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消除西方對中國法律誤讀的路徑探討*——以西方比較法學研究為視角

2015-01-01 12:21:18顧華詳
全球化 2015年6期
關鍵詞:依法治國法律

顧華詳

中國法治文明是中國文明的重要構成和顯著標志。從人類社會法治文明的進程來看,中國是世界法治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中華歷史歷程中,雖然朝代盛衰更替,但五千年之久的文明延續不斷,特別是古代成文法傳統從來沒有中斷過,源遠流長的中華法制文明博大精深、成果豐碩,最終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世界公認為五大法系之一的“中華法系”①張文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中國特色和中國經驗》,《人民日報》2011年3月13日第12版。中華法治文明隨著陸海兩條絲綢之路廣泛地傳播并影響著東西方國家的法治,在很長時間里位于世界法治文明的前列,為世界法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法律在世界法治文明中的歷史與現實地位不容忽視。但長期以來,在西方主流比較法學文獻和比較法學研究中,都只將西方法律作為正統,而認為中國法律在國家治理體系和傳統社會中不占主導地位。然而,中國法律在世界法治文明發展史上重要而獨特的地位不容置疑。西方傳統觀點對中國法律地位認識的偏差,特別是西方社會歷來對中國禮法結合的法治文化認識不清,對中國法治模式理解不透徹。這當然與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西方研究中國法律的學者能力等諸多因素有著密切關系。同時,這也充分暴露了西方對中國的偏見、狹隘與無知。②顧華詳:《論西方比較法學視野中的中國法律》,《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一國的法治文明程度、法治體系的完備程度,直接反映了執政黨依法執政的能力、國家政權的生命力和國際形象。因此,消除西方社會對中國法律的誤讀③不 可否認,中國對外國法律也存在著諸多誤讀,但彼此存在的誤讀和誤解,恰恰說明比較研究還非常不夠,彼此間的交流交往交融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這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中都顯得特別重要。,對引領國際社會正確認識中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也更加有助于國內不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更是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外國法治的有益經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深入實施、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總目標、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④《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4年10月29日第3版。確保黨執政興國、人民幸福安康、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現實需要;是法治全力服務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的生動實踐的現實需要;是對內積極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對外積極“加強互信協作、促進安全穩定”的能力,不斷提升中國法律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的現實需要;是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實現“中國夢”、通過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實現與歐亞及其更加廣泛區域共同發展的現實需要。⑤顧華詳:《論西方傳統社會對中國法律的誤讀——以西方比較法學研究為視角》,《重慶郵電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因此,有必要加強對這一重大現實問題的深入研究,積極消除誤讀,澄清事實,贏得理解、尊重與支持,形成有利于中外共同繁榮發展的國際共識。

