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破壞,人們開始重視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濕地公園已經成為濕地保護系統的重要方式,濕地公園是一種新興的公園,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具有生態價值以及經濟價值,但是濕地公園存在很多管理上的矛盾和問題,本文通過分析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對策,對建立多管理模式的濕地公園進行討論。
【關鍵詞】濕地公園;管理模式
1.濕地公園建設的重要意義
1.1概念
濕地公園是指以濕地景觀作為主體,以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為核心的公園, 達到一定規模和范圍、展示出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并起到一定的科普宣教的作用。另外濕地公園還存在著一定的文化美學的意味和價值,不僅僅能夠為人們提供科學研究,還作為生態旅游的重要成分,對于娛樂消遣行業發展有較大促進作用。
1.2濕地公園建設的必要性
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明的不斷進步,對于我國濕地文化的發展起到較大促進作用,同時也對濕地保護工作做出了要求。濕地公園的建立促進濕地資源發揮更多的效益,濕地公園是生態建設和城市濕地保護的核心,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消費方式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進步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崇尚自然是人們的天性,他們希望能與自然親密接觸,濕地公園的建設能夠滿足人們這種需求,反璞歸真是人們的主流取向,人們也更多的追求戶外活動,因此建設濕地公園具有重要意義。已建立的濕地自然保護區大多分布在偏遠地區,人口稀少,一般城市和周邊的濕地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呈現出一種“非有效保護”狀態,容易受到破壞,所以說建設城市濕地公園能夠促進濕地的保護和恢復,這是一種較為成功的發展模式。通過濕地來調節水資源、凈化空間,緩解并解決城市發展中水資源面臨的問題,充分發揮濕地公園的優勢,環境教育、保護生物多樣性、休閑娛樂等優勢,建設城市生態景觀系統,實現濕地公園建設的主要目標。城市濕地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保證。因此只有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濕地公園的規劃建設和開發,才能夠實現城市濕地的可持續發展。
2.濕地公園管理存在的問題
我國濕地公園的建設起步晚、經驗不足,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近年來我國濕地公園建設的積極性很高漲。總體而言,濕地公園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嚴重的人工化現象的出現,讓濕地公園功能分區不科學,難以突出濕地生態保育的宗旨。在濕地公園的規劃上不合理,主要表現為:不合理的功能分區;過多的娛樂名目和人工建筑;生態環保的教育理念不夠凸顯,核心區受到人為較大的干擾,沒有相對的封閉性保護;濕地公園內容重復、布局重疊,沒有較強的區域特色;缺乏嚴謹科學的濕地監測評估體系,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動態管理評價體系、缺乏相關的監測體系指標,對于土壤質量與結構的土壤指標,水量、水質等水生態指標,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學指標,水禽等濕地保護類群的動態變化過程進行監測,缺乏嚴謹的科學計算和評估,這樣就很難充分地保證旅游資源的質量,對于濕地資源的可持續使用產生極大影響。
管理單一體現為濕地公園的主管部門是省旅游局或林業局等省級部門,他們主管監督等工作,實行層級性的管理。省級將管理工作交給縣級旅游局或縣林業局,這些部門的工作內容很多,管理全縣的綠化、美化,全縣的林業監測、保護,森林公園的監管等,這就很難將城市濕地公園管理進行到位,產生管理寬泛、不細致的局面。這樣力不從心的管理,必將對濕地公園的發展不利。加上濕地公園的保護管理涉及生態學、旅游學、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管理學、風景園林等多方面的內容,需要專業和管理理念的結合,所以說這些管理工作還是很不到位,一旦出現問題也很難解決。此外濕地公園建設的資金與運營等財務管理也是很大的難題,濕地公園建設管理需要一個綜合性的管理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濕地公園得以更好地發展。
3.建立多管理模式濕地公園
3.1政府管理
政府管理主要是屬于政府投資,建設有生態價值的濕地,無論是公園擴建、管理費用開銷、員工工資等內容都被列入政府財政撥款的范疇。必須要明確濕地公園管理的核心內容和特征就是要有水,而目前的濕地水循環衰退、甚至消失,這就在根本上確立了水資源的重要性。因此,專門立法并不是保護濕地的關鍵所在,而是必須要明確指導思想,確立濕地生態系統整體的觀念和思想,不斷地完善、調整相關濕地管理的法律法規,濕地管理的核心就是水資源的管理,對于土地和生物的管理都要以此展開,只有如此才能夠為濕地管理的統一管理奠定堅實的法律依據,以此為出發點來進行管理,依法授權林業部門為濕地管理的單一權力和責任主體,將隸屬于其他部門的濕地管理權統一劃歸林業部門。監督主體是環保部門,核心管理的機構是林業部門、環保部門等,這二者必須要展開有效的合作與制衡,廉潔、高效地完成管理任務。創新管理機制是最關鍵是的內容,只有建立科學嚴謹的管制體制和程序,才能夠明確濕地建設的具體項目,對這些項目進行指揮和協調。建立完善的濕地保護制度,監督機制、生態補償制度、公益權訴訟和責任追究制度等配套制度。只有如此才能夠有效保護濕地同時也有效地保護了非保護區的濕地。
3.2 濕地公園游客行為管理
游客管理的目的就是為了在保護旅游地資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滿足游客的需,為之提供最優質的享受和保護,實現旅游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力配合和發展。旅游管理部門要正確地運用科技、行政、經濟、教育、法律等手段來組織和管理游客,以游客為中心,根據他們在濕地公園內的具體活動,并與濕地水陸交接的環境特征充分結合起來,對游客的行為加以引導和規范,減少甚至排除游客對于旅游地的資源造成的負面影響。
3.3社區參與
社區參與濕地公園的管理對濕地公園管理具有及其重大的意義,必須要正確地處理好濕地公園與當地居民的關系,由于對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居民來說,他們尚未達到免費管理的程度,沒有較高的環境保護意識,他們只有在經濟利益的推動下才去參與這樣的管理活動,然而在短時間內發放較多的管理資金是一個較為困難的問題。要想成功地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對居民加強相關的宣傳教育,提高他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能力,并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不斷保護濕地,凈化人類的生存環境;與此同時,要不斷地進行籌資和融資,借助企業、政府和個人三方面的力量來融資,不斷擴大資金的來源,這樣能夠提高濕地公園的經濟利益,實現濕地的產業化發展,使之形成一定規模的經濟產業,比如種植業和養殖業就是很好的例子,濕地天然的、安全的生態環境罪域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兩者之間是互補的關系。用這些收入為濕地公園的維護提高費用支持,同時能夠給當地人帶來經濟收入。
小結:
濕地公園是天然的自然、旅游資源,動植物種類繁多。由于存在許多珍貴物種,濕地公園在管理上存在較大的困難,加上管理部門也很多、管理資金嚴重缺乏、各部門的管理職責劃分不清晰、管理人員不專業等問題的出現,都給濕地公園的健康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本文分析多管理模式濕地公園的建設,可以說為濕地公園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思路和措施。
參考文獻
[1]敬磊,鞠美庭.城市濕地管理與恢復.濕地科學與管理,2007,3(1)
[2]麗娟,張曼胤.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評估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9,31(5)
[3]崔麗娟.北京翠湖濕地公園的管理評估.林業科學,201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