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是闡發歷史文化內涵的有效載體,是博物館與群眾聯系的紐帶,更是群眾參與城市文化活動的必然途徑。近年來,隨著博物館時代的大發展,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本文圍繞鴉片戰爭博物館近年來開展的社會教育活動,對博物館社會教育形式進行了初步的嘗試研究。
【關鍵詞】博物館 社會教育 活動形式
【中圖分類號】G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0-0201-01
教育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含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廣義的教育,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
博物館教育就是廣義教育的一種,是“學校之外,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 它是以實物組成的陳列及其他輔助形式(巡展、臨展、講座、報告會等)讓觀眾了解歷史文物知識,誘發觀眾的感想和思考,達到直觀的教育目的。近年來,鴉片戰爭博物館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教育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社會教育的首要前提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向公眾進行社會教育的主要手段,也是博物館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博物館開發社會教育項目的首要工作。博物館緊緊圍繞歷史文化資源,深入研究文物亮點和觀眾需求。鴉片戰爭博物館“虎門銷煙”基本陳列,運用了多種高科技多媒體現代展示技術,通過視頻、音頻、動畫、圖片、文字等加以組合應用,緊扣虎門銷煙主線,以林則徐虎門銷煙故事為藍本,勾勒出虎門銷煙所掀起的壯闊波瀾。充分體現了虎門銷煙是“中國近代反侵略斗爭之序幕”及“人類禁毒曠古未有之壯舉”的重要意義和歷史地位。館內的臨時展廳,經常舉辦近代史,國情教育、書畫藝術、民族風情等方面的展覽,讓觀眾增加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從整體上擴大了博物館對外的影響。
二 學校是博物館社會教育的重要場所
博物館是青少年學習的第二課堂,是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質的重要載體。而博物館與學校共建,也成了博物館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中展出的實物適合青少年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有助于他們在具體實物和抽象概念之間順利接洽,這對于他們學習新知識與重溫已有的知識都很有好處。然而,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博物館和學校間的聯系和互動工作仍未到位。要想讓青少年親身體驗感受,近距離了解祖國悠久歷史,追尋本區域的文化之根,博物館可利用館內文物資源及展覽優勢,在各節假日開展符合青少年特點、激發興趣的互動教育活動,創造博物館品牌教育項目等。鴉片戰爭博物館每年在重大紀念日“沙角之戰”“虎門保衛戰”、清明節、“5·18”、“6·26”等都組織中小學生,通過流動展覽、專題講座、重走古戰場、歷史人物故事會、詩歌朗誦、表演等多種互動形式,紀念、歌頌鴉片戰爭中犧牲的英烈們,將文物展覽元素知識融入其中,寓教于樂,讓未成年人在參與中收獲知識,增強他們的愛國熱情,提高他們的社會意識。
三 創新是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出路
傳統的宣教工作專注于陣地講解,且手法單一,效果不佳。宣教工作的出路在創新。唯有創新,才能把宣教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階段,才能賦予宣教工作以鮮活的生命。近幾年來,鴉片戰爭博物館大力挖掘虎門銷煙與鴉片戰爭歷史文化資源,先后編排以音樂、舞蹈、朗誦、小品等,以流動博物館的形式,讓展覽、講座、報告會等向社會延伸,分別在館內、各鎮(街)、企業、學校、部隊、社區等進行演出,并積極參加各種旅游推介會。這種宣教新形式,改變了過去單一說教的方法,將歷史文化內涵物化為藝術活動,將靜止的文物和史實轉化為舞臺表演,形象而生動地再現歷史風云,讓廣大群眾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和教育,走出了一條富有生機活力的社會教育創新之路。
四 志愿者是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堅實后盾
志愿服務已經成為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標志,博物館當然也需要志愿服務來強化社會教育力度,擴大社會影響,發揮教育作用。很多博物館抽調優秀講解員,通過全方位培訓,專門培養一批志愿者,組建志愿者團隊,使之成為弘揚歷史、普及文博知識、提高民眾修養的文明使者。鴉片戰爭博物館就根據當地的社會狀況和自身實際,招募了一批來自各行各業的志愿者,他們基于對文物歷史的喜愛和對社會的無私奉獻,積極參與志愿工作。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節假日期間,志愿者們為觀眾提供特色講解、維持館內日常秩序、發放資料、組織觀眾填寫問卷等服務,用他們真誠的愛心和行動,倡導了文明新風,傳播了社會文明,營造了和諧氛圍,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博物館的服務水平。展望未來,博物館將繼續做好志愿者工作,力爭做到服務多元化、活動品牌化,繼續充實志愿者隊伍,擴大博物館影響力。
總而言之,社會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博物館的社會教育也隨之發生變化。隨著社會對博物館教育需求的不斷增加,博物館應注重互聯網和以數字化多媒體網絡教育資源的開發,朝著多功能、信息化的全方位文化中心發展,積極創新宣傳教育手段,使得教育的內容及方式更加豐富多彩,進一步凸顯其教育功能,為普及下一代歷史文化知識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英.論博物館教育[J]東南文化,1987(3):94
[2]李建忠.博物館——青少年學習的第二課堂[A].浙江省博物館學會2006年學術討論會文集[C],2006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