一、西方傳統觀點對中國法律地位認識的嚴重偏差,過去、現在和今后都會存在,對此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西方學者特別是一些法律界人士不了解中國法治,他們用自己的觀點和經驗來解讀中國法律體系的發展①美國國際商務理事會中國委員會聯合主席、富理達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費達對人民日報記者說出了此番話,并且說:“中國有著不同于西方的法律體系。中國是個大國,像美國一樣,我們都有一些問題。但是中國有許多新的變化,中國在推進依法治國方面取得許多積極的成果。”苑基榮、徐偉等:《適應時代要求,推進依法治國——國際社會矚目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人民日報》2014年10月22日第3版。,對中國法律所做的比較研究,往往是只看到了中國古代社會法治的一個斷面或局部的一部分,其“盲人摸象”般的研究和輕率武斷的結論,往往使其在中國法律的比較研究上難以作出正確結論。他們對中國法律的不解、疑惑、誤讀自然就會很多,特別是中國法律中的閃光之處、智慧之策、創新之舉乃至與西方法律殊途同歸、異曲同工之妙的內容,西方學者都難以理解和正確認識。這其中,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應該是浙江楓橋成功實踐了50多年的“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強調第一現場的平安建設,再小的案件也不簡單處置,把群眾對公平正義與和諧平安與否的切身感受放在第一位的“楓橋經驗”。堅持“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是“楓橋經驗”長盛不衰的法寶,也是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穩定、依法管理”三大核心任務的基礎。1963年11月毛澤東主席批示要求全國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2013年10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同志就創新群眾工作方法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楓橋經驗’②長期以來,浙江諸暨市楓橋鎮緊緊圍繞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的主題,根據形勢發展變化,不斷豐富和發展“楓橋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重視部署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的工作,強調要充分珍惜“楓橋經驗”、大力推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楓橋經驗”。浙江省堅持把“楓橋經驗”的基本精神貫穿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牢固樹立依法治理的理念,把群眾路線與法治方式有機結合起來,支持群眾依法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緊緊扭住群眾工作這條主線,牢固樹立大平安的理念,大力實施和諧促進工程,確保社會大局持續和諧穩定;牢固樹立改革創新的理念,全面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省戰略,形成干部創事業、能人創企業、百姓創家業的生動局面;牢固樹立共同富裕的理念,形成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的長效機制,走出一條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路子。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雹弁醣葘W:《習近平就創新群眾工作方法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人民日報》2013年10月12日第1版。歷經50多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楓橋經驗”在掌握預防化解社會矛盾主動權,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加強專業性、行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及時調解矛盾糾紛,讓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社會公平充滿信心等方面,樹立了實踐的典范?!皸鳂蚪涷灐辈粌H把黨的群眾路線與法治建設生動而密切地結合起來了,而且把經濟社會發展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治理等都緊密結合起來了,把程序法與實體法緊密結合起來了,充分體現了法治的公平與正義,完美地實現了依靠群眾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促進法治文明建設的目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彰顯了獨特優勢?!皸鳂蚪涷灐笔窃谏朴谶\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提升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能力和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法治文明建設有序推進、國家長治久安方面,充分發揮了獨特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創造了人類法治文明史上的奇跡。“作為人類社會的行為規范,任何國家的法律都是人與人之間實現交往、確定關系及秩序的重要途徑?!雹倜??。骸懂敶聡▽W名著總序》,[德]齊佩利烏斯著:《法學方法論》,金振豹譯,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在這一點上,中國法律的過去與現在都絲毫沒有例外,中國法律與西方法律相比,沒有絲毫的遜色。但對中國法律的創造和奇跡,西方學者們則非常費解,并由此而對中國法律不斷產生更多的誤解。

上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華裔學者李浩 (Victor H.Li)在其出版的《沒有律師的法》一書中,就專門研究了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法律制度。李浩認為,中國法律存在著與西方法律不同的解決糾紛的內部模式,即中國社會內部糾紛解決機制是自生性的,它不需要法律專業人員來解決糾紛,只要通過社會自發形成的一種機制,如村長、家長、鄉紳,以及當今農村的村民委員會或者領導,都可以按照傳統的鄉俗習慣、人情世故,再結合國家法律法規,就可以通過調解把糾紛化解掉。這種做法既不花錢、又省時,更重要的是當事人之間不至于撕破臉皮,對構建和諧社會、加強社會管理、融洽熟人社會的人際關系都非常有益。與內部模式相對應的是通過法院解決糾紛的外部模式,它不是自發性的,而是依靠從外部輸入的力量來解決矛盾糾紛。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建立起了這種模式,當時民國政府曾經通過立法推行這一模式,雖然編纂了“六法全書”,但在實際解決糾紛方面,外部模式的影響仍然是有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通過司法改革改造了國民黨政府留下來的司法人員,但運行這一外部模式,仍然缺乏大量的專業法律工作人員。因此,雖然中國法院系統自上而下都建立了,但實際所起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大量糾紛還是通過內部模式解決。所以,現代中國和古代中國一樣,法律即使建立起來,仍然是一個法律不占主導地位的社會。②Victor H.Li,Law without Lawyers,A Comparative View of Law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Boulder:Westview Press,1978.因此,一些西方學者預言,中國實現社會現代化,必須使具有公共性、實證性的法律占主導地位,必須實現從傳統法向現代法的轉變。應該說,這個認識在東西方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在中國實際情況卻并不完全如此。與前述的“楓橋經驗”對比來看,西方學者對中國法律和司法的認識,都是只看到了其外在的形式,而沒有認識清楚其本質。他們思維的僵化和知識的缺乏以及認識的片面,都讓中國的法學同仁們感到驚訝。當然,西方學者中也不乏高明之人和高明之處,在西方學術界也有學者對這種中西方比較研究提出了質疑,這是難能可貴的。同時,這也警示中國學者,在研究外國法律和進行中外比較時,肯定也存在上述的問題,這是比較法學研究應當著力避免的問題。

