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增加,尤其是老年慢性病患者群體的不斷增多,如何建構起能夠滿足老年慢性病患者長期照護需求的服務體系,不僅是家庭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和市場問題,甚至是政治問題。通過對我國老年慢性病患者長期照護服務現狀的分析及建議,來為我國構建養老服務體系提供參考。
關鍵詞:慢性病;長期照護
Abstract: As the extent of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increases, especiall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populations continue to increase, how to construct to meet the need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ng-term care service system, the problem is not only the family, but also social issues and market issues, and even is a political issue. On the status of long-term care services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of old age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build pension service system for our reference.
Keywords: chronic disease; Long-Term Care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113-02
目前,我國老年人口日益增多,據最新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 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3.26%,達到了1.79 億[1]。預計2014年中國老年人口將超過2億,2025年達到3億,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30%[2]。與此同時,老齡化問題也不斷加劇。近些年,關于老年人長期照護問題是各界人士關注并且積極探討的熱點難點,也是國家未來的工作重點。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并要求貫徹實施《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3],來積極的面對和解決這一問題。而老年慢性病患者是老年人群的主體,失能及半失能老人主要是由于慢性病導致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能否得由醫護人員參與的專業性長期照護是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生存質量的關鍵。本文將就目前老年慢性病患者長期照護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一、我國老年慢性病患者長期照護的現狀
(一)傳統的居家照護功能弱化,很難獨自承擔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長期照護服務
自古以來,家庭養老在我國是老年人長期照護的主要方式。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及老齡化步伐的加快,傳統養老方式正在逐漸弱化[4]。對于患有老年慢性病并需要長期照護的患者來說,居家照護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家庭支持系統被“4-2-1”型家庭結構和“空巢家庭”的存在所破壞,缺少照顧者[5]。而且老年慢性病患者及家屬對相關疾病知識的認知水平比較低[6]。其次慢性病居家護理體系不健全,尚無專門的居家護理機構,更不用說針對慢性病患者的居家護理組織。再次缺乏國家有效的政策、財政支持,居家護理所需的交通、通訊、護理儀器和設備欠缺[7]。因而不能滿足老年慢性病患者長期照護的需要。
(二)社區照護體系尚不完善,不足以支撐其理應承擔的服務功能
老年慢性病患者有較高的護理服務需求,針對老年慢性病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社區護理服務對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質量有積極的促進作用[8]。而目前,我國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起步不久,各項功能正在逐步完善,尚存在很多的問題。在基本衛生服務設施方面仍然比較落后,多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都面臨業務用房困難和設備落后,藥品不全,價格缺乏優勢等情況[9]、[10]。在社區醫護人員方面,由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存在福利待遇低、晉升制度及考核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問題,造成人員缺乏[11]。并且普遍存在學歷、技術水平較低的問題,絕大多數沒有接受過全科醫學的正規教育[10]。據2011年全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社區各種技術人員學歷的總體水平中研究生只占0.6%,本科生占18.4%,而大專和中專生占75.8%,高中及以下占5.2%。在政府方面,對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經費投入不足,相關政策不配套,現階段“雙向轉診”制度難以落實,其銜接和溝通機制還沒有建立完整[9]—[11]??偵纤?,社區醫療能夠承擔的責任極其有限,很難滿足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需求。
(三)我國機構照護起步晚,功能不全
當前我國養老照護機構的服務提供中尚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機構的床位數量尚未達到一定的需求比例,并且由于支付能力等問題,在絕對數量不足的同時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資源空置現象[12]。其次,我國養老照護機構設施簡陋、醫療衛生設施條件差,以致其功能不全、類型單一。絕大多數機構仍是以“養”為主,僅滿足于讓老年人吃好、住好,康復、醫學護理、精神慰藉服務項目很少,甚至是空白[13]。而機構養老人員中慢性病患者及其導致的失能老人居多,需要加強機構養老人員慢性病管理,為其提供專業服務[14]。再次,我國現有的養老機構服務隊伍最突出的問題是專業人員嚴重缺乏。按照老年人與護理員的比例為3︰1來推算,全國至少需要1000 萬名護理員,但是目前全國老年福利機構的職工只有22 萬,取得養老護理職業資格的也僅有2萬多人。并且政府在服務標準、設施標準、收費標準、法律關系等方面沒有明確的規定,導致養老機構良莠不齊,十分混亂[12]。總之,我國養老機構目前的整體水平較低,服務及業務水平遠遠不能滿足老年慢性病患者長期照護需求。
