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勇/濱州醫學院
互聯網醫療法律問題研究
高志勇/濱州醫學院
互聯網醫療不同于傳統醫療方式,不受時空限制,方便、快捷,其價值對醫學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作為新事物它的出現和發展,也引發了一些新的法律問題。探究這些法律問題并提出解決機制,對促進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互聯網醫療;法律問題;解決機制
互聯網醫療是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應運而生的一種以醫院作為后臺支持,用現代信息技術等一系列方式和手段整合醫療資源,把一些能夠經過非現場模式開展的醫療服務轉移到網絡平臺,為不同患者提供更深層次的醫療健康服務的新型醫療模式。
這種新型的醫療模式打破了時空限制,實現了醫療行業的實時和互動,患者足不出戶便可享受醫療服務,并且可以充分整合醫療資源并加以優化配置,實現醫療信息與醫療資源的共享,使患者看病難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其對醫學發展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是醫療行業新的發展方向。
第一,互聯網醫療的自由性。與傳統醫療相比,互聯網醫療打破了地域限制,醫學信息可以實現自由流動,同時患者作為用戶擁有言論自由和使用自有。
第二,互聯網醫療的虛擬性。互聯網醫療通過對醫療信息的數字化處理,將其虛擬化,使醫療信息自由流動。互聯網醫療通過虛擬網絡開展部分傳統就醫門診的服務,將實體醫院的醫療服務轉移到虛擬化的網絡平臺上。
第三,互聯網醫療的實時交互性。患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實時尋醫問診,與醫生實時互動,有什么問題也可以隨時溝通交流。另外醫生、醫學專家之間也可以實時地進行醫學交流和學術探討。
第四,互聯網醫療的資源共享性。互聯網醫療通過互聯網這一媒介把全球的醫療信息、醫療資源整合到一起,實現醫學信息與資源的交流與共享,使醫療資源得到優化配置,打破時空限制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
第五,互聯網醫療的跨地域性。互聯網醫療不再是傳統醫療中的患者與醫生面對面交流,而是以互聯網為載體進行診療活動,不用面對面也可完成診療活動。互聯網醫療使患者求醫問診不局限于本地區、本國,患者可自主選擇全國甚至全球網上醫療機構尋醫問診,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
第六,互聯網醫療的高效便捷性。互聯網醫療使患者免于排隊掛號,節省時間,通過網絡答疑解惑,足不出戶便可完成診療,非常方便、快捷。互聯網醫療通過網上會診節約了時間,也減少了患者去實體醫院候診的時間,提高了醫療效率。
(一)患者權利的保護有待加強
互聯網醫療中,患者為了治病不得不把個人信息資料通過網絡傳輸給醫生,一方面這些信息資料的獲得者可能會以謀利為目的而泄露,再者由于網絡的開放性,這些內容很容易遭到泄露,即使醫生未主動泄露,由于網絡安全存在漏洞,一些黑客也會利用不法手段獲取并泄露。這使得患者的隱私遭受嚴重沖擊,非常不安全。這些信息的泄露會給患者帶來物質或精神上的壓力甚至威脅生命健康。同時,在互聯網醫療中,由于患者和醫生不是面對面交流,極易出現意思誤解,有可能發生醫生開展患者未知悉的診療活動,醫生也很容易忽視開展診療服務前確保患者知情同意這一環節。這就很容易侵犯患者的知情同意權,發生擅自治療引發醫患糾紛的慘劇。所以,保障互聯網醫療中患者的知情同意權顯得尤為重要。
(二)侵權主體和法律適用規定不明確
由于互聯網醫療中多種法律關系并存,發生醫療侵權行為,應當由醫療機構承擔責任還是經營者承擔責任?多國醫生參與診療的情況下,由于多國醫生的共同過錯或外國醫生的過錯造成的侵權,追責是依據中國法律還是外國法律?這些問題都沒有明確規定,一旦發生侵權行為,患者的維權就比較麻煩。因此,發生侵權問題告誰、怎么告、依據怎樣的標準處理,這也是急需解決的。
(三)醫生的行醫許可需要法律完善
我國法律對互聯網醫療中醫生、醫療機構的資質沒有明確,會使各種沒有職業資格的人冒充醫師或造假冒名醫療機構以謀取暴利。這些問題不解決,醫生行醫問題不明確,醫生在互聯網中行醫就會有違規嫌疑,這會導致醫生在互聯網醫療中行醫的積極性不高。
