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城市數量與規模在不斷擴張,城鎮各項建設對土地的需求逐漸增大。由于國有土地存量有限,無法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因此就以征收農民集體土地來填補這一空缺,用于公益事業建設。
伴隨著大量的農地轉換,農地的特殊性與產權不清晰等元素往往影響征地工作進程,造成征地程序不清,補償標準低,部分失地農民不滿意,個別農民生活缺乏保障等,甚至在征地領域內發生諸多事件。這樣就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所以思考分析征地的系列問題,探索化解路徑刻不容緩。因此本文從土地征收的相關概述入手。分析土地征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征收不當產生的社會影響,并就土地的和諧征收提出具體建議。
1、土地征收概述
土地征收事關農民切身利益,我國在《憲法》 、《物權法》等法律中都有所規制。縱觀這些規定,可知集體土地征收需滿足以下要件:
1.1公共目的
只有為了滿足社會公共利益需要才可以對集體土地實行征收,否則就是違法。這就可以避免因為國家權力的濫用而導致侵犯集體土地所有權。
1.2主體特定
一般來說,征收主體只有代表公權力的國家才能行使,除此之外,任何個人、組織和社會團體都沒有行使征收的權力,所以征收行為實際上是由政府來行使的。
1.3合理補償
為了公共利益而進行土地征收,雖然滿足了整個社會公益事業的需要,但同時給財產權利人的土地收益造成了一定損失。在集體土地征收中,兩個主體分別是:被征收人和政府,政府對被征收人給予合理的補償至關重要。為了彌補因土地征收給失地農民造成的損失,也為了體現現代法治精神一公平原則,法律規定土地征收后必須給權利人補償。
2、土地征收存在的問題
2.1濫用征地權
《土地管理法》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征收。”但是對公共利益的范疇沒有具體的規定。所以導致我國目前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建設用地均采用征地形式,造成征地范圍擴大。當然還有依靠轉讓土地獲得財政收入的現象,一些商業項目也由政府低價統征后高價轉賣給開發商。有些地產商囤積大量土地,依靠壟斷土地來壟斷房價,從而獲得暴利,最終農民利益受損。
2.2補償標準低
現行的土地管理法只規定了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這一標準,而沒有規定“兩費”最低下限,這就導致地方政府在實際執行時以最低而行,許多農民實際得到的補償根本沒有達到30倍。即使個別地方達到這個最高標準,也不能達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這一征地原則。現在國土資源部頒布的新的補償標準突破了以往30倍的補償上限,但它也僅僅是保證征地標準,實際上,農民能到手的僅僅是耕地補償費總額的一部分。
如衡陽市在城市化進程中,為建設白沙州工業園征收每畝耕地補償費大致在五萬元左右,其中用于直接分配的補償費大約是2—3萬元,而土地出讓價格大約為幾十萬元。這樣的征地補償水平,讓農民感到有失公平,失去土地后農民的生活水平難以維持原來的水準。
2.3失去保障性
現在對被征地農民的安置,主要采取貨幣安置辦法。貨幣安置給失地農民今后的生活和就業造成隱患,安置補償費一般是先經鄉政府,再經村委會,最后才到農戶的,農民最終得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農民一次性得到有限安置補償費以后,無法再享受土地上的收益。目前我國農村土地承載著農業生產和農民社會保障的雙重功能,土地一旦被征用,農民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3、征收不當造成的社會影響
3.1農田保有量減少
農田的數量是一個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特別是我們這樣一個農業經濟大國,在畝均糧食產量提高有限的情況下,保持基本農田數量是唯一保證我國糧食產量提高的現實路徑。而在土地征收后,盡管國家政策法律要求“占多少,墾多少”的征補平衡政策。但由于土地資源有限,無地可墾的現實狀況使這種規定很難完全執行,由于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多頭管理,實際上補償難以平衡,對我國社會經濟的影響巨大。
3.2滋生不穩定因素
近年來,由于征地糾紛引發的各種社會群體性事件層出不窮,成為影響我國安定團結的重要因素。分析各種事件,其中亂征收農地、補償標準低導致農民今后生存與發展的需要難以滿足、農民利益沒有合理的表達渠道、土地征收費用在很多地方不能全額按時發放是主要緣由。更有甚者在征地中存在官商勾結、暴力逼遷、權錢交易等違法犯罪行為,如最近爆發的山東平度征地縱火案更是讓人觸目驚心,在網上吵得沸沸揚揚,該案被稱作征地中的五毒俱全,由此折射出征地領域所存在的尖銳矛盾與重大危機。
4、土地和諧征收的方式構建
4.1完善土地征收市場機制
與我國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方向和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一致,推進加快土地市場化進程,健全土地產權征收交易的市場機制。首先要完善市場化征收補償制度,在國家征收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戶土地使用權時,必須實施完全市場化征收,按照不低于市場價格進行補償。對于耕地,還必須補償農民對改善土壤、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的投資。其次土地征收儲備交易中心應該恢復其保證城鎮土地供給的非盈利性的性質和職能,限制或者免除其國有土地資產盈利和增值的任務。其職能主要是必須平衡城鎮化發展和保護耕地之間的關系。
4.2設計透明規范工作程序
征地程序是征地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土地征收程序,為公民實體權利的實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從國際上看,各國都規定了較為嚴格的征地程序,大體包括四個階段:
一是事業的認定,確認用地申請人的擬用地事業是否符合憲法和土地法規定的征收目的,以解決侵害第三人土地所有權的公共利益根據。二是范圍的確定,確定應侵害第三人財產至何種程度等具體事項。三是補償的決定;四是征收的完成。
法制體系比較健全的國家大多對國家征地有一套程序來限制國家的權力和保障土地持有者的利益免受非法征地的侵害。我國地方政府在征地工作中,應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并結合本地實際,在征地程序方面進行探索,可以將征地程序改為“申請征地一預公告—協商補償安置一報批一審查批準—公告一實施補償安置—供地”。在土地征收的程序中充分體現現代行政程序的原則和要求,即公開性、公正性與參與性。
4.3建全失地農民保障體系
為了城鄉的和諧,不讓大量失地農民出現拉美國家的城市“貧民窟”現象,政府必須建立完善的再就業培訓體系,鼓勵失地農民自主創業。失地農民很難適應城市的快節奏生活,加之就業能力差、技術水平低,不適應城市相對較高的生產力發展,所以再就業培訓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再就業培訓,地方政府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文化層次,有針對性地安排培訓內容,想方設法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處理好官與民的關系。我國農村土地承載著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民社會保障的雙重功能,且隨著人口增加,正顯示出保障重于生產的特點。所以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解決失地農民的長遠生計,更多的增加社會和諧因素。
4.4健全公平和諧法律制度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征收土地房屋的產權保護和利益分配的基本方法就是等價交換或者按照不低于市場價格的標準繼續補償。不能讓被征地農戶因失地而致貧。政府應當根據市場價格和供求關系及時調整補償標準。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處理好土地問題,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核心,更是我國改革成敗的關鍵。只有實行合理的土地征收制度,公平的權益保障機制,才能把握國家和個人利益的平衡,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的蓬勃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