二、西方社會研究中國法律所用案件非常有限,且缺乏深入分析,對此要做到心中有數

僅從一個具體問題來看,就可以對西方傳統社會有關中國法律的誤讀窺其一斑。長期以來,中國人厭訴也是西方人不能客觀看待中國法律和法治建設的一個因素,并且直接導致對中國法律和法治建設的負面評價。在中國社會的平民階層中,從古至今都有諸如“遠訴訟、膽如鼠”的家訓。厭訴與好訴本無所謂好與不好,只是一個隨時間、地點、條件而變化的平常問題。如果對中國人的厭訴一律不加分析地進行負面評價,就難免要成為笑柄,因為從古至今,中國社會“健訟”的案例就是司空見慣、數不勝數、不勝枚舉的。僅《清史稿》中就有吳、贛、閩、粵、湘、浙等地社會“健訟”的諸多記述。①《清史稿》卷二四七《方國棟傳》記載:“吳俗健訟,喜投骺告密,國棟輒不問,即有所案,亦從寬?!本矶吡秳⑹a樞傳》記載:“贛俗健訟,蔭樞晝夜平決,懲妄訴者,訟漸稀?!本砣稄埦S寅傳》記載:“閩俗獷悍,痛懲以法,擒巨猾,散夥黨,健訟斗狠之風為息。”卷三五七《董教增傳》記載:“福清武生林彌高者,健訟包糧,阻眾不納,邑令躬緝,為其黨邀奪,官役并傷,令文武往捕獲,彌高嗾其黨劫持,通縣抗征?!本砣湃独钚倾鋫鳌酚涊d:“粵士多健訟,檄通省籍諸生之干訟者,牒報治之,士風以肅?!本硭乃陌恕锻孔阱瓊鳌酚涊d:“湘民故健訟,都察院歲所下獄輒逾百數。”卷四七六《循吏傳一·廖冀亨傳》記載:“初,冀亨蒞任時,有吳人語之日:‘吳俗健訟,然其人兩粥一飯,肢體薄弱,凡訟宜少準、速決,更加二字日‘從寬’?!本矶司拧吨燧Y傳》記載:上以浙江風俗澆漓,特設觀風整俗使,軾疏言:“風俗澆漓,莫甚于爭訟。臣巡撫浙江,知杭、嘉、湖、紹四府民最好訟。請增設杭嘉湖巡道,而以紹興屬寧臺道。民間詞訟冤抑,準巡道申理?!本硭钠呔拧堆魝魉摹だ涠鄠鳌酚涊d:“地瘠而健訟,鄉愚輒因之破家?!眳⒁娻嚱i:《健訟與賤訟:兩宋以降民事訴訟中的矛盾》,《中外法學》2003年第6期。清代學者崔述也有“自有生民以來莫不有訟也。訟也者,事勢所必趨也,人情之所斷不能免也,傳日飲食必有訟”②[清]崔述:《無聞集·訟論》(卷之二),顧頡剛編訂:《崔東壁遺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的記述。西方用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解決訴訟爆炸的問題,也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①當代的西方社會,有高度發達的法律制度支撐,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法律的規范,好訴與訴訟爆炸也已成為一種社會病。但從法院審理案件的實際情況看,以美國為例,盡管書本上的法律設計相當完備、合理,用韋伯的話是“理性的”,但在民事和行政案件中,真正通過審判的比例極小,大量的案件都是通過審前程序、簡易程序、缺席判決、選擇性糾紛解決機制或撤訴、和解等方式解決。有資料顯示,審判所占比例在聯邦法院系統不足2%,在州法院系統的比例可能高一些,但也不到10%。就刑事案件而言,美國確實設計了體現法治精神的刑事訴訟程序,包括辯護制度、證據制度、回避制度、上訴制度等等,保護刑事被告者接受公正審判的權利。但實際情況卻是,這種法律制度所起的作用極其有限,90%以上的刑事案件包括重罪案件,根本不是通過開庭審判,而是通過控辯交易。參見Marc Galanter,The Vanishing Trial:An Explanation of Trials and Related Matters in Federal and State Courts,1 Empirical Legal Studies459 -570(2004)。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既然西方法律制度、訴訟制度是形式理性的,是促進社會向合理化的方向發展,為什么人們不愿意選擇這種制度設計,而寧愿選擇實質的、非理性的、傳統的制度?這其中的原因固然和法院收費、訴累直接相連,但是熟人關系中的“厭訴”心理,也是導致人們通過其他手段解決爭端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方面,西方人與中國人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以至于孔子曾言:“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其實,孔子在這里說的并不是西方學者所認為的“厭訴”,而是說孔子和別人在審理案件上沒什么兩樣,只不過他的目的在于通過訴訟達到“無訴”的境界。這實際上是一種司法的工作方法,是敬業者精益求精的一種追求。中國人追求“無訴”是一種司法的境界,與“厭訴”毫不相干,但長期以來,這一美好的追求則被西方學者誤讀了。關于中國人是否厭訴的問題,近年來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看法。美國華裔學者黃宗智教授提出,過去西方學者、日本學者和中國學者對清代法律制度的研究,一方面主要是著眼于清代法律的表達,這主要體現在成文律例和判牘匯編等文獻資料中;另一方面,雖然也不乏對某些具體案件的分析,但被選用案件的數量往往是非常有限的,缺乏立足于更廣泛的案件資料之上對具體司法實踐所作的深入分析。黃宗智以地方訴訟檔案作為主要研究材料,基于對四川巴縣、順天府寶坻縣、臺灣淡水府-新竹縣的清代三地訴訟檔案資料的深入考察,得出一個重要結論:清代法律制度的實際運作和清代官方表述之間存在很大差距。他將這種突出的特征表述為“實踐”與“表達”之間的“背離”,即中國人并不厭訴,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訴訟,而絕大多數訴訟者都是普通老百姓,官府審理案件很少運用調解,②[美]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日本的夫馬進教授在1990年初對此問題有專門的反思,近年主編出版了《中國訴訟社會史》一書,京都大學出版會2010年版。參見尤陳俊:《“厭訟”幻象之下的“健訟”實相?重思明清中國的訴訟與社會》,《中外法學》2012年第4期。多數是判決結案。