(一)加強互聯網醫療中患者隱私權的保護
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法規政策,加強對互聯網安全的監管。同應依據《保密法》等法律法規通過確定密級并設定相應管理權限的方式對患者隱私醫療信息加以保護,在為診療提供方便的同時充分保護患者隱私權。對于通過攔截視頻信息等其它信息而侵犯患者的隱私權的行為,應采取有針對性的安全策略,以防止患者的診療信息、資料,特別是高度敏感的信息資料被暴露。還要明確互聯網醫療中患者隱私權的法律地位,以法律的形式明確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在互聯網醫療中保護患者隱私權的義務。
(二)確保互聯網醫療中患者的知情同意
互聯網醫療過程中醫生要及時準確地告知患者與其疾病有關的信息,使患者根據自己的病情自主選擇是否接受治療、選擇何種治療。用法律程序對互聯網醫療的告知、說明義務加以規范。根據互聯網醫療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對告知、說明義務的履行作相應的調整,以適應互聯網醫療的發展。
(三)通過立法明確互聯網醫療中侵權責任主體
我國應通過出臺相關法規政策或者完善現行法律法規等途徑,對互聯網醫療中責任承擔、過錯追究、法律依據、患者維權等問題予以明確、詳細的規定,改變互聯網醫療雜亂無序的現狀,充分發揮互聯網醫療的積極作用。
(四)明確互聯網醫療的監管主體
通過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理清各個部門的職責,使各部門各司其職,保證管理的不重合,保證職責的合理性,有針對性的設立各部門,加強監管力度,提高監督機制的效率。多方監管主體相互合作,協調一致,避免沖突與推諉,使得多方牽制共同維護互聯網醫療監管秩序,形成安全合理有序的互聯網醫療發展體系。
(五)對收費問題予以明確規定
通過立法統一收費標準,制定共同的收費規則,明確各類可能出現的收費問題,使患者的賬單能夠合理合法,使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報酬能夠合理合法,使近端醫生和遠端醫生及互聯網醫療網絡服務者的收益分配合理合法。收費問題的明確,勢必會減少醫患糾紛,有利于規范互聯網醫療秩序,促進互聯網醫療的發展。
(六)完善互聯網醫療中醫生知識產權的保護
加強對互聯網醫療中個人智力成果保護的宣傳教育,普及關于這方面的法律知識,使公民更好地學法、守法、用法。建立健全關于保護互聯網醫療中知識產權的相應的法律法規,制訂專門的法律法規以保護互聯網醫療知識產權,通過立法明確互聯網醫療中知識產權保護的對象、內容。制訂保護互聯網醫療中知識產權中個人智力成果侵權歸責的法律法規,對侵權行為打擊和制裁。利用防火墻技術、智能識別技術、加密技術等技術手段防止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加快培養互聯網管理的專門性人才,搞好互聯網醫療中知識產權的保護,保障互聯網醫療中醫生擁有的知識產權的合法權益。學習并借鑒國外關于互聯網醫療知識產權保護的經驗和教訓,國外互聯網醫療比中國發展的早、發展的好,有著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也有許多教訓警醒我們,如果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國的互聯網醫療中知識產權的保護將會走得更快更好。
(七)改進互聯網醫療中醫生的行醫許可
結合互聯網醫療服務開展的現狀和需求啟動相關法律法規的梳理、評價和修訂工作,對《執業醫師法》、《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作一次評估,適應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需要修改完善。因為國家層面立法不可能一蹴而就,由司法機關發布相關的指導性案例或由組織有關機構編撰可操作性的《互聯網醫療服務指引》并公布,也是一個值得商討的對策。通過立法完善改進互聯網醫療中醫生的行醫許可,使醫生更積極地投入互聯網醫療服務中。
[1]孫嘉葦.對計算機網絡安全防護技術的探討[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02).
[2]王番寧.醫療糾紛防范與解決機制的思考[J].醫學與法學.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