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工民建施工過程中的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對模板、鋼筋的要求以及混凝土的攪拌、澆筑、振搗,施工縫的留置,還有常見的梁、柱、板的澆筑,混凝土的養護等方面的問題展開論述;對極易出現疏忽及質量通病的地方進行重點論述;對整個施工過程中的技術要求、施工工藝提出較詳細的要求及保證措施。
【關鍵詞】建筑;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施工是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混凝土澆筑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建筑物的質量安全。所以,對全過程混凝土施工的技術要求清晰明了,有助于確保工程質量。下面就模板、鋼模、面板、混凝土澆筑與養護等方面談談混凝土施工的具體要求。
一、模板體系的選擇
在清水混凝土施工之前,一定要根據設計意圖、工程特點,以及清水混凝土的類型,來選擇技術先進、構造簡單、建拆方便、經濟合理,而且能滿足清水混凝土對質量要求的體系化模板;因為體系化模板不但強度、剛度能夠滿足要求,而且模板間的連接夾具、穿墻螺栓、套管等都配套合理,有效地減少了施工現場的制作強度與操作上的隨意性;與此同時,體系化模板在工廠制作過程中最大程度地保證了模板的加工精度,降低了施工現場的管理和協調難度,有效保證了清水混凝土的飾面效果。
二、對鋼模的要求與處理
澆筑混凝土之前,應檢查鋼筋的種類、規格、數量、位置、接頭和保護層厚度是否準確,發現問題并及時修整。為了保證混凝土保護層的厚度,要注意固定好墊塊。一般每隔1m左右要在鋼筋上綁一個水泥砂漿墊塊。當鋼筋比較密集時,混凝土的澆筑應選擇適當的石子。石子最大的粒徑不得超過結構截面的最小尺寸的四分之一,也不得大于鋼筋凈距的四分之三。結構截面比較小、鋼筋比較密時,可用豆石混凝土澆筑。為了防止鋼筋移位,在鋼筋密集處,可采用帶刀片的振搗棒。保護層的混凝土必須振搗密實。在操作時不能踩踏鋼筋,若鋼筋有踩彎或脫扣的,應當及時調整。鋼筋的搭接也必須保證一定的長度。
三、選擇面板及架體材料
模板面板可以采用膠合板、鋼板、塑料板、玻璃鋼、鋁板等材料,應該滿足強度、剛度和周轉使用的要求,加工性能必須好。同時,面板材料必須考慮吸水性對混凝土的表面效果的影響,以及周轉使用的次數等相關因素。模板架體骨架可以采用木制的、鋼制的或鋁制的等材料,這些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滿足模板受力要求。模板骨架材料理應順直,規格一致,同面板緊貼,連接牢固。以膠合板為面板的飾面清水混凝土模板,最好選擇從背面上螺釘的骨架材料。模板腳手架扣件模板之間的連接可采用螺栓,但最好采用具有三維受力的模板夾具等連接件。
四、混凝土的澆筑
混凝土應在開始凝前澆筑,若澆筑前已經有了初凝現象那么應該再進行一次強力攪拌,讓其恢復流動性后,才可以入模。在澆筑前混凝土若已經有離析現象,也需要重新拌合后才能澆筑。澆筑過程中為了避免出現生離析現象,混凝土的自由傾落高度一般不應該超過2m。澆筑樓板的混凝土時,自由傾落高度不應當超過1m。若超出上述高度,應該采取串筒、溜槽等方法下料。溜槽一般由木板釘成,表面被包鐵皮,使用的時候它的水平傾角不應當超過30b。串筒由薄鋼板制成。每節筒長70cm左右,用鉤環連接,筒內設有緩沖擋板。混凝土的澆搗應當分層進行。
