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上,九旬院士站著報告,臺下,大批學生趴著睡覺,二者的鮮明反差,不免令人心酸。網(wǎng)絡上,不少網(wǎng)友在對吳良鏞院士表達崇敬之情的同時,紛紛對睡覺的學生提出批評,“為什么不能給一位尊重你們的長者,表達一點起碼的禮貌?”不過,在筆者看來,聽著報告睡覺固然有失禮儀,十分不妥,但板子不能只打在學生身上。
其實,學生睡覺并非有意對吳良鏞院士不敬。兩院院士,“人民建筑師”,國家科技最高獎得主,吳老隨便一個頭銜亮出來就足以令臺下這些研究生們肅然起敬。為了準備這場報告,吳老親自撰寫講稿,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循循善誘,報告內(nèi)容很接地氣。只是,傳統(tǒng)的說教形式,從一開始就決定報告會缺乏吸引力。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無論是多么德高望重的專家學者上臺演講,無論演講內(nèi)容多么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臺下的學生多半都會覺得索然無味,昏昏欲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趕鴨上架的組織形式讓許多學生對聽宣講報告缺乏興趣。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眼下許多高校人文講座十分火爆,學生們都提前搶座,搶不到位子就站著聆聽,完全不會有人在臺下睡覺。個中緣由,值得有關方面反思。
再者就是宣教形式。正如網(wǎng)友所質(zhì)疑的,“在越來越講究小班教學、個性化教育以及網(wǎng)絡教育日漸發(fā)達的今天,如此聲勢浩大、上千人的報告會教育形式,能夠講到年輕人的心坎里去嗎?”包括吳老在內(nèi),應邀作報告的院士們都德高望重,德藝雙馨,是值得青年學子學習的楷模,但他們身上所體現(xiàn)的學術精神和理念信念需要用時用心去感受,這顯然不是半個小時的報告就能讓人耳濡目染、見賢思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