中國法律在發展的初期就非常注重科學立法和公正司法。早在夏、商、周時代中國法律就對訴訟的司法公平公正有著深刻認識,而且在具體司法實踐中也有充分的體現,只是由于年代久遠,相關的文字記載史料難以查找到。這就給中外法學研究造成一定困難,由此也導致許多西方法學研究者們的研究得出許多錯誤結論。據《左傳》中引《夏書》的記載:“與其殺無辜,寧失不經和宥過無大?;枘\殺,皋陶之刑也”。①楊 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1年版。皋陶 (公元前約2280年—2170年)是中國史學界公認的“司法鼻祖”,以公平公正執法而聞名天下。舜要求皋陶處刑要讓人信服,以公正明允取得民眾信任。皋陶主張“五刑五用”,刑分五等,罪有輕重的刑治觀念。據史書記載:“皋陶為大理,天下無虐刑、無冤獄”。皋陶執法謹慎,不傷無辜,盡量寬恕過失犯罪者,但堅持從嚴懲處故意犯罪或累犯,從輕或從緩定罪處罰疑罪者。皋陶奉行“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國安邦之道,其司法思想被孔子發揚光大,奠定了儒家理論基礎,并發展成為中國封建王朝治國理政和法制建設的基礎理論。在皋陶司法理念和法治理論的指導下,為保證司法公平公正和嚴肅謹慎執法,防止無辜者被冤枉或錯殺,中國古代刑法中早就已經確立了“疑罪從無或從輕從緩”的司法理念。在處理疑難案件時,一般都是堅持“疑罪從輕”或“予以赦免”的原則處置。中國古代司法實踐中就有一些“疑罪從無”或“從輕發落”的判例,而且得到了當時社會乃至在更加廣泛區域的認可。從中國古代的司法理念和實踐中不難得出一個結論:中國早在古代就已經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訴訟法律制度,而且有著科學的訴訟法治理念、豐富的訴訟法治實踐,這必然會對中國法治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也會在中國歷代法治建設中得到體現。

