參與到課堂上。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走上講臺,讓他們通過自身的操作活動去領悟和體會知識,最終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學生走上講臺,教師隱入幕后,教師當導演,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如果一堂課的大部分時間是老師在講,那么這堂課就有些像教師唱獨角戲了,幾乎可以斷定這堂課是失敗的,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要進行有效地教學,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的本身是豐富多彩的。學生、教師、教學媒體、課程資源等有機構成的每一節課都是不同的。課堂上應盡力營造支持性的學習氛圍,教師在課堂上適當的評價學生的各種看法,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學生通過自己參與,考察了每種看法的依據和理由是否成立后得出結論,這樣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對問題質疑,愿意傾聽他人的反饋,敢于探索,親身體驗,并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教學質量又是教育的關鍵,課堂教學又是教學質量的前提,要提高教學質量就要提高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是一個教師的基本任務和義務。
作為教師,應盡最大的努力成功地完成每一節課的課堂教學,盡最大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利用每節課,享受每一節課,最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