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
高校基層黨組織文化建設探究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24個字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提出了反映現階段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高校基層黨組織物質文化建設應始終貫徹這一核心價值觀。
首先,重視環境育人工作。高校作為社會主義高級人才培育基地,有著天然的人文育人環境,而作為新思想、新理念的傳播基地,將最新的理念和文化傳向高校基層黨組織具有很強的便捷性。其次,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基層黨組織文化的新載體。充分發揮學校重大儀式、重大節慶、紀念日以及網絡等新型媒體在黨組織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開通黨建微博,展示黨員形象,及時公布黨建信息,加強社會監督,搭建黨民溝通平臺,暢通渠道,營造公開、民主、自由、平等的輿論文化氛圍,同時加強理性引導,確保高校黨組織基層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正確方向和輿論導向。再次,發揮高校基層黨組織文化活動的實踐育人功能。通過高校基層黨組織的文化活動,創新黨建文化品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滲透到黨組織文化活動的全過程,強化高校基層黨組織活動實踐育人功能,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
2014年10月上 作者:張秀山
《民生周刊》
大學治理現代化的價值導向
改革開放30余年來,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高校在校生已經達到2979萬人。這些人才成為國家高等人力資源的基本來源和生力軍。門類齊全的高等教育體系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學立足教書育人培養高等專門人才的發展結果。
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同樣是大學的現代職能和屬性。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形勢催生且循環互通了人才培養以外的大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功能。高校科學研究兼顧基礎理論和應用科學研究,其貢獻突出表現在基礎理論研究拓展和科學技術發明創新上。這些都是大學服務現代社會的應有職能和突出表現。從延伸角度來分析,大學服務社會的領域還可以拓寬到學科專業建言獻策、資產設施開放共享、產學研一體化互利合作等。高校的自然科學與哲學和人文社會學科領域可以為經濟社會發展及其問題解決提供政府咨政建議、社會問題評議、單位與個人問題策議。為形成更加順暢的校內外合作對接,大學可以與外部建設產學研一體化的合作機制。這些都是當代大學所具備并且應予堅持的社會服務功能。
當然,上述功能是大學治理現代化過程中應予以堅持和優化的功能,但大學治理現代化不應止于這些價值導向,而應提升甚至升華自身既有功能、拓展新功能,實現從傳統向現代、從功能到價值、從可物化業績衡量向物化和非物化雙重價值導向的轉變。
2014年第23期 作者:郭錦鵬
《中國經濟周刊》
當代大學生受媒體文化的影響
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新聞媒介作為大學生獲取各種信息的重要途徑,對于他們人格成長、精神培養、思想道德觀念形成以及知識的構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當今媒體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就必須要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多數媒體采用傳播較多信息這一方式作為自己發展的砝碼,這樣很容易讓當今媒體素養缺失的大學生產生迷失或盲從的問題。通過對大學生成長問題研究報告的研究,不難發現其中的很多成員出現責任意識淡薄、理想信念迷茫、道德規范缺失、價值取向多元、反傳統等實際問題,大學生本身就是一個意志力不堅定的群體,在當今社會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很容易對一些新鮮、不了解的事務產生濃厚的興趣,各種互聯網以及新媒體的產生和發展更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當代媒體在進行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正確理念的指導,保證輿論導向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利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來武裝自己的傳播思想,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來獲得全新的發展動力,創造出大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先進文化作品。