中國古代法治文明中有許多具有普遍價值的因素②在中國的現代立法中,特別是在刑法、民法、訴訟法等領域,也仍然注重傳承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合理元素,在對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的豐富資源進行梳理和甄別的基礎上,進行了現代化的改造和揚棄,把那些能與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科學理性、社會和諧為內容的時代要求協調兼容的文化傳統融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之中,使中國法治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渾然一體。引自張文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中國特色和中國經驗》,《人民日報》2011年3月13日第12版。超越了時空限制而流傳至今。古代中國的法治注重法律的人文精神,即:主張民本思想,強調以人為本,注重維護社會與家族的和諧穩定;善于通過人文精神來整合與引領社會成員的心理和觀念世界,達到維系和規范整個社會的法治目的;主張德與法并存,注重禮與法互補,強調明德而慎刑;注重以和諧、和睦、和平的方式化解矛盾糾紛,融洽和鞏固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中國法治中這些觀念和思想乃至文化魅力至今仍令西方法治望塵莫及。始于皋陶的法治意義上的中國刑法,是當時亞洲大陸最早系統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的刑法。皋陶對當時的刑法制度進行了大膽改革,使以往刑事審判由“神斷”轉變為“人斷”,構建了更加規范的審判制度,為后世確立“以證據定罪”的刑事審判制度奠定了基礎。皋陶確立了罪與罰的原則,主張執法公正、從輕量刑、同罪不同罰、處罰罪犯不連累其后人。皋陶重視思想教化,主張五刑處于輔助地位,“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以構建沒有犯罪的和諧社會和實現長治久安的法治目的等。這些做法都推進了中華法治文明的發展。中國夏代“禹刑”、商代“湯刑”和西周的“九刑”或“呂刑”都源于皋陶刑法。皋陶制定的“五刑”早于古巴比倫的《漢穆拉比法典》300年~400年之久,其法治思想的典范作用對中西方文化和法制建設的影響都非常深遠?;魻柊凸J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將政治和倫理道德相結合的國家。這個帝國的悠久歷史使一切統治者都明瞭,要使國家繁榮,必須仰賴道德。”他在《社會體系》中提出:“歐洲政府必須以中國為模范。”①霍 爾巴哈:《社會體系》(第2卷),轉引自朱謙之:《中國思想對于歐洲文化之影響》,上海書店2010年版。百科全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波維爾 (也譯為波瓦伏爾)更是提出要以中國法律為榜樣,其在《哲學家游記》中記述道:“如果中國的法律變為各國的法律,中國就可以為世界提供一個作為去向的美妙世界。”②利奇溫:《十八世紀中國與歐洲文化的接觸》,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但遺憾的是,中國法治建設中這些熠熠生輝、閃耀著樸素辯證法光輝的法治思想和文化思想,以及對后世中西方社會影響深遠的法治實踐,卻都沒有得到西方法學家們的高度重視,而少有的一些相關研究成果也有失偏頗。

