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暨南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學府,前身為1906年清政府創立于南京的暨南學堂,是目前全國境外生最多的大學。素有“華僑最高學府”之稱。
學校針對生源的多元化特色,為實現海內外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上采取了一些靈活的措施,既非完全照搬西方的教育管理模式,也不全盤采用國內高校的單一化人才培養模式,而是根據自身的特殊情況,立足中國國情,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外招生教學與實踐教育模式。
建構以“通識教育”為核心的新課程教育模式
美國的通識教育一般被定義為主修和輔修專業教育之外服務于學生的智能、情感和社會化等發展的教育,傳統的通識教育主要包括人文、社會科學、數學和自然科學教育等。著名文化學、教育學專家詹姆斯·A·班斯教授認為,多元文化課程的注意點應集中到學校的潛在課程和多元的價值準則方面。暨南大學的課程既包括顯性課程也包括隱性課程。
在顯性課程或通識教育課程方面,學校在外招生課程設置和改革方面注意加強外招生的英語、計算機語言和漢語的培訓,特別是國際學院以全英文開設8個本科專業,覆蓋經管醫、藥等領域;給予外招生更大的選課自由度,減少外招生公共基礎課的修讀學分等;在人文社科公共基礎課里,國際學院為外招生開設全英文授課的“中國傳統文化”“人生修養與法律基礎”“當代中國概論”“近代中國”“中國政府與政治”,形成了獨特的外招生思想道德課程體系;對于華人華僑學生,學校專門開設了“初級漢語”“中級漢語”和“高級漢語”課程,提高他們的中華文化素養,保持他們的中華民族特性,維系和加深他們與祖國血脈聯系。
在隱性課程方面,在不改變現有課程結構的前提下,介紹不同族群文化的節日和慶典,如非裔歷史月、阿拉伯文化周、印度文化慶典等,在特定日期,舉辦國際文化聚暨南,邀請各國學生和朋友來參加;為了解決外在適應性和內在整合性問題,實行內外招學生共同管理,包括安排留學生和中國學生共同生活住宿,設置相關的中國文化和歷史課程,組織中外學生運動會和粵港澳臺聯誼活動;學校定期組織外招生參觀旅游中國各地的人文歷史景點,如文化之旅、尋根之旅,加深華人華僑、港澳臺生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的了解認識,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接受中國文化、熱愛中國文化,減少師生雙方的文化隔閡與誤解;學校領導實行班級負責制,定期召開師生見面座談會,及時了解學生的意見和困難。同時學校設立華裔和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相互交流的常設機制,使他們和中國學生可以經常進行交流。
建設一對一“承辦責任制”的導師制模式
針對外招生的個性特點,學校引進和實施導師制,從新生入學就實施一對一“承包責任制”,有利于因材施教、精耕細作,有助于探測、發掘和發揮學生的潛力,關心、引導和鼓勵學生的學業,從而促使學生獨立鉆研、開拓創新。
同時,為提升外招生教學與教育管理水平,教師需要具備一些新的素質,如具備多元文化觀念,具有多元民族、族群的態度和價值,對學生的不同文化及歷史有充分的了解,能以互動開放的方式與學生溝通,并從多元文化的觀點來看待和處理一些問題。同時,教師要能代表社會的文化多元性,把年齡、國別、性別、宗教、階級、民族、種族、語言或其他因素整合成的文化主動地融入教學策略、課程、方法、考試和組織模式、管理中,并強調和增強社會中的共同核心價值。學校國際學院教師都具有國外留學或訪學背景,接觸過不同文化,經歷了文化沖突和多元文化并存,了解作為一個局外人面臨的困難,所以能切身體會異域文化特質并真正貼近兩者交互作用的實際,從而能解決外招生在國內學習和生活的文化適應性問題。學校也通過國家FULLBRIGHT項目接收世界各地的專家和學者到學校和學院進行講座和短期教學,及時接收國際最新的專業信息和資訊。此外,學校全英教師俱樂部也定期舉辦交流學習活動,對教師進行的跨文化師資培訓,邀請各類使館和文化中心開設講座和課程,幫助教師認識到教育實踐的多元文化的社會背景,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以及相應的教學制度,采用多元文化教育管理的原理以及相應的教學管理組織方式,促進教育的深入實施。
設計“項目教學”模式
項目管理是工商管理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和管理方法,在大學教學管理改革中,英國許多大學紛紛采用項目教學與管理的方式來推動大學教學。
外招生教學和實踐教育與其說是一種教學手段,不如說是一種教育學習態度或教育學習理念。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教學和實踐教育學習模式和方法,都強調培養學生在不同文化之間進行選擇,形成批判性分析能力,但并不否認基礎知識等掌握的重要性。因此,在設計“項目教學”模式時,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著眼于全人發展的需要,以小組的形式自主選擇某個感興趣的項目,從不同角度來理解具有實際意義的應用型或研究型題目,經過數學建模、計算、分析、報告等方式完成研究任務,幫助學生縝密思考和發揮技能,并運用事實材料來建立、辯護并支持其觀點,從而體驗和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過程和基本思想。
學生處設立約30個學生學習和發展項目(課題)供學生選擇,要求學生在指定時間(約6個月~1年)內完成項目,并提交報告或發表論文,最后再進行評比表彰;團委以“挑戰杯”和“三下鄉”為載體,大力推廣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項目實施,并給予大力支持,推動學生親身體驗科學研究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職業志趣;國際學院SIFE團隊一直通過項目模式(EOP)推動學生以分組形式開展不同的學習和志愿服務。
建立“自主管理”模式
近年來,自主性學習和主體性學習理念被許多教育家所提倡,教是為了不教,也是教育界普遍倡導的一種教育思維方式。斯賓塞在《教育論》中指出:“管理的目的是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讓別人來管理的人。”
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在價值取向上以自律為特點,外招生在國內現實生活所推崇的是絕對的理智,高度的有序,而文化生活則沉浸于各種情感和意趣的自然宣泄。高校應充分發揮這種自律在學習和生活的調適和消解功能,采用相對自由靈活的教育管理模式,即容許文化生活按其自律原則發展。
學校對此專門成立外招生事務部和外國學生事務部,在外招生中選出的領頭人擔任部門負責人,負責管理和服務日常學習、生活;根據生源人數的不同,分別成立各國各區分會,如澳分、港分、臺分、馬來西亞分會、緬甸分會、印尼分會、非洲分會等,積極發揮這些分會組織的主人翁作用,強化他們對本國、本校的歸屬感,組織并安排他們在重大節日和晚會進行各國特色表演。
構建國際化多元互動交流學習模式
當下的多元文化教育不僅承認各種文化的存在價值及其相互間的平等、獨立關系,更強調世界文化格局下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溝通與理解,旨在建立一種共生共榮的世界文化格局。
國際學院就此專門成立國際項目辦公室,專人負責師生的國際項目交流合作,現已開發了7個合作項目,分別是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碩士項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碩士項目、中美人才1+2+1項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交換生項目、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商務暑期班、澳大利亞語言文化寒假課程和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金融學暑期課程;國際商學院也與英國伯明翰大學、美國威斯康辛歐克萊爾大學、美國紐約理工大學、英國理啟蒙大學、臺灣建國科技大學開展交流和合作。此外,學校也為教師提供很好的國際培訓和交流平臺,以及各種短期交流學習機會,組隊到香港、澳門、臺灣等地高校互動學習,了解他們的教育管理模式,學習先進的理念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