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我在臺北北投逗留了短短的5天。這是一個溫泉密集的區域,濕潤的空氣中飄浮著硫磺的氣息,我冒雨走在窄窄的街道上,不禁想起了一個好笑的往事。
幾年前,我在北京的家里接到一個電話,話筒里傳來溫和的男性聲音:您好,是張太太嗎?我本能地回答:對不起,你打錯了!便干脆利落的掛了電話。但我瞬間就回過神來,這位說話有臺灣口音的不就是我曾經的鄰居吳先生嗎,他還是習慣用夫姓來稱呼已婚女性。正在尷尬,電話又響了,當溫和的聲音再次響起時,我也趕緊用更加溫和的聲音向他表示歉意。這只是一件小事,卻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連同這位鄰居一貫溫暖和煦的笑容。
巧的是,本期采訪的兩位人物都與臺灣有些聯系。一位是臺灣知名作詞人姚謙,另一位是走遍所有大洲卻只鐘情臺灣的李如彬。
姚謙是講究完美的人,但他漸漸發現,刻意維持完美會讓自己的生活束手束腳,10年前那些干凈整齊的書架、居室,10年后被不再刻意鋪陳的美所代替。這就是姚謙所說的對美的淡泊之心,淡泊不僅是針對名利物質,對于美,也應多些云淡風輕。沒有急功近利,只有淡泊溫和,也許是這樣,姚謙才能成為華語樂壇舉足輕重的大師級作詞人。他甚至不愿意用詞人來勾勒自己的身份,他更喜歡稱自己為“開始用文字敘述生活的音樂人”。
而31歲就開始理想生活的李如彬幾乎走遍了世界,臺灣之所以成為他印象最深的城市,也是由于當地濃濃的人情味。在他眼中,一切就像島上清澈的海風、甘甜的空氣一樣顯得很真實,毫不做作。一次去夜市的經歷就會讓他久久難忘,這是因為從問路到被素不相識的路人帶路,整個過程讓他感到真誠、溫暖。正是這如春風化雨般的生活滋味,臺灣才會讓李如彬印象深刻。
我在臺北也有這樣的感覺,在酒店大堂向前臺服務生咨詢路線時,他會耐心地講解如何省時省力的到達目的地,還會細致地打印出路線圖送給你。在去士林夜市時,我向一位旅行大巴司機問路時,他因為正好順路,便讓我搭了順風車,并善意的給我推薦更原汁原味的臺灣夜市,既沒有熱情的讓你誠惶誠恐,也沒有絲毫的冷淡與不耐煩,溫和的態度讓人既放松又自然。
其實臺北也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高房價給年輕人帶來很大壓力,上下班時,街上飛馳著太多的機車,難免會破壞城市的安靜,再就是,一些建筑也顯得過于老舊了些。但這些都沒有影響臺北成為一個溫和又文藝的城市,我想,這來自于注重細節的市政設施,來自于充滿溫情的各項服務。所以,不管是在捷運還是大巴上,都沒有大聲說話的人。就像寓言中的太陽對風說的話:溫和友善永遠強過激烈狂暴。俗話說柔能克剛,溫和友善的力量可以消融對立情緒,而用溫情、體貼、關愛和信任去溝通,常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