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世界/濱州醫學院
論我國死刑的立法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丁世界/濱州醫學院
死刑又稱生命刑,是一種古老的刑種。如果死刑是公正的,就是對人生命利益的剝奪。如果它是不公正的,就是對人生命權的侵犯。我國關于死刑的立法主要確立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中。關于死刑的理念,主要有兩種截然對立的主張,一是死刑是合理的,二是死刑是不正義的。死刑存廢之爭是理論之爭,也是立法之爭。我國死刑的主要改革趨勢是立法上繼續廢除死刑罪名,司法上嚴格判決和核準死刑。
死刑;適用對象;死刑復核程序;赦免制度
死刑是最嚴厲的刑罰方法。在深入了解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基于我國死刑現狀,結合國內外死刑法治理念進行死刑的改革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死刑的對象受到一定限制,核準程序主要是書面審,執行方法多年來較為單一。
(一)適用對象及其限制
在我國刑法中,被執行死刑的罪犯所犯下的罪行都是對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特別嚴重危害且情節特別惡劣的。刑法分則中表明,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規定了死刑。為了對死刑進行限制,我國在立法中運用了一系列的概括性詞語,如“造成嚴重后果的”“情節特別嚴重”“數額特別巨