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樂明+謝慧星
為受眾服務,是廣播電視臺的天職和固有的特性。地方臺要真正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者,就必須牢固樹立受眾第一的理念,為受眾提供良好的服務,在服務中實現輿論引導力。
真實反映民情民意,增強地方臺新聞貼近性
新聞工作者都知道,有價值的新聞作品來自基層。地方臺同群眾具有天然的接近性,采編人員本身就生活在基層,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能在第一時間感知到。比如說豬肉漲價了,會持續多長時間?這次漲價是全國性的還是地域性的?原因是什么?……這樣的新聞不但受眾關心,就是地方臺記者本人也很關注。如果地方臺記者能從這方面入手進行深入基層報道,群眾肯定非常歡迎,從而能夠很好地引導輿論。
在“走轉改”活動中,記者的報道應當真實反映民情民意,多向群眾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多做解讀性報道。媒體可以邀請專家、領導、市民等不同階層人群走進直播間,對老百姓密切關注的政策法規等問題進行詳細解讀。撫州市2011年啟動“156惠民工程”(156個關于民生的城市建設項目),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在老城區建設街頭小游園,計劃用三年時間、投資2.99億元新建30個小游園,解決老城區市民缺少休閑、娛樂、鍛煉場所的難題,讓更多市民享受建設幸福撫州帶來的實惠和成果。這項工程是個民生工程,但也存在一些拆遷難題。在“走轉改”活動中,撫州臺記者密切聯系實際,深入社區百姓身邊,就小游園建在什么地方等問題采訪社區居民和規劃部門,共同探討小游園選址;同危舊房拆遷戶在一起,采訪他們合理安置情況。整個小游園建設報道作為撫州臺新聞2012年《走轉改——身邊的變化》欄目不間斷的報道,得到群眾的歡迎,群眾對游園建設的熱情高漲,不少人還來電詢問什么時候他們的社區也建設小游園,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也同群眾結下深厚感情。
關注百姓真實生存狀態,增強新聞工作者社會責任意識
如今,新聞媒體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廣大人民群眾對新聞工作寄予厚望。越是在受到重視、尊重的情況下,新聞工作者越是要牢記職責使命,恪守服務人民的宗旨,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走轉改”活動可以在新聞隊伍中牢固樹立為了人民、服務人民、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的價值取向,大力提高服務人民的水平,拓展服務人民的方式,增強服務人民的效果。
撫州是勞動力輸出大市,每年外出打工的群眾近百萬人,遇到惡劣天氣,春運壓力特別大,社會各界都特別關注。做好春運報道撫州臺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記者通過采訪司機、售票員、服務員等工作人員,報道相關部門為保障群眾順利、便捷回家過年采取的措施,付出的辛勞。撫州臺記者還采用體驗式報道的方式,記者以普通乘客的身份乘坐長途大巴,了解農民工回家的艱辛。撫州臺新聞除了每天報道每天的客流、運力、服務措施等多個方面外,還增加了為聽眾提供及時信息服務如購票小技巧、錯峰出行等春運指導,豐富了春運的報道內容。
在“走轉改”活動中,新聞媒體通過調研采訪,以深度解讀有效引導社會輿論,取得良好效果。2014年,撫州市宜黃縣黃柏嶺墾殖場雖然糧食取得了大豐收,但是這里農民的稻谷大多都沒有賣。讓農民苦惱的是,一方面價錢不如意,另一方面生產成本又在上升,兩方面的擠壓讓農民售糧的利潤空間變得非常狹小。面對農民的困難,記者深入采訪,宜黃縣國有糧食購銷公司經理告訴記者,2014年國家二月份就出臺二季晚稻的保護價是每百斤125元,糧食部門只能按最低價收購。在農民賣糧難報道中,記者一方面全面闡釋國家糧食收購政策措施,實事求是剖析原因,理性分析糧食市場的前景走勢,為農民賣糧提供理性認識;另一方面記者積極聯系大型糧食加工企業,幫助農民賣糧。
傾聽人民群眾呼聲,增強輿論監督的影響力
目前來說,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比較難,尤其是地方臺,權威性和影響力比起上級媒體來說處于相對劣勢,在輿論監督方面,這種媒體的貼近性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劣勢。實際情況往往是記者采訪還沒回到單位,有關領導的電話就打給臺領導了。另一方面,采寫一篇批評稿件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比采寫其他稿件多。
地方臺在“走轉改”活動中,不能走過場,要認真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社情民意、回應群眾關切,重在發現那些基層群眾的迫切需要中,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通過新聞報道引起關注、探索辦法、形成合力,與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推動問題的解決。
撫州臺利用廣播熱線電話的優勢,直接面對老百姓的困難和問題,每天從市民來電中挑選多個共性的問題,在每天中午的《正午時光》欄目集中進行解答,為群眾釋疑解惑、排憂解難、化解矛盾。欄目記者每天都活躍在基層,奔走在老百姓中間,幫助老百姓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政風行風熱線》欄目也是較好的監督節目,電臺工作人員會對市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記錄、對聽眾提出的問題和投訴逐一安排部署,并要求辦理部門限期解決到位。針對少數單位不重視群眾反映的問題的情況,節目組還派出記者深入實際調查。
拓寬服務渠道,增強公共服務意識
地方臺傳統封閉的運作系統阻礙了信息增值,影響了傳播功能放大,因此,地方臺必須改善和優化傳播形態。社會活動是地方臺擴大自身影響力、提升自己美譽度、放大自身輻射力的一個重要載體。地方臺應該實行開門辦臺,策劃組織大型社會公益活動,密切與群眾的聯系,擴大地方臺的社會影響,增強廣播的親和力,使受眾有認同感、歸屬感、力量感,從而增強廣播電臺的輿論影響力。
在“走轉改”的活動中,地方臺應該通過舉辦公益活動,走進農村,走進社區。有針對性地安排活動,方式可以更加靈活。通過多種形式,營造聲勢,擴大宣傳,擴大影響。在“走轉改”活動中,不少地方臺利用人才優勢,會同科協、農業等部門組織“三下鄉”活動,組織主持人與文藝工作者等演職人員演出,精彩的演出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將黨和政府的關懷送給農民群眾,同時又很好的宣傳了廣播電視臺自身,主持人也得到鍛煉。現在不少廣播電臺的《政風行風在線》欄目進行戶外直播活動,這也是地方臺服務群眾的好辦法。現場數百名群眾與領導和相關部門的負責人近距離接觸,熱線現場直播的平臺實現了零距離接觸,充分發揮了廣播覆蓋面廣、傳播快捷、溝通便利的獨特優勢,在政府、各行業與群眾之間架起了一座平等交流、暢所欲言的橋梁,地方臺服務空間進一步拓展。
無論時代和傳播形式怎么變,新聞媒體的基本職能不會變。向廣大群眾提供優秀的新聞報道,永遠是新聞媒體的職責所在。大力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不僅是地方臺發揮社會職能的現實需要,更是提升自身輿論引導力的必然選擇。無論媒體如何激烈競爭,地方臺只要以服務社會為己任,精心打造精品欄目,正確引導輿論,必能彰顯出廣播電視臺的價值和生命力。
(作者單位:撫州廣播電視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