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成龍
站在大都會博物館二層東北側的一處展廳之中,映入眼簾的首先是極盡奢華的路易十五風格家具和裝潢。展廳內,十五個大型玻璃展柜內陳列了大量稀世珍寶珍寶。中國明清時期的古董、印度制作的金銀玉器和史前文明的遺產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一只鑲有大粒紅寶石的大象雕塑,一盤裝滿各色寶石水果的中國清代果盤雕件,甚至還有嵌在人牙上的玉石裝飾品。這融匯古今中外鬼斧神工之物,盡收天下鏤月裁云之能的奇妙之地,竟然源自一位個人收藏家的畢生所藏。
作為一方富商大甲,同時又是世界頂級收藏家,他不僅在古董和藝術品收藏領域中實力過人,更對所藏之物進行了大量研究,贊助了眾多科研項目,為當時的學術和收藏界貢獻了大量彌足珍貴的數據和樣本。特別是他對玉器、玉料方面的鐘愛程度和研究力度,在美洲大陸幾乎可以稱得上是首屈一指。他就是美國最著名的收藏家之一:赫爾伯·雷吉納德·畢曉普(Heber Reginald Bishop,1840年-1902年10月)。
赫爾伯·雷吉納德·畢曉普(Hebe r ReginaldBishop)
1685年,畢曉普的祖輩從英格蘭的伊普斯維奇市(Ipswich)移民至美國馬薩出塞州的梅德福市(Medford)。赫爾伯本人出生于1840年,在波斯頓接受了商貿方面的教育。年滿19歲那年,他起身前往了古巴的雷梅迪奧斯鎮(Remedios),從此開始了糖業進出口生意。這個行業在當年是相當有利可圖的,可以算是這位年輕人淘的第一桶金。
經營上的卓越智慧和勤勞使他的業務迅速發展,蒸蒸日上。僅僅時隔兩年后的1861年,赫爾伯便成立了糖業進出口和精煉公司Bishop&Company,并在接下來的十幾年中致力于這一領域的經營,常年往返于古巴和美國本土之間。直至1873年,古巴革命的爆發導致了當地的經營環境嚴重惡化,畢曉普迅速意識到這毀滅性的環境變化對業務造成的長期影響。他以大大低于市值的價格拋售了公司,迅速撤離,返回了美國本土。當然,這些年的經營也早已使他躋身富豪的行列。
不久后,赫爾伯就與瑪麗·坎寧安(MaryCunningham)成婚,并在紐約東部哈德森河岸邊的歐文頓市建立了一間夏季住所。婚后,他與妻子共育有8名子女,4男4女。這段婚姻也可算得上是門當戶對,娘家的社會地位和財力也相當了得。瑪麗的父親詹姆斯·坎寧安(James Cunningham,1802~1870)是一位蘇格蘭裔商人,通過商船從事貿易和代理業務。直至1860年,其個人資產總和就已高達50萬美元,相當于如今的千萬富豪了。
此后,赫爾伯很快開始對天然氣、鋼鐵和鐵路建設等相關業務的大型企業產生了濃厚興趣,在行業內也格外活躍。紐約市的第三大街高架鐵路建項目就有很大部分歸功于他。不久后,他的投資重點轉向到各類工業開發項目,特別是美國西北部地區的鐵路建設工程,他都大量參與其中。同時,他也是米尼蘇達州鐵礦資源開發和商業運作的領頭羊,并在美國東西兩岸投資了諸多鋼鐵相關企業。與美國大都會信托公司和紐約本地眾多大型企業之間的合作,讓他日后成為了當時的風云人物。
經營和商業領域的成功為他積累了大量財富,但赫爾伯本人卻更是一位宅心仁厚,樂于為大眾和社會做出貢獻的偉大企業家。他為紐約市的各類公共設施、博物館、醫院和教堂等的建設及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甚至一度成為了他本人最具光輝的形象特征,被人們所敬仰和稱頌。盡管其中最為知名的是對大都會博物館的數筆捐贈,但他也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捐贈了大量彌足珍貴的文物,其中包括大量來自阿拉斯加、英屬哥倫比亞省和印度文明的藝術精品。美國“玉癡”的收藏情結:藝術和科學的究極探索
