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城市的飛速發展,加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安的城市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城市發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隨著城市的發展,作為城市主要發展動力之一的商業,其商業運行、行業結構和空間結構也出現了較多的問題。本文以西安市為例,根據西安市的發展演變,通過對商業中心空間結構的現狀分析,從而提出西安市商業中心空間結構的缺陷及改進措施。
【關鍵詞】西安市;商業中心;空間結構
1 西安市商業中心空間結構的歷史演變
辛亥革命前后,南大街、西大街、南院門以及南關、東關一帶為西安人口聚集的商業繁華區。民國24年鐵路通達西安之后,西安商業活動趨于活躍,外來人口激增之故。以“滿城”為基礎的新市區,尤其是今尚德路以東地區,形成路網較密、人口聚集的地帶,在今解放路北段相繼建成一些單位建筑和居住區,解放路以及火車站至大差市一帶的商業店鋪逐步積聚,成為了西安市當時的繁華地段。抗口戰爭期間,直通火車站的解放路形成了熱鬧的商業區。
解放后,西安的商業區跨越了明城墻的界限,東、南、西、北四關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逐步形成,紡織城、韓森寨、土門、小寨等綜合市場也逐漸形成。另外,商業中心開始向中軸線偏移,鐘樓作為東、西、南、北四大街的交點,既位于舊城幾何中心位置,又處在城市中軸線之上,于是便取代解放路成為新的商業中心。
改革開放以后,城市中心擺脫了原先公共建筑圍繞廣場集聚的模式,逐步形成“中心區”的形態,由于地域范圍與商業中心基本吻合,使得城市中心與商業中心的概念開始模糊,商業職能開始成為西安城市中心的主要職能之一。由于經濟改革的推動,舊城內鐘樓附近地域的商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南大街形成了文化旅游商業街,東大街、西大街、解放路形成了以大型專業商店為主的商業街。并在舊城東、西、南方向分別出現了胡家廟、土門、小寨三個規模較大的綜合市場。
20世紀90年代以后,西安市的商貿流通業進入加速發展的軌道,己經成為中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商業貿易中心城市。這一時期,西安市商業空間結構是以市中心——鐘樓為核心向周圍輻散,分級分區,交錯成網。鐘樓連通東、西、南、北四條大街,聚集眾多商業網點,形成一級商業網點群。分布在市內區域性網點密集區的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解放路和東新街什字等六個商業中心,形成二級商業網點群。另外,在居民住宅區中心、街巷的交叉路口及居民出入集中的交通線上形成三級商業網點群。這三個商業中心構成了西安商業中心的空間結構。
2 西安市商業中心空間結構現狀分析
西安是著名歷史文化名城, 十三朝古都. 歷史上,其商業布局深受傳統城市規劃思想的影響, 集中布局在城墻周圍地區。就目前來看,西安商業中心空間布局呈現出“向心分散型”的“一核、一副、一環帶,九心、六區、十二圈”的發展態勢。
2.1鐘樓商圈
西安市的大型商業網點仍然集中在西安市的中心城區,形成“一核”的商業空間結構。范圍包括皇城內的鐘樓及與其連通的東、西、南、北四條大街,解放路和若干特色商業街、綜合商貿街。這個商圈是名街、名店、名品組成的中高檔購物街區,具有旅游文化休閑的特色。
2.2小寨和大雁塔商圈
西安市的商業在南郊也分布較為集中。其中,以兩縱四橫(長安南路、雁塔南路、小寨東西路、緯二街—雁塔西路、緯一街—西八里南、丈八東路—雁展路)組成的小寨商圈和大雁塔商圈,形成了西安市的城市副商業中心(“一副”)。這里擁有大型百貨店、品牌專賣店、文化娛樂等商業網點,有很強的夜間經濟活動。
2.3“一環帶”商業空間結構
