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出發,分析網絡安全課程所對應的職業崗位,結合職業崗位分析,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開展高職網絡安全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解決過去教學上存在的主要問題。經過三輪教學實踐與完善,取得明顯的教學成效。學生實踐能力明顯增強,能夠更快適應職業崗位需求,對相關專業的課程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具有借鑒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網絡安全;實踐教學;課程改革;工作過程
近年來,我國的高職高專在教學改革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為了培養出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能力,各高職院校的專任教師也在研究適合本專業課程的課程建設模式和教學模式。
1.“網絡設備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課程介紹
“網絡設備的安全配置和管理”是一門理論實踐一體化、符合網絡技術領域職業崗位任職要求的學習領域課程。本學習領域根據網絡管理員崗位必須具備的綜合職業能力出發,以完整的工作過程為行動體系,加強校企合作,以企業實際的工作任務為教學原型,主要培養學生網絡設備安全配置和安全防護能力,并為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2.現行“網絡設備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高職網絡安全課程的教學中,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滿足職業崗位需求,不能適應就業需要,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2.1 培養定位模糊,崗位需求不明確
傳統教學模式更多考慮知識體系的結構與完整性,較少考慮學生畢業后的職業崗位需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知道自己學習的知識未來有哪些用途,不知道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需要這些知識,難以形成職業帶入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與教師形成共鳴,學生和教師都難以達到最佳狀態。學生知識學習了很多,但分散、刻板,空有知識卻不知如何運用,實踐運用能力不強,難以滿足職業崗位需求。
2.2 理論多實踐少,知識分散,缺乏針對性
“網絡設備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課程不同于《計算機網絡技術》,該課程要求更多的實踐課時比例、更多的針對實際工作的實踐教學情境。而傳統教學模式下由于重知識、輕實踐,且實踐內容多為知識驗證性實驗,難以滿足實踐能力的培養需求,也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較差。
2.3 教學內容更新緩慢,難以適應網絡發展需要
網絡技術發展迅速,新技術、新規范層出不窮,網絡安全新問題也不斷出現,如何及時更新網絡安全課程的教學內容,調整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快速適應網絡安全新狀態,也是“網絡設備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課程教學中面臨的重要問題。以教科書為知識傳授藍本的傳統教學模式顯然難以滿足實際需求。
3.基于工作過程的“網絡設備的安全配置和管理”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經過兩年的教學經驗積累,針對過去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本校啟動“網絡設備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研究。經過廣泛的調研與分析,明確了研究方向,確立了“網絡設備的安全配置和管理”的課程改革與研究思路。經過幾年的研究與實踐,形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成果。
3.1 明確課程定位,適應職業崗位需求
新的研究思路改變了課程分析的方向,由過去面向知識結構體系的完整性轉變為面向學生就業后的職業崗位需求。通過大量的社會調查與認真分析,明確了新的課程定位:“網絡設備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課程是計算機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網絡安全意識,掌握網絡安全知識,發現、研究和解決具有網絡安全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勝任網絡安全管理員的職業崗位需求。
3.2 課程內容編排與教學方法改革
在課程內容的編排上,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由淺入深的安排課程內容,實現能力的遞進。能力的遞進不是根據流程的先后關系確定的,而是按工作任務的難易程度確定的,例如先安排網絡硬件設備還是傳輸媒體與流程關系不大,主要是要考慮哪個項目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是相對簡單一些,就把哪個項目安排在前面。如本課程就將網絡傳輸媒體任務安排在最前面,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后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課程設計的學習任務必須能夠滿足多方面的要求,所以每個學習任務都應以典型案例為載體進行設計的活動來進行,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整合理論與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教學過程中,通過校企合作,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等多種途徑,采取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充分利用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和學校網絡對外服務中心,讓學生親臨真實工作環境,參與或者分組獨立完成對外服務的實際網絡項目,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和團隊合作精神。
3.3 課程學習考核方法
打破單一的試卷考核方式,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采取三結合的方式進行,第一是理論知識的考核,此階段的考核安排在課程學習完后,以筆試形式進行考核,占總成績的20%。第二是項目技能的考核,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同時進行考核,占總成績的40%;第三是綜合技能的考核,在課程學習完后,通過為期一個月的實訓,包括崗位素質、團隊協作、專業技能、實習報告的撰寫等考核點,此階段占總成績的40%;三項成績之和為學生本門課程的學期總成績。學生每個階段都必須達到該階段的及格分,如理論考核,必須達到相應分數,否則必須進行重新學習和考試,以致達到規定的教學要求,學生本門課程才算合格。課程的第一部分的考核采取教考分離,項目技能考核由課任老師考核,綜合技能的考核由教師團隊集體考核,最終達到考試的公平性和全面性。
綜合實習項目完成后,教師完成實習報告的批改后,舉行至少一天的學生實習體會交流、教師評論和答疑,這樣不但解決了學生在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和潛在的問題,同時對教師以后的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最終使學生的組網和用網的能力能真正達到教學要求。
4.結語
“網絡設備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課程教學改革和實踐促進了信息技術服務業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以課程建設為主線,通過深度校企合作,對專業教師隊伍、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課程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不斷突破和創新。
參考文獻
[1]李棟學.工學結合的動因分析及其有效實施[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9).
[2]李小峰.“工學結合”的相關表述及其歷史淵源[J].職業教育研究,2013(6).
[3]孫寧玲.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方案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11).
[4]及風云,張培成.對高職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J].職業時空,2012(6).
[5]李小林,李華香.合作教學模式在高校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0(12).
[6]崔秀敏,黃子輝,李顯寧.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