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發布的《國家助學貸款發展報告》指出,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3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均開辦了國家助學貸款業務。2013年,開辦校園地國家助學貸款的高校979所,占全國高校總數的37.34%。全國開辦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的區縣2464個,占全國區縣總數的86.09%。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累計發放國家助學貸款1032億元,惠及約1000萬名學生。
日前,財政部、教育部、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四部門又聯合發出《關于調整完善國家助學貸款相關政策措施的通知》,決定調整國家助學貸款資助標準,進一步細化資助比例。國家助學貸款調整的范圍,包括校園地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綜合考慮本專科學生收費標準調整和研究生全面收費等因素,國家助學貸款資助標準由現行每人每年不超過0.6萬元,調整為全日制普通本專科學生每人每年不超過0.8萬元,全日制研究生每人每年不超過1.2萬元;年度學費和住宿費標準總和低于最高限額的,貸款額度可按照學費和住宿費標準總和確定。據了解,貸款額度提高與近年來一些高校上調學費有關。
已經實施7年多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表明,向銀行申請助學貸款,是貧困生緩解就讀期間經濟壓力的最主要途徑。但由于助學貸款的發放涉及教育部門、銀行、高校和學生四方面,在施行中遇到不少“絆腳石”,瓶頸問題和隱患日益突出。
現在最突出的問題在銀行。銀行發放助學貸款要支付巨大的人力成本,還要承擔潛在的貸款風險。由于現行助學貸款制度中存在著一些操作上的不明確,一些商業銀行已經不愿意把錢借給大學生。而銀行在挑選放貸對象時,一些特困生往往被有意“忽略”。例如:假設一個來自邊遠山區的學生填了一張貸款申請表,但銀行可能因為無法去實地了解借款人的住址、無法確認其情況是否屬實,而不同意他的貸款申請。而一些并不貧困的學生卻有可能享受到助學貸款的優惠政策。
由此,一個本為促進教育公平而設的制度在實施過程中,有可能走向其初衷的反面:需要籌學費的學生不一定拿到錢,而一些家境并不貧困的學生卻利用了貸款政策,進行透支消費。
另一個讓銀行不愿借錢給大學生的原因,須歸結于較為嚴重的大學生群體誠信缺失現象。據統計,全國學生貸款逾期不還的比例超過10%,遠高于僅為1‰的居民貸款。而由于現行的信用體系不完善,一些學生畢業后或因為無能力還貸、或故意拖欠貸款不還,銀行對這些違約學生缺乏懲罰手段,導致了壞賬爛賬急劇增多。解決這一問題,健全信用體系是關鍵,要做到讓失信者“寸步難行”。眼下,個人信用記錄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但個人信用記錄的覆蓋面和使用面還需進一步擴大,要加強對違約借款人在就業等其他方面的制約力。
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是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發展的重要措施。但要進一步將這一政策落到實處,亟須從立法的角度予以保障。國家助學貸款的適用范圍、管理部門、借款違約人須承擔的后果等,都要清楚地寫進法律,確保教育公平理念在具體操作環節上得以體現。
本文作者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