五、混凝土柱、梁、板的澆筑
混凝土柱子澆筑最好在梁板模安裝完畢和鋼筋未綁扎之前執行,為了利用梁板模來穩定柱模并且用作澆灌混凝土平臺。當灌筑一排柱子時,應當從兩端同時開始向中間推進,而不應當從一端推向另一端,為了避免因灌筑混凝土后,模板吸水膨脹而產生橫向推力,累積到最后一根造成彎曲變形。柱子應沿高度一次灌筑完畢。當柱截面在40X40cm以上且無交叉箍筋時,如果柱高不超過三米半,可以從柱頂直接澆灌;如果超過三米半,必須分段澆灌,每段高不超過三米半(墻和隔墻不超過3m),或者采用豎向串筒輸送混凝土。當柱截面在40@40cm以內或有交叉箍筋時,應在柱模側面不小于30cm高的門子洞作澆灌口,裝斜溜槽分段灌筑,每段高不得超過2m。另外,柱子和板墻支模前,應在邊模板下口抹8cm寬處找平層,找平層嵌入柱、板墻體不超過1cm,保證下口嚴密。開始澆筑混凝土時,底部應先填50~100mm與澆筑混凝土配制相同的水泥砂漿。砂漿應用鐵鍬人模,不得用料斗直接灌入模內。混凝土坍落度應當嚴格控制,底層振搗也應該認真操作。柱子澆筑完畢,應當停歇1-2小時,以便混凝土初步沉實,排除滲水,再澆筑梁板。肋形樓板的梁板應同時澆灌,先將梁的混凝土分層澆灌成階梯形向前推進,當起始點的混凝土達到板底位置時,即與板的混凝土一起澆搗,隨著階梯的不斷延長,板的灌筑也不斷向前推進,傾倒混凝土的方向應與澆灌方向相反,不得順著澆灌方向灌筑。當梁的高度大于1m時,可先將梁單獨澆灌至距板底以下2~3cm處留施工縫。
六、混凝土的振搗
當在搗實混凝土拌合物時,插入式振搗器應該采用垂直振搗的方法,即振搗棒與混凝土表面垂直或斜向振搗。斜向振搗時振搗棒與混凝土表面的角度約40b-50b。振搗器的插點應均勻排列,用行列式或交錯式順序移動,不應混用,以免漏振。每次移動的間距不應當大于其作用半徑的1. 5倍;而針對于輕骨料混凝土拌合物,則不應當大于他的作用半徑的一倍。振搗器至模板的距離也不應當大于振搗器的有效作用半徑的二分之一。為了保證上下層混凝土結合狀況良好,振搗棒應插入下層混凝土5cm。操作時應快插慢拔。平放振搗器在相鄰兩段之間應搭接振搗3~5cm。
七、混凝土的養護
除了預應力構件外,一般應當采用自然養護。也即在平均氣溫高于5攝氏度的條件下,于一定時間內使混凝土保持濕潤狀態。一般應在最高氣溫低于25攝氏度時,澆筑完畢的l2小時內應該開始灑水養護;最高氣溫高于25攝氏度時,應在6小時內開始養護。干硬性的混凝土應于混凝土澆筑完畢后立即進行養護。灑水養護時間長短主要取決于水泥品種,對于普通硅酸鹽水泥和礦渣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應不小于七晝夜;而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和粉煤灰硅酸鹽水泥不小于十四晝夜。此外,但凡有抗滲要求的混凝土,它的養護時間均不小于十四晝夜。
針對于混凝土工程的配料、攪拌、運輸、澆搗、養護等過程來說,在整個建筑過程中,各個工序既緊密聯系又互相影響,如果其中任何一個工序處理不當,都會影響混凝土的最終質量。對混凝土的質量要求,不僅要具有正確的外形,而且要獲得符合設計要求的強度、密實性和整體性。
參考文獻:
[1]張巖.淺談混凝土結構外觀質量控制要點[ J].山西建筑,2010, 36(9).
[2]孫巍.清水混凝土施工技術分析[ J].中國科技博覽, 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