三、消除西方社會長期以來誤讀中國法律所形成的積習與痼疾,要有足夠的耐心與持久的行動力

中國是屹立于世界東方的泱泱大國,但自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開始,中國王朝制度文明退化到了脆弱不堪的地步,導致國家和民族遭受了巨大災難。在半封建王朝統治下,中國原有的法律制度被弱化,引進的外國法律制度水土不服,這導致人治在中國國家治理方式上占據主導地位,法治被嚴重邊緣化,法律制度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中的核心地位嚴重喪失。西方發達國家興起的關鍵因素是,以法律制度為基礎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走向成熟和健全。而這期間的中國,則正是國家治理體系紊亂,國家治理能力孱弱的時期,社會和民眾思想僵化,整個社會活力被嚴重消解,國家與社會都處于創新缺乏動力、發展缺乏能力的積貧積弱、孤立無援、被動受沖擊的境地,這是近代百余年中國落后挨打的關鍵性因素。近代的一百多年來,中國由強盛淪為落后進而淪落到挨打受辱,盡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總體來看,其根源還是由于法治權威旁落、人治盛行所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變革,適合其國情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法律制度得到了優化,這促進了大工業體系的快速發展,使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并進而導致世界格局的快速轉變。相比之下,原本發達的中國封建政治文明、農業文明已經落后于西方現代政治文明、工業文明,導致中國封建社會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嚴重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長期以來,基于中國農耕社會構建的法律制度文明體系,在西方大工業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代法律制度文明體系的沖擊下,中國社會法律制度受到嚴重沖擊,導致中國封建社會的國家治理體系嚴重失靈,國家治理能力嚴重削弱。其實,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已經忠告過,中國近代史上洋務運動的慘敗,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戰后日本從“半農業國”的國情和經濟狀況出發,堅持依法治國,僅在二戰之后,日本先后頒布的經濟法律就多達130多部,這為舊秩序的解體、新經濟的振興以及社會體制的再建提供了法制上的保證,從而保證了經濟建設的成功。①顧 華詳:《論法制化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與核心》,《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5年第4期。這兩者相對比所形成的強烈反差,給中國的教訓應該是刻骨銘心的。回顧與檢討中國近代百余年的屈辱歷史,加強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比較,更加凸顯了全面加強中國法治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歷史與現實價值。

今日之中國,憑借自己深厚的法治文明底蘊和實力又一次改變了世界格局,將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再一次推上了一個全新階段,對世界和平做出了積極而重要的貢獻。從法治文明建設的層面來看,這其中也包括著中國對西方傳統觀點及法律和社會發展模式提出的新挑戰。中國學者提出,在法律地位和集權與分權的問題上,將中國法律與西方法律簡單對立是不妥當的觀點。特別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西方和中國面對的許多問題是共同的,處理問題的許多措施或許應該是相近相通的。有西方學者指出:“兩個世紀以來,影響力總是指向一個方向——西方對中國施加影響。但是,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中國也開始影響西方”。②孔根紅:《全球視野中的中國共產黨》,《求是》2013年第19期。筆者認為,這種影響在比較法學研究領域中,應當是堅持引導中西方法律比較研究從進化模式轉到以問題為中心和導向的軌道上來,特別是在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促進沿途各國的共同繁榮與復興、促進世界經濟盡快復蘇的戰略行動中,比較法學研究的價值將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一國之法律已經難以拒絕外來因素的干預和影響。因此,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深化改革和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進程中,中國應更加重視通過加強比較法學研究的途徑,在不斷提升法制建設的自主性、獨創性的同時,進一步增強與國際社會的相容性,堅持對內要重視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對外重視提升“加強互信協作、促進安全穩定”的能力,以保障和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需求為依據,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更加重視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面向中國改革、發展與穩定和諧的現實需要,合力解決改革、發展與穩定和諧中的實踐性問題。要大力弘揚“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更加重視以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這個國際戰略為引領,團結各方面力量來共同面向未來,進一步增進西方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法律的認識,尊重并積極認可不同制度文明的差異,自覺寬容差異,增強開放性、包容性、融合性與凝聚力,共同為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貢獻。