2014年第39期 作者:李瑩
中國教育報
“一切為了學生”不能止于口號
據報道,近日,西南某高校在宿舍檢查活動中“繳獲”數百件電飯煲和“熱得快”,示眾的“戰利品”幾乎鋪滿校園廣場,網友直呼“太慘烈”。
目前,該場面和查寢行動引發了兩種不同的聲音:學校管理者和多數家長堅稱查寢很有必要,萬一發生意外,損失不可估量。學生則強烈反對,認為查寢行為侵害了自己的隱私權。
實際上,出于安全考慮,幾乎每個學校的宿舍都有禁用大功率電器的規定。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學生在宿舍偷偷煮飯燒水,也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或者是嫌食堂飯菜難以下咽,遂另起爐灶;或者是學校水房有固定的打水時間,學生錯過之后只能“自力更生”。
因而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學校是否應該查寢,而在于一些學校在管理過程中是否具備服務意識。學校如能查明學生違規使用電器的根源之所在,根據實際情況,時時為了學生的利益想盡千方百計,完善各項硬件設施,豐富食堂的菜色花樣,合理安排供水時間等,自然不用千辛萬苦地突擊檢查。相反,頭疼醫頭,腳痛醫腳,只會事倍功半,讓“一切為了學生”流于空洞的口號。
2014年11月11日 作者:宋偉濤
光明日報
解決高校課堂手機頑疾應對癥下藥
時下是手機迅速普及的時代,而大學生是手機使用頻度最高的社會群體之一。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成了“手機控”“課堂低頭族”,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如何讓學生不在課堂上玩手機,是今天高校面臨的一大難題。
治理高校課堂里的“手機頑疾”,首先要弄清楚造成這種頑疾的病灶是什么。總體來看,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許多高校對學生的課業和考試要求不嚴格,效果相當于給學生“放水”,很多學生沒有把及格和畢業當成多大的事兒。二是一些課程的設置本身就不合理,不選修卻又無法獲得學分,學生只能硬著頭皮去聽課,聽講的意愿自然會弱。三是一些老師的課堂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陳舊,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四是移動通信網絡發達,覆蓋了教室,數字化校園建設還提供了無線網絡,學生在課堂上隨時都能用手機上網。
因此,高校解決課堂里的“手機頑疾”就需對癥下藥。
2014年11月7日 作者:胡樂樂
新華每日電訊
“呲必中國”的高校老師如何教書育人
高校教師在大學課堂上說中國壞話、罵這個社會成為了時尚,逢課必講“瞧瞧人家國外”成為普遍現象……這種“呲必中國”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的還很過分。
解疑釋惑、教書育人,是包括高校老師在內的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師者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性格形成和品德塑造具有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面對將中國視為負面典型案例庫、動輒“呲必中國”的負面言論,不免令人擔心,常常將負面情緒傳導給學生的高校教師,如何擔當起培育“四有”新人的教育重任?
令人憂慮的是,面對輿論對“呲必中國”怪像的質疑,有人仍不以為然,甚至將其與“學術自由”和“發牢騷、講怪話”混為一談,這其實是一種認知誤區。這種現象危及的是“愛我中華”的民族大義,是亟待較真兒和務必厘清的大是大非問題。摒棄“呲必中國”怪像,以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榮辱觀占領大學課堂,才能不悖“教書育人”的教育宗旨。
2014年11月15日 作者:張玉勝
中國青年報
上海春季高考為何能“起死回生”
就在2014年,上海的春季高考報名人數不足千人,輿論普遍認為,上海的春季高考在“慘淡經營”,而最近上海公布的《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試招生試點方案》,一下子讓春考重新紅火起來。這是我國內地首次實現一名考生可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上海對春季高考的改革,不但能“救活”春考,而且,很可能成為我國新一輪高考改革的最大亮點。
上海春季高考的重新激活,對高考改革的啟示是,改革者走彎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從走彎路中吸取教訓,或者干脆不再改革。只要改革者不忘記改革的初衷,不怕挫折,堅持走下去,改革總歸會回到正道上來。上海春季高考,已經建立起招考分離的模式,接下來,需要在完善招考分離方面,進一步明晰政府的監管責任,自主招生高校的權責。我們期待著上海春季高考能回答公眾對招考分離、自主招生的公平疑問,以此破冰,有望推動我國高考改革真正進入新的時代。
2014年11月11日 作者: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