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移動通信技術作為全球一體化與信息化社會發展的前沿科技,對人類生活的進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力,對其深入研究可以推動社會與國家的發展。在相關通信技術研究方面,基于技術生態理論,并與自然生態理論結合,從中分析技術之間的共生與競爭等關系,以此為理論基礎,分析移動通信技術系統,以實現對核心技術的識別,包括競爭技術與共生技術。通過上述路徑分析,可以總結整個系統的移動通信技術生態系統演化過程。
【關鍵詞】技術生態;通信技術;信息化
一、前言
上世紀70年代末期,第一代模擬移動通信技術問世,它標志著世界領域內移動通信技術的誕生與發展,自此,移動通信產業開始了迅猛的發展,該產業也成為了整個全球經濟發展體系當中的核心要素與推動力。
移動通信技術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無限可能,并對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隨著現代科技的研發與創新,新技術正日新月異出現在世界相關產業領域之內,技術也不在是獨立的個體,它們的產生與發展都會與其他技術形成互動關系,并在緊密的聯系當中相互促進發展,技術成本也伴隨著這種互動性增加,且一項技術的壽命長度也越來越短。
因此,一項技術的生存規律與生存條件類似于自然界當中有機生命體,蘊含著一套自身的特有的“生存機制”,本文正是在此基礎之上,以生態學視角為研究切入點,將技術生態作為研究模板,對移動通信技術的演變做深入的探析。
二、相關理論概述
(一)技術生態
“技術生態”首先是國外學者開始關注,以Hannah與Freeman為代表,它們認為技術之間是以共存的模式為基本狀態,在此過程中協同演化,單一的技術發展是離不開其他具有相關性的技術的影響,并且各種技術之間的生存環境是相互作用的[1]。
技術生態,是以生態學視角為核心,從中衍生出來的一種新型技術分析視角,所以將技術生態學看作是利用基礎生態學理論的方法論,來分析技術系統的內外部互動關系的理論視角。
(二)移動通信
移動通信技術從萌芽到發展,直至今天的成就可以總結為經歷了生命周期的三個發展階段,并在當今社會的應用中已經相對成熟。從生命周期理論來看,整個移動通信技術已經進入了其成熟期,即所謂的S曲線的成熟階段;從技術發展角度來看,該項技術已經開始進入到了第四個發展階段,即4G階段,并在該領域內開始嘗試與應用。
最新的移動通信技術是在3G通信技術的基礎上研發的新技術,這項技術中包括OFDM技術、IPv6技術、MIMO技術等等,并在多個技術領域取得相當大的成就[2]。
我國的移動通信技術相關領域研究,也經歷上述三個主要發展時期,第一代時,技術落后,需要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供給,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已經有了自主研發的萌芽,第三代,在原來的基礎上,真正實現了自主研發的相關技術,并開始對4G技術進行嘗試并應用。
移動通信技術已經成為現代民眾生活的必備品,將來它會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將作為國家發展的核心技術存在,移動通信技術也將會伴隨著國家相關科技的發展,推動技術生態系統的發展。
(三)技術生態系統
技術生態系統如同自然生態系統一樣,技術之間存在競爭、互惠共存以及寄生等復雜多變的關系。
技術生態系統包括多個組成部分,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劃分出多個組成部分,以技術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為標準,可以將其劃分為核心技術與輔助技術;根據輔助技術與核心技術之間的互動關系,將其中的輔助技術劃分為競爭與共生技術,其中競爭技術是指,與核心與共生技術相競爭的技術,共生技術則是指與核心技術相互配合與協作的輔助技術。
技術生態系統的內部構成并不是技術的簡單疊加,而是技術之間存在著相互復雜與緊密的聯系,技術生態系統是一個內部存在緊密聯系的統一整體。
三、移動通信技術分析
(一)演化路徑分析
導致技術生態系統演化的動力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內部作用力,另一種是外部作用力。
內部作用力是在競爭技術的的刺激與共生技術的促進下所產生的內部推動力量;外部作用力是在市場條件的要求下,其中還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發展程度等多個外部因素的推動下所產生的作用力[3]。以內外相互作用力的影響為研究界點,移動通信技術的演化路徑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以核心技術元為核心,到核心技術的演變,再到共生技術出現,最后形成完整的技術生態系統,即組成核心技術的技術元,從產生到改進,不斷的更新前進,組成核心技術,各個核心技術無法單獨在技術環境當中長時間存在,由此單獨的核心技術開始相互吸引形成共生技術與相應改進的核心技術相互兼容,以便更好的輔助新型核心技術,從而影響整個技術生態環境。
第二,以競爭技術為開端,形成核心技術,并在不斷吸引的過程中形成共生技術,并組成整體技術生態系統,即核心技術為了不使自身在競爭技術的激烈作用下而被取代,會不斷的升級或改變,以此來提高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進而出現共生技術,并對生態技術系統產生影響。
第三,以共生技術為出發點,衍生出核心技術,將核心技術作為整個技術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相應的生態系統。即共生技術在演化時,核心技術為了適應共生技術,以更好的相互協調,自身也會不斷的革新,由此影響整個技術生態系統的完善與演化。
(二)演化過程分析
首先,識別相關生態系統的核心技術。將多址技術作為核心技術,分析該項技術的整個演化過程,再分析技術生態系統的相應演化過程以及核心技術對共生及競爭技術的影響。
其次,識別競爭技術是以識別相關共生技術為基礎,此技術是提供類似服務與功能的他種類型技術。
最后,識別共生技術,此項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共生技術實現相應的功能發揮,或在此基礎上增加相關的用戶增加價值的技術。
移動通信技術在其發展過程當中,初期使用頻分多址技術,但因其本身缺點,包括業務種類有限、無高速業務等限制,使其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被分多址以及碼分多址技術取代。
現代移動通信技術是分多址與碼分多址共存技術階段,但其在通信的速度性、智能性等多個方也表現出了眾多不足。雖然使用正交頻分復用技術可以解決先前技術的不足,但是其本身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因此,4G技術還需要在實踐應用過程中多加考量與更新,以實現新的技術生態環境形成。
四、結論
綜上所述,技術本身的生存機制與技術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與自然界生態系統相似,它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相應技術的進步,內部結構也在不斷的調整與融合。
“技術生態”理論的應用是在現有技術理論的基礎之上,對相應技術系統的演化過程及其技術系統內部構成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深入研究的新型模式。
參考文獻
[1]毛薦其,劉娜,陳雷.基于技術生活的技術自組織演化機理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1,12(6):121-126.
[2]夏竟輝,杜燕鵬,熊雄.20年見證新跨越——回眸中國移動通信發展騰飛路[J].中國電信業,2011,17(11):89-92.
[3]毛薦其,劉娜.基于技術生態的技術協同演化機制研究[J].自然辯證研究,2013,16(11):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