四、正確處理好消除西方誤讀與堅持向西方學習和保持交流互鑒的關系,對此要有兼收并蓄、虛懷若谷的博大胸懷

包括中國法律在內的中華文明,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過去和現在都做出了無可替代的重要貢獻,但西方社會對此完全視而不見或視而不能見。中國雖然推翻了帝國主義的欺凌壓迫,迎來了快速崛起的好時光,但中國仍在西方的誤讀之中,獲得西方全面、客觀的解讀尚需時日。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快速提升,特別是適應中國不斷拓展縱深發展和戰略空間的需要,消除西方傳統社會對中國法律長期以來的誤讀,有利于樹立中國的良好國際形象、推進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和對內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共建,構建全球新的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新格局,保障中國戰略安全。當然,揭示西方傳統社會對中國法律的誤讀,并不是要否認和排斥對西方法律的學習。相反,今天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學習人類社會古往今來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更加需要以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懷,積極吸取西方法律文明的精華為我所用,并不斷為人類創造出優良的治理體系和治理機制,凝煉出有益于國際社會發展和治理的法治思想與理論體系。這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社會發展所應當肩負的一項重要使命。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過程中,特別是在科學處理禮與法、情與法、權與法的關系,實現法治改革的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雙向推進,真正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等等方面,還都是中國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建設法治國家進程中需要改革攻堅的“硬骨頭”。因此,中國還特別需要通過進一步加強比較法學研究,積極吸收借鑒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法治文明成果①法治中國建設的進程中,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東西是必然的,但借鑒也好、接軌也罷,都不能妄自菲薄、不能失去自信心。擔任過聯合國海牙國際法院院長的中國法官史久鏞先生在回顧新中國對國際法發展的貢獻時,曾感慨道:“這些年里,中國法學界在強調借鑒、接軌的同時,對中國法律人自己獨創的一些理論和實踐淡漠了,乃至不大提及了?!笔肪苗O法官的感慨應當被中國人牢記、被比較法學研究和依法治國方略實踐所記取。參見蘇長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中國國際法理論體系的思索》,《世界經濟與政治》2014年第6期。2014年9月19日,在印度新德里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國關于構建更加緊密的發展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確定:“雙方重申將遵守共同確定的原則與共識,愿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相互尊重和照顧彼此關切和愿望的基礎上,進一步夯實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薄昂推焦蔡幬屙椩瓌t”是中國、印度、緬甸老一輩領導人共同的智慧結晶,已經成為重要的國際關系準則,為推動國際社會建立公正合理的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中國等第三世界國家對國際法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中國設立并頒發“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友誼獎”,除了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要繼承和弘揚五項原則,推動建立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之外,也有向國際社會重申要與世界各國共同傳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精神,希望國際社會有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積極投入中外友好事業中來,讓和平共處成為維護國際秩序,共同實現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偉大復興的夢想之意,另外,此舉也詔告國人,中國提出的國際法基本準則,自己要樹立自信,要在依法治國方略實施中堅持下去。參見杜尚澤、呂鵬飛:《習近平會見印度友好人士、友好團體代表,并頒發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友誼獎》,《人民日報》2014年9月20日第1版。。在此過程中,比較法學研究和法律借鑒應當堅持以下三條原則:一是要立足本國國情。法律是經濟社會的反映,應該符合本國的政治架構、經濟發展水平和歷史文化背景,只有這樣才能扎根于本國土壤。在研究和借鑒他國法律時,應該從本國的實際出發,不能盲目照抄,也不能直接移植;否則,這種“借鑒”的法律很容易與本國現實脫節,在實際中往往行不通。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會不顧及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國情及社會發展階段的特點,去照搬他國的法律體系。這方面沒有成功的例子,只有失敗的教訓。二是要深入研究國外的法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迫切需要中國在法治建設中高度重視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統籌與協調,必須樹立世界眼光,強化戰略思維,②顧 華詳:《論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國法治建設》,《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堅持中國法治建設的開放性。西方法律體系中一些有益的、適應中國國情的內容,應予以吸納,一些先進的立法技術應積極借鑒。在借鑒國外法律時,如果“對一個國家的法制史一無所知,就不可能真正了解這個國家的法律;在考察一個國家的法制史時,我們必須將之與該國總的歷史背景,即法律在其中得以發展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結合起來”。③[德]羅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漢斯·G·萊塞:《德國民商法導論》,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要認真考察和探求背后的法制史及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做到既知其現狀也知其歷史,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做到科學借鑒。三是要博采眾長。兼收并蓄,不能只拘泥于法律的借鑒,應該堅持開放思維,對不同國家的法律進行比較,做到擇善而從,這樣才能妥善處理經驗理性與重構理性,積極進取與開拓創新的關系。①馮 玉軍:《中外法律體系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560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是靜止的、封閉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的、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內容非常龐雜、范圍廣泛,尤其是在中國仍然處于改革、轉型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處于發展與完善的過程中,全社會對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對比較法學研究都會不斷提出新課題和新要求,因此,比較法學研究應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要有戰略思維和創新精神,要著力研究重大的理論與現實問題。