赫爾伯對藝術的追求從未停止,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的積累,可謂越發精致,眼光更加成熟。他所涉及的收藏領域多種多樣,從歐洲的古典家具、燈飾,中國的絲綢、瓷器、玉器,印度的金銀、珠寶、石雕,到日本的漆器、軍刀、銅器等,簡直是包羅萬象。甚至有段時期,他大量購入了中國貴族和日本大名穿著的服裝,成為了他當時最主要的收藏興趣點。
他長期往返于美洲、歐洲大陸之間,頻繁參加各類藝術品和古董拍賣會、博覽會等活動,慷慨解囊,大量購入了各類藏品,其中不乏當時的絕頂精品。正如著名古董和藝術品鑒賞家S.w.布謝爾博士(Dr.S.w.Bushell)所言,赫爾伯的名號上至俄羅斯圣彼得堡,下至中國北平,可謂在收藏圈家喻戶曉了。
盡管他的藏品琳瑯滿目,令人眼花繚亂,但是他最終,也是最為卓著的收藏成就最終屬于他的玉器藏品。這一切都起源于1878年從蒂凡尼公司(Tiffany&Company)的一次收購,那是一只來自中國的玉瓶,屬于赫爾德(Hurd)藏品系列的其中一件。赫爾德氏是一位來自美國的茶葉商人,這支玉瓶是由他本人在中國期間獲得。而這只玉瓶乃是1860年時八國聯軍之一的法國軍隊從圓明園掠奪而來,不但是此次掠奪所獲財物中的藝術品之首,更是有史以來最精致的玉雕器物之一。此外,同批珍寶中還包括東印度地區加工制作的大量珠寶鑲嵌器物,其中不乏大量價值珍貴的紅寶石、祖母綠、鉆石和其它寶石等。
赫爾伯看到這件精致的藝術品那一瞬間就被其深深吸引,不能自拔。玉器那變化多端的顏色、內斂含蓄的光澤、多姿多彩的造型和神秘的東方氣質,在他心里烙下了無法抹去的記憶。從此,玉器成為了赫爾伯后半生最為珍視的收藏品類,甚至可以說幾乎占據了他晚年收藏的全部精力。他的玉器藏品來自世界各地,來源也包括藝術品經紀人、拍賣行、各大藏家之間的流通等多種渠道。無論新的老的,東方的西方的,原礦、殘片、整器通通囊括。他對玉器的摯愛和執著簡直難以言表,無以復加。當然,正是因此才誕生了當今全球知名,最頂級的玉器個人收藏系列。
赫爾伯在玉器的收藏和收購過程中極具毅力和耐心,甚至為了一件心儀的器物甘愿苦等數年,直至時機成熟后出手購入。憑借這份執著和耐心,他最終如愿從眾多極其知名的藏家和機構獲得大量玉器精品,其中包括多年前在倫敦南肯辛頓博物館(South KensingtonMuseum)展出的韋爾斯(Welles)系列收藏品。
除了在藝術和歷史層面的關注,赫爾伯在礦物學和考古學方面的研究更是這批藏品有別于一般收藏系列的最大原因之一,也是他為收藏甚至學術界做出的巨大貢獻。他不僅收藏了來自古今中外的各類玉器成品,同時對玉器的礦物質地進行了大量調查,并建立了龐大的礦物標本數據庫,堪稱西方玉器收藏之最。他所收集的標本來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國、緬甸、墨西哥、中美洲、美國西北海岸、瑞士、德國、法國、意大利、新西蘭和其它多過國家或地區。礦物品類除了軟玉(透閃石陽起石礦物,即當代廣義定義的“和田玉”,譯作nephrite)外也包括翡翠(硬玉,鈉鋁輝石礦物,包括綠輝石、鈉鉻輝石、霓石等混合物,譯作jadeite),瑪瑙以及其它各種礦物材質。此外,礦物標本中還包括一塊1899年發掘于中歐東部西里西亞地區(Silesia),重達4715磅(約合2139公斤)重的軟玉礦石,并被認定為整個歐洲大陸發現的最大一塊軟玉礦石。
這些礦標均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為赫爾伯的捐贈品。有德國軟玉、德國含砷黃鐵礦雜質軟玉、美國阿拉斯加軟玉、北美地區軟玉、俄羅斯軟玉斧、圭地馬拉軟玉殘片、加拿大前哥倫比亞時期軟玉斧、西伯利亞軟玉、瑞士玉斧殘片、瑞士翡翠和黝簾石(zoisite)混合物、瑞士綠輝石玉斧、瑞士玫紅軟玉(rhodonephrite)、西藏地區產翡翠、西印度群島產翡翠斧、新西蘭軟玉、匈牙利翡翠斧殘片、法國軟玉斧、緬甸翡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