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恰到好處的布置作業,做到既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又能將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達到學校、教師、家庭、學生四個滿意的效果呢?我認為關鍵在于提高教師布置作業的水平,重點做到以下五個突出:
一是遵循規律,突出分步性,根據“遺忘曲線”先快后慢的規律,結合教學步驟和要求,將作業分解成若干個部分,讓學生在不同的時間完成不同的作業。如:字詞先課堂強調,當天課多遍書寫,次日聽寫檢查,錯誤重點指導后再當堂多遍書寫,以后以不定時抽查為主,通過“少做、勤做”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二是自己出題,突出主動性,“減負”不但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要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就作業的布置而言,為改變以往教師“一家之言”的做法,每單元授課結束后,讓學生自己找資料,出一份單元測試卷,然后讓學生交換答題,由出卷同學和答卷同學共同批閱。學生對此容易接受,積極性非常高,加上學生思路廣,幾份答卷下來,重點、難點幾乎一網打盡,效果非常的好。
三是精選練習,突出典型,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選取那些有代表性的、可以舉一反三的、具有觸類旁通效果的典型試題,讓學生做了之后可以將知識遷移為能力。
四是形式靈活,突出趣味性,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考慮到小學生特殊的心理特點,做到作業的趣味性與形式的多樣性、靈活性相統一。如通過學生扮演“大夫”“藥劑師”“病人”的不同角色,來完成修改病句的練習,學生興趣盎然,效果頗佳。
五是因材施教,突出針對性,每個班的孩子均有好、中、差之分。因而,作業過難或過易,將會影響到后進生的轉化和優等生的培養,所以,作業的布置應針對不同的學生層次布置不同的內容,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而且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摘到自己的蘋果。
只有明白了學生作業布置的要求后,才能在作業設計的多樣性上做文章。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有個性化的、富有創造性的課外作業,能讓學生事半功倍地學習,為學生多種智能的展示與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新課程下的小學語文作業,應該符合小學生的特點,讓作業具有個性化的、富有創造性,“以人為本”的理念。語文多樣性課外作業的設計:
1.找一找,學一學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稍加留意,便會發覺我們的身邊隨處有語文,如商標、廣告、標牌,公司名稱,還有平時說話等等。曾有教師,教一年級學生做一個有心人,布置他們自己隨意去收集、摘抄身邊的詞語,并整理成冊。學生興趣盎然,反饋回來的“作業”內容也十分豐富。他們有的在電視中找,有的在食品包裝上找,在動畫片中等等。通過長期積累學生將會獲得勝利的成功,并更加喜歡積累詞語。如,過春節時,可以布置學生搜集春聯、了解不同地方過春節時的風俗等等。
2.畫一畫,貼一貼
曾有人說過:“教育應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們負擔。”學習語文需要一定的詞匯量,如果讓學生死記詞語,他們會產生厭煩心理,而記詞語又是學生最害怕和頭痛的事情。我們可以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把學生的思維直接與感性經驗聯系起來,把學習內容形象化。課文中的詞語大部分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如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等等。學過這類詞語后,我們可以布置他們為這些物品貼標簽,這樣抽象的詞語與形象的圖片、實物聯系起來,學生記詞語就會容易得多。上課時,老師也可以借用學生制作的圖片作為教具,讓學生體驗了成功,幫助學生建立起“成功自我意象”,可以促使學生動眼、動耳、動口、動手、動腦、動心、動情,從而促進學生全面、主動發展。
3.說一說,演一演
語言具有交際性,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語言的魅力才會顯現出來。使學生掌握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比如,把學過的課文讓學生以故事的形式講給父母或同學聽,在這樣的交流中,成功的喜悅自然會增加他們學習的勁頭。另外,我們的教材都設有一定的情景,與其讓學生死記硬背課文,倒不如讓他們組成對子把課文表演出來,這樣既可以促進新舊知識的滾動,也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發揮個性的平臺。實踐表明,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他們在創編對話的過程中,往往會蹦出連你老師都想不到的語言來,他們會把從前學的和新學的知識結合起來,會把課內學到的和課外學到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演一演”這項作業還要求學生之間要有合作的精神。合作本身需要合作者互相幫助、共同分享,因此,通過合作性集體學習活動,學生之間不僅可以相互促進、共同提高,而且可以進一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小學生喜歡群體活動,讓幾個學生回家準備對話正符合他們年齡特點,能激發學生自我表現的欲望。在表演對話時,學生會添加自己認為合理的內容,有了自由發揮的空間,孩子們的創新能力就會得到培養,交往動機也得到了強化。
4.寫一寫,編一編
二年級后,我們就可以布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寫一寫的作業,如:看圖寫話、編輯手抄報,一般我們是在學生放長假,如“五一”、“十一”或寒暑假的時候布置的,在布置作業時,我許諾要把認真優秀的作品在班里進行展出,結果我收到了許多制作認真、圖文并茂、富有童趣的作品,有講故事的,有介紹家庭成員的,還有編歌謠的等等。在把作品貼到教室里展出時,學生們很有興趣地欣賞了同學們的作品,有的幾個一群還對其中一些作品評頭論足一番。進入高段后,教師可以根據所學內容讓學生改編故事、仿寫等作業。
5.選一選,做一做
一直以來,作業的形式、內容都由教師作了統一的規定,完全忽略了學生的需要。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把凡是學生能夠自己獨立做的事情都給學生留出空間,讓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去選擇、決定,去思考,去體驗、感悟,去創造、實踐、應用。學生是完成作業的主體,他們是不同的個體,他們對事物的體驗、興趣各不相同。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承認個體差異。因此,布置作業在考慮共性的同時,也應兼顧到學生的個性,使作業成為學生個性發展的園地。
我曾用過“作業超市”,覺得也很有意思,值得一試。就像學完古詩后,教師可以布置給予學生不同層次的作業,請學生自行選擇,如,畫一畫(讓學生將詩的意境畫出來),寫一寫(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體會寫出來,也可以模仿寫一首詩),讀一讀(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古詩),找一找(讓學生找出同一類型的詩來)等,可以采取平時加分的手段,鼓勵學生作業。 作業難度逐步加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發展自由挑選“超市”中難易不同的作業類型。基礎較差的學生選擇一分作業,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自主地選擇多項作業。這樣的形式打破了以往單一的作業模式,增加了作業的彈性,把選擇權交還給學生。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需要的差異,體現了學生的主觀需求,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加上相應的評價制度,學生會自主地完成自選的作業,作業的積極性也會提高。學生能自己選擇想完成的作業,多了選擇的空間,多了主動的權利,作業在他們的眼中就由小溪變成了浩瀚的海洋,有著取之不盡的樂趣。
當然,基礎的作業也是不可缺少的,如布置適量的詞語抄寫,課文背誦等,這是鞏固學習的基礎之一,是不可被遺棄的。如何在傳統的作業布置方式和新背景下的作業布置方式間尋找到最好的落腳點,更好地保證學生學習的效率,這是教師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責任。
作者簡介:席玉娟,小教高級 ,陜西省華縣陜化二小教師,研究方向:探索有效的作業評價方法,從而促進作業的有效性提高和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