法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一重大戰略的實施,是在認真系統總結中國近代170多年的歷史、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90多年歷史、新中國成立60多年歷史、改革開放30多年歷史②沈傳亮:《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探索和啟示》,《學習時報》2014年7月28日第A3版。基礎上得出的厚重、悲壯和無可置疑的歷史結論。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加快建設法治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不懈的奮斗目標,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治國理政上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必須做好的功課。因此,必須堅持和完善以憲法為統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實現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統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③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6日第2版。協調優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邏輯聯系;協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信念與追求,確保全面提高全社會的法治水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提高執政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

法治是治國理政和有效處理國際事務的重要方略與舉措。中國法治建設更好地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踐服務,保證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準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總布局和重點任務,著力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堅定不移地推進法治領域改革,扎實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緊隨中國法治建設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④《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4年10月29日第3版。更加積極參與重大國際事務處理、國際規則制定和國際型法律人才的培養,不斷提升中國法律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堅持從國情和實際出發,努力使法律能準確反映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國際合作與發展的要求,更好地協調國內外更加廣泛區域內更加復雜多樣的利益關系,充分發揮法律的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推動法治化成為國內國際社會共同的行為準則,不斷提高國內外各方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最廣泛的國際國內共識。

1.張文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中國特色和中國經驗》,《人民日報》2011年3月13日。

2.顧華詳:《論西方比較法學視野中的中國法律》,《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

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4年10月29日。

4.顧華詳:《論西方傳統社會對中國法律的誤讀——以西方比較法學研究為視角》,《重慶郵電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

5.王比學:《習近平就創新群眾工作方法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人民日報》2013年10月12日。

6.米?。骸懂敶聡▽W名著總序》,[德]齊佩利烏斯著:《法學方法論》金振豹譯,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7.[清]崔述:《無聞集·訟論》(卷之二),顧頡剛編訂:《崔東壁遺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8.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1年版。

9.霍爾巴哈:《社會體系》(第2卷),轉引自朱謙之:《中國思想對于歐洲文化之影響》,上海書店2010年版。

10.利奇溫:《十八世紀中國與歐洲文化的接觸》,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

11.顧華詳:《論法制化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與核心》,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5年第4期。

12.孔根紅:《全球視野中的中國共產黨》,《求是》2013年第19期。

13.顧華詳:《論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國法治建設》,《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

14.[德]羅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漢斯·G·萊塞:《德國民商法導論》,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

15.馮玉軍:《中外法律體系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5602。

16.沈傳亮:《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探索和啟示》,《學習時報》2014年7月28日。

17.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6日。

18.《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4年10月29日。

19.Victor H.Li,Law Without Lawyers,A Comparative View of Law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Boulder:Westview Press,1978.

猜你喜歡
依法治國法律
法律推理與法律一體化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17:10
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法律適用中的邏輯思維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7:06
依法治國 法平天下
“德”“法”辨證與依法治國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國衛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關于依法治國若干問題
學習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0
堅持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法執政
學習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欧美| 国产精品冒白浆免费视频| 免费欧美一级|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国产尤物视频网址导航| 色综合手机在线| av在线无码浏览|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欧美a网站|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视频|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二区|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日韩在线2020专区|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地址|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婷婷成人综合|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 69综合网| 成人久久18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午夜日b视频| 久久黄色视频影| 四虎成人精品| 亚洲综合二区|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国产乱视频网站|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日本欧美午夜|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一级不卡毛片|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久久成人免费|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二级毛片|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www亚洲天堂|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 伊人成人在线|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久久semm亚洲国产|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激情乱人伦| 国产视频你懂得|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夜夜操国产|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色九九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