二、我國老年慢性病患者長期照護的對策
(一)建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0年發表了一系列有關長期照護的研究報告,提出長期照護首先是需要立法組織長期照護保險。目前,許多發達國家都先后頒布了長期護理法案,如美國、德國、日本等[15]。
國外長期護理保險采用兩種方式: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社會保險以日本代表,規定40~64歲的日本人有資格為長期照護保險繳費,但只有當他們患有保險規定的十余種老年慢性病才有資格獲得補助,那些65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是自動獲得資格的。長期照護的費用負擔50%來自于普遍稅收,50%是來自于社會保險費,經過評估的老人需要照護者,利用服務時繳納只需10%的費用。長期護理服務項目分為居家護理和專門機構護理兩種護理類型,并細分為6 個等級,每一護理等級都有具體的護理費用規定。對于服務內容,法規也有詳盡的規定,如居家護理包括入戶護理、服務中心的護理、技能訓練、在外短期小住等12 種類別;專門機構護理包括老人護理保健設施的全面護理、老人護理福利設施( 老人特別保健所)的醫療護理、護理療養型醫療設施的療養護理等3 大類別[16]。商業保險以美國為代表,其政府不承擔經濟責任,不干預市場保險公司的經營,只負責監管市場,制定與長期照護保險相關的法律法規。參保人按照權利和義務對等的原則購買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產品,其獲得的待遇水平由繳納的保費數額來決定,即保險公司按照合同規定支付保險[17]。
(二)建立符合老年慢性病患者要求的長期照護服務體系
1.以居家護理為基礎
居家護理是指將專業護理的人員由醫院、專業機構等地方請到家里,為老人做專業的護理。它與保姆不同,提供服務的人員都是有醫療知識和護理知識的專業人員,能夠提供專業化、規范化的醫療護理服務。護理師并不像保姆一樣24小時守在家中,而是根據用戶需求,提供按需服務、按小時收費的服務。家庭作為個體生命的港灣,通常應當承擔“提供服務、購買服務、請求援助和主張權利”等職責或功能。
居家護理的概念在國外以及中國臺灣、香港地區都已經流行很多年。在臺灣,居家照護模式(the care home model) 是以長期照護專業計劃為核心,針對出院后患者擬定長期健康照護計劃[18]。提供服務的專業居家服務團隊成員包括: 家庭醫學科醫師、居家護理師、營養師、復健師、社工人員、關懷師及居家服務員等, 并有各科醫師作為咨詢的對象。服務范圍廣泛,可為慢性病患者提供長期的居家照護服務[19]。老年慢性病患者經過醫生評定之后,可以由醫院轉回家中,并依所需提供相關的“居家醫療服務”,如: 24 小時醫療服務、社會工作服務、訪視護理服務、家事服務等。家人可在專業人員協助下,居家照顧病人,使病人能在熟悉的環境中得到身體上、心理上的需要與滿足,實現“生活正常化”[20]。
2.以社區為依托
社區護理是一種長期連續的護理模式,是居家護理的“服務站”。以社區為依托,并將居家護理納入社區服務網絡。是立足于社區,以社區為平臺,整合社區內各種服務資源,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為主要形式,為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日常護理、心理疏導、知識宣教、加強隨訪等長照服務。
英國、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都有相對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來規范和發展社區的照護功能。英國于1990年頒布《社區照顧》并于1993 年在全國推行。其社區照顧多由專業機構提供,照料者大多經過一定的職業培訓,如NVQ英國國家職業技能等級培訓,并通過評估中心的評估認證來提供服務。所提供的服務包括居家服務、家庭照顧,疾病控制和護理、安裝設施,改善生活環境、減免稅收等[21]。
臺灣推行“在地老化”社區護理政策,就是整合社區和家庭的長期護理資源實現老年人在自己家中得到護理服務的目標[22]。社區護理的載體是社區護理服務中心,這些中心與老年人的家相毗鄰, 可為老年人提供日間護理、餐飲服務、照料護理以及相關咨詢服務, 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滿足了老年慢性病患者大量的長期護理需求[23]。
3.機構照護為重要組成部分
從不同歷史時期和當代不同的國家、地區看來,機構養老都不是主要的長照方式。其作為長期照護服務連續體的一個重要的環節,通常也是最后一個環節,應在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中發揮“托底”的作用。需主要承擔為部分身心健康受損的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料和供養部分“三無”、“五保”老人的功能,需要較高的服務質量。
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老齡事業,各類養老機構蓬勃興起,尤其在“十一五”期間。然而,養老機構在數量上大規模增長的同時,應注重服務的規范化和個性化。規范化主要是指機構服務的體系化和機構本身區域選擇、硬件設施、護理等方面的專業化,并對長照機構有相應的監督和質量管理機制。機構個性化是指在養老機構中各個載體各具特色,在設置過程中充分考慮了不同年齡、不同階層老人的需求[24]。
如英國的長期照護機構大體可劃分為養老院和療養院兩種類型。養老院只負責老年人的生活照顧、心理護理等, 不提供醫療服務,入住的多為身體健康, 慢性病控制良好的老年人; 療養院為那些功能缺失,不能獨立進行基本生活的健康受損的老年人提供長期住房和24h支持及護理,其不僅提供生活照顧, 更重要的是提供醫療服務,還可以進行疾病的治療護理, 包括輸液、吸氧、鼻喂飲食等[25]。
三、小結
綜上所述,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伴隨而來的老年人長期照護問題,我國在大力構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同時,更需要關注老年慢性病患者,這一老年人的主體,長期照護的需求,更應借鑒國外長期照護的經驗,給與老年慢性病患者多方面、全方位的專業性長期照護,而不是僅僅滿足吃住。構建以長期照護保險為資金支持、居家護理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老年慢性病患者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不僅需要國家在資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還需要各界人士,尤其是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長期照護涉及到老年人的生存權和有尊嚴的生活權利,是老年社會保障的重要內容,也涉及到了每一個老年家庭中的每一個家庭成員生活質量和社會的穩定。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
[EB].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428_402722253.htm, 2011.
