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典型傳感器應用技術》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應用型課程,也是應用電子技術、電子與信息技術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必修課程。本文分析了典型傳感器應用課程的特點,根據教學改革實際現狀,提出課程教學在內容體系、教學載體、考核評價體系以及實踐操作環節方面的措施的探討,以優化高職課程教學效果。
【關鍵詞】典型傳感器;教學改革;課程內容
1.《典型傳感器應用技術》課程的特點
《典型傳感器應用技術》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應用型課程,也是應用電子技術、電子與信息技術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必修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合理選擇和應用各類典型傳感器,有一定的組建各種典型檢測系統以及設計、調試和檢修各種信號的轉換和處理電路的能力。
傳感器是檢測系統最核心最前端的部分,其功能是將各種被測參數如力、壓力、溫度、濕度、速度、位移量等信息轉換成可用電信號,被測參數的種類多,涉及的傳感器的種類也多,而不同類型的傳感器的工作原理也是不同的,因此本課程信息量大,涉及的范圍廣[1],且各章節教學內容相對獨立,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
2.在課程教學改革中面臨的問題
典型傳感器應用技術與物理學、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工業測控技術、儀器儀表等領域聯系緊密,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是眾多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必須掌握的技術之一。我校應用電子技術、電子信息技術、機電一體化、電氣自動化、機械、汽車等專業均開設有這門基礎課。
(1)學習時間的限制
長期以來,在我校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典型傳感器應用技術》課程的教學時間為60學時(包含實操練習時間),本課程學習內容多而時間短。根據專業課程標準(大綱)的要求,結合高職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了本課程的優化教學,結合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改進課程體系,在教學內容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介紹應變式、電容式、電感式、壓電式、熱電式、光電式等基礎類型傳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測量電路和應用[2]。隨著微電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傳感器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新型傳感器不斷涌現,為避免學校教學內容過于陳舊,課程內容上還必要的增加和拓展了部分新型傳感器的介紹。因此,教學時間更為緊張。
(2)教學方式改進后學生學習現狀
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曾經嘗試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少講理論多實踐,然而,在實踐操作時大多數高職學生由于知識基礎不夠,造成理論不能支撐實踐,反而影響學習興趣。
教學中,在理-實一體室采用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為加深學生直觀了解各種傳感器結構及模擬安裝環境,多媒體圖片展示的同時,讓學生觀察實物,所以老師在課堂中會要求學生的注意力在板書、屏幕、實物之間進行切換,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要么注意力集中于看多媒體上的信息,忽略了老師口頭表達,要么因好奇心驅使擺弄實驗儀,甚至拆卸面前的設備器具,往往做不到跟隨老師的要求,反而影響教學效果。
這些年嘗試把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應用與本課程的教學,選用適合本課程的教學方法,結合講授法、圖片展示、文本引導、小組討論、案例教學的方法,遵循“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這一完整的行動過程序列組織教學[3],這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和解決實際問題上的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了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在實踐操作任務實施中要求學生分工合作,但在實際上,學生往往各自完成各自的工作,為了督促學生了解本小組其他同學的工作任務,教師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加強引導和疲于考核。
3.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探討
高等職業教育的任務是實行產教結合,為本地區經濟建設服務,與企業密切聯系,培養高級技術員、高級技術工人等實用人才和熟練勞動者。這就要求在教學上將基本理論與應用技能相結合,并以職業技能為主。《典型傳感器應用技術》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是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通過課程改革,切實達到學科教學目標。
(1)修訂課程標準
高職教育的專業教育需符合學生將來工作崗位的需求,我國職業標準有等級之分,其技能要求也不同。例如精密儀器儀表修理工,本職業共設四個等級,分別為中級(國家職業資格四級)、高級(國家職業資格三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高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一級)。因此,結合本專業的職業崗位群的職業標準修訂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應符合高職業教育目標,有別與中職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
(2)調整課程內容體系
介于《典型傳感器應用技術》課程內容多,知識涉及面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既不能大信息量地向學生灌輸,又要具備完整的學科體系,使得教學內容切實符合本專業需求,這就需要我們深入而廣泛地分析本專業的崗位和行業特點,做到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將來的工作需求和符合行業在一定時期內發展的需求。
(3)優選教學載體
《典型傳感器應用技術》高職階段主要培養學生選擇和應用各類常見的典型的傳感器。在教學載體的選擇上,不但要選擇看得見,摸得著,明確用途的載體,還要在本專業崗位工作中應用廣泛的,在知識深度上是高職學生能接受的。
(4)優化考核評價體系
《典型傳感器應用技術》是一門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的課程,需更全面地考核學生對該課程基礎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的掌握情況,同時考察學生職業素養。合理分配期末理論考核、應用能力考核和平時操作過程考核的成績比分,突出動手能力考核;課程各項目相對獨立,理論考核的知識盡量覆蓋到各個章節,擬定出各任務項目的占分比例;平時實操過程的考核采用分組考核方式,教師采用隨機提問、觀看操作過程、學生敘述分工情況等方式進行實時考核。
(5)建立更多實踐操作場地
在《典型傳感器應用技術》課程的實踐教學和實踐練習中,一方面在學校課程實驗室利用教學實驗平臺給學生提供實踐場地,另一方面通過各種協會和興趣小組的如科技下鄉活動、家電維修服務、市場調查、電子產品設計等活動展開更為廣闊的實踐場地,以及加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參考文獻
[1]姚齊國,胡即明,李林.傳感器原理及應用課程教與學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 2009.
[2]馮柏群,祁和義.檢測與傳感技術.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05.
[3]李曉會.數控技術專業學習領域課程實施的難點分析.職業技術教學與研究.2010.
作者簡介:廖先碧(1972—),女,四川遂寧人,四川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物理教育,檢測與傳感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