“一環帶”商業空間結構是由環城路至二環路中間版塊的綜合性商貿街、特色商業街組成的街區集中發展區,呈現環形帶狀分布,共21條。內設超市、專賣店、便利店、餐飲、休閑、專業街等商業網點。
2.4 區級商業中心
西安市的區級商業中心是由經開鳳城商業中心、北城大明宮商業中心、西咸三橋商貿中心、城西土門商業中心、高新木塔寨商業中心、長安新城商業中心、城東韓森寨商業中心、航天城商業中心以及浐灞金融商務中心組成的幾個商業中心(“九心”)。其中,北郊未央區大型商業網點數量較多, 僅次于雁塔區。 東郊的灞橋區商業網點數量最少, 尚無一家大型批發商業網點。
2.5 商貿功能區
商貿功能區也稱服務業聚集區,包括長樂路服裝輕工集散功能區、浐灞西安金融商務區、高新中央商務區、西安服務外包產業園、國際港務區、曲江文化商務區。其主體商貿功能凸顯,以城市運營為手段,包含商務、流通、金融、會展、生活功能的產業聚集區。
2.6 副都市、次區級商業中心
副都市、次區級商業中心包括臨潼、戶縣、閻良大都市副中心商圈;北客站商圈、龍首商圈、大興商圈、大唐西市商圈、電子城商圈、電視塔會展商圈、胡家廟商圈、紡織城商圈及韋曲商圈。這些商圈彌補了區域商業中心數量的不足,并對社區商業網點進行有效的補充。
3 西安市商業中心空間結構存在的缺陷
3.1 商業中心空間結構的分布導致交通形式的嚴峻
商業空間結構往往有集聚的趨勢,從而導致人流集中,交通量大增。西安市商業網點布局的圈層結構明顯, 中心城區的商業網點集中系數過高, 邊緣地帶的商業網點集中系數偏低,由此使得中心城區的交通承載力過大,交通擁堵現象明顯。
3.2 商業內部發展不協調
不少商圈的商業職能日益綜合化,但富有特色的專門行業日益減少。行業發展缺少統籌和指導,往往一哄而上,容易形成飽和狀態,使城市商業結構較單一。目前西安市專門化商業地域形成還處在初級階段,僅家居建材市場和倉儲式超市的地域專業化初具一定規模,其他行業未形成一定的專業規模。
3.3 城市規劃與建設較少考慮商業設施
城市規劃與建設是城市管理的直接體現,但是在實際運作中比較少的考慮對周圍地區商業設施的影響。如西安東大街街道柵欄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顧客來往的方便性。
3.4 商業中心消費環境較差
目前,西安市商業中心購物環境仍然較差,仍然有待改善。表現為小商小販隨意擺攤設點,消費者休閑環境的欠缺。鐘樓及小寨商業中心一到周末或者節假日人滿為患,并且不具備滿足停車的要求。
4 西安市商業中心空間結構改進措施
4.1 完善市區交通體系建設
西安市應首先加快完善市區交通體系建設, 促進傳統家用類商服業的郊區化, 以最大程度滿足郊區居民的就近消費需求。可有選擇地在商業中心、商業街等周圍布置一些停車場,規劃完善商業活動集中地區的交通道路,合理疏導交通流向和流量,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借助地鐵來疏散商業中心區的人流。應結合地鐵站點和地下空間的開發,解決原有商業中心商業空間斷層的現象,構建豐富多樣的商業空間。
4.2 改變行業無序狀態,合理調整商業業態結構
對于城區密集型的行業, 要著力改變各類企業在城區無序布局的現狀。要保留傳統的有旅游價值的老字號, 對于離心分散型的行業, 鑒于其行業類型不多,今后應向著地域專門化方向發展. 對于廣布型的行業, 鑒于其選址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人口, 布局靈活度比較大。因此, 在西安郊區化的背景下, 應規劃引導此類行業向郊區擴散。
參考文獻
[1] 仵宗卿,柴彥威.商業活動與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9,15(3).
[2] 趙建軍. 青島市商業中心空間結構研究[ J] 人文地理. 2005. 81( 1).
[3] 仵宗卿, 戴學珍. 北京市商業中心的空間結構研究[J].城市規劃,2001, 25(10).
[4] 李元青、馮小霞:西安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