[2]新華網. 中國成唯一老年人口超1億國家 直面老齡化社會
[EB].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8/24/c_131071747.htm,2011.
[3]國辦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EB].
http://www.gov.cn/zwgk/2011-12/27/content_2030503.htm, 2011.
[4]黎永紅,潘劍鋒. 傳統孝道文化對農村家庭養老作用的局限性.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2,6(4):57—62.
[5]才智,王良楨. 家庭結構變遷對家庭養老的影響調查.中華護理雜志, 2012,(18):310—312.
[6]劉玉玲, 石 霞, 王雪梅等. 老年慢性病患者及家屬疾病相關知識認知水平調查分
析. 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4):1—2.
[7]曾麗華,鄭翠紅. 老年慢性病患者居家護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中國護理管理,
2008,8(5):48—51.
[8]孫偉、鐘寧、蔣中陶. 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護理需求調查分析.上海護理,2011,11
(4):27—30.
[9]秦福芳. 社區衛生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中國藥物經濟學,2012,(1):91
—95.
[10]賈 杰,周 瑛. 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中國醫藥指南,2012,10
(18):678—679.
[11]丁 慧 ,魏仁敏,陶 誠. 新形勢下社區衛生服務人力資源配置探討.中國衛生人
才,2012,(7):88—89.
[12]秦瑤. 對目前我國機構養老現狀的思考.中國集體經濟,2011,(19):187.
[13]孫建萍,周雪,楊支蘭. 我國養老機構現狀及對策.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 ,
(31 ):4723—4724.
[14]呂冬梅,張雪坤,張志文. 機構養老人員慢性病管理調查.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 ,
32 (12):2617—2619.
[15]裴曉梅.長期照護社會保險的世界趨勢與中國推展.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2010,(1): 26—29.
[16] 劉燕斌,趙永生. 德日美以四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構架比較(上). 中國醫療保
險,2011 (5 ):61—62.
[17]Jeffrey R. Brown、Amy Finkelstein. The Private Market for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in the U.S.: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NIH Public Access Author
Manuscript, 2013,76(1): 5–29.
[18] McBee L.Mindfulness-based elder care:A CAM model for frail elders and their
caregivers.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2008:214.
[19]楊鈺雯,郭雅雯,賴鈺嘉. 居家照護服務模式.中國全科醫學,2006,9(11):
947—948.
[20]林姍姍.臺灣健康照護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升級路徑分析.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2,(2):114—117.
[21] Linda N. NVQs in Nursing and Resident ial Car e Homes. 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2006: 78.
[22]戴衛東.臺灣地區人口老齡化下長期護理政策及走向.人口學刊,2011,(4):
61—67.
[23]Yen- Jen Chen. Strenth Perspective: An Ana lysis o f Ageing in Place Care
Model in Taiwan Based on T raditional Filial Piety. Ageing Int, 2008, 32:
183- 204.
[24]高巖.機構養老服務的國際比較研究.勞動保障世界,2011,(8):78—80.
[25]Unw in B K, Porvaznik M, Spoelhof G D. Nursing home car e: part I. Principles
and pit fall s of practice. Am Fam Physician, 2010, 81( 10) : 1219- 1227.
作者簡介:姜瓔釗(1986.4.15-),女,山東省海陽市,北京市海淀區衛生學校教師,職稱:護師,學士學位,職業教育研究方向。
基金項目:北京市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