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是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高等教育體系非常完善,擁有高校4000多所。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并存,營利性私立大學和非營利性私立大學共生,各類大學定位明確、層次清楚。雖然辦學目標多種多樣,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但其治理體系卻基本相同。分析研究美國高校治理體系的有效經驗和做法,對于加快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具有積極意義。
美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演變
在美國高等教育3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其高等教育治理大致經歷了一個從董事會法人自治到校長主導管理,再到利益主體共同治理的發展歷程。
1636年,哈佛學院創立,這是美國大學治理的開端,大學主要管理權由具有法人性質的董事會掌握,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1745年,耶魯學院成立,其獨立性很強。董事會直接任命大學校長,校長決定由誰來處理大學的日常事務。
美國南北戰爭后,為擴大教育機會,政府投資創辦了公立大學,公立大學的結構和地位開始建立,大學行政人員群體快速發展,逐步從董事會獲得了管理大學日常事務的權力,呈現出校長主導的管理模式。同時,教師群體地位也不斷提升,1915年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AUP)成立,權力矛盾轉向了以校長為首的行政人員和教師之間的競爭,這是這一時期美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特色。
1967年,AAUP與美國教育理事會、美國大學與學院董事會協會聯合發表《大學和學院的治理聲明》,提出了聯合治理原則,集體談判和工會制度成為教師爭取權力和維護權益的武器。校長和教師們共同分享大學的決策權,各利益相關者均可依據其能力參與大學的決策。此后,“共同治理”一直作為美國大學治理結構的基本原則,延續至今。
美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主要特征
全員共同治理,確保治理高效 美國高校的共同治理結構體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外部治理和內部治理。外部治理的主要影響因素有政府、社會組織和市場等。從外部治理看,政府與高校在法律上地位平等,政府不直接干預大學的內部治理,高校擁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保障了高校內部教學研究事務遵循學術標準進行決策,從而不受行政壓力和行政許可的干擾。內部治理的主要影響因素有以校外人士為主導的董事會、以校長為代表的行政系統、以教師為代表的學術評議會等。從內部治理看,共同治理的結構賦予了教師團體在學術事務決策方面超越董事會、校長之上的首要權力。這種權力和終身教職制度共同構成了美國大學保障學術自由的制度基礎,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董事會對學術事務的直接干預和行政權力對學術權力的侵蝕。
堅持教授治校,保障學術自由 在美國大學里,維護教授在大學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是保證學術自主性和大學健康運轉的基本條件。教授委員會制度也是美國大學治理體系的重要制度,也是“民主治校”“教授治校”的重要體現。教授委員會主要負責學術事務。教授委員會有權制定學術政策、教學計劃、專業設置、科研經費的分配等一系列與教學和科研相關的事務。大學的行政部門對校內的行政事務履行管理職責,為教學和科研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美國大學通常從政府那里獲得了相當的自主權,免受政府的直接干預,對私立大學來說尤其如此。大學的自主權構成學術自主性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主體職責清晰,相互協調制衡 美國是高校董事會制度發展最完善的國家。美國高等教育從創建以來,一直沿襲了這個基本制度。高校一般由董事會控制,其成員通常是教育領域外的社會知名人士。董事會是學校最高決策機構和最高權力機構,處于大學管理系統的頂端,享有裁決學校事務的全權。董事會負責聘任大學校長。校長是大學的靈魂,執行董事會作出的有關大學內部日常事務的決定。作為董事會的代理人,大學校長直接向董事會負責,大學其他主要行政人員則聽命于校長并對其負責。美國高校教師普遍實行聘任制,副教授職稱以上的教師聘任期通常是終身的,教師一旦獲得終身資格,便取得了在退休前在該校任教的權利。終身聘任制旨在維護學術自由,確保教師不會因在科研和教學中探求真理而被解聘。
權責層次分明,確保決策效率 按照首要責任首要權力原則,美國大學的治理結構中利益相關者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完全對稱的,在其權利和責任分配中也有恰當的反映。這個結構中最核心的要素是董事會、校長和教授團體,他們各自擁有治理團體,維護自身利益。在決策與執行的過程中,以校外人士為主導的董事會、以校長為代表的行政系統和以教師為主體的學術評議會,既各司其職,又相互依存相互制衡,從而保證了在共同治理架構下各項決策的科學性與高效率。美國大學通常采用專門委員會的方式解決民主參與和決策效率的問題。比如,董事會根據不同決策內容,分別設立有專長的人士組成的委員會,提出決策咨詢方案供董事會全員決策參考。在學術評議會也會設立諸如執行委員會、人事委員會、專業與課程委員會等,研究決定相關問題或提出專門建議。專門委員會將專業精英主導和民主參與結合起來,較好地解決了民主決策與提高決策效率矛盾。
美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對我國高校治理的啟示
充分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 目前,我國高校辦學自主權還沒有真正落實,一定程度也影響了高校辦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必須賦予高校充分的辦學自主權。高校作為實施高等教育的主體,應當依法享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高校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在專業設置、招生規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作出選擇,增強辦學實力,形成自身特色,實現健康發展。政府要逐步改變直接管理高校事務、干預高校具體辦學行為的做法;要善于運用政策、經費、評估、規劃等政策杠桿來調控高校辦學行為;要鼓勵和引導利益相關的社會組織、行業等積極參與高校的治理,要委托專門的中介機構代表政府和社會公眾對高校的辦學質量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為政府配置資源、調整政策、參與辦學提供參考和依據。高校要積極構建科學的內部治理結構,提升治理能力,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
堅持和完善高校內部治理體系 要堅持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堅持黨委在高校治理中的領導地位,不斷完善以“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為核心的現代大學治理結構。要積極探索建立高校董事會制度,增加校外利益相關方代表,參與學校各項決策,并對學校決策的落實情況進行評議和監督,防止高校辦學權力濫用問題,更好地體現高等教育的公共價值。要進一步完善堅持黨委領導與校長負責的責權體系,嚴格落實《高等教育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明晰黨委與校長的責任和權力邊界,提高決策運行效率。要注重發揮好教師和學生在高校治理結構中的作用,進一步明確教代會、學代會等群眾組織功能,健全相關制度,充分尊重廣大教職工和學生的意見建議,提高廣大教職員工和學生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真正賦予教授在學術事務中的決策權 保證教授充分發揮參與高校治理的重要作用,是保證學術自主性、促進高校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可以學習借鑒美國經驗,逐步建立和完善各層級的教授委員會制度,明確委員會職責,規范運作程序與方式,真正賦予教授在學術事務中的決策權。在高校治理結構中,教授委員會既履行學術權力,在學術事務管理中具有決策權,又對高校的行政權發揮監督作用,確保學術在高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要合理劃分行政管理和學術事務職責權限,賦予教授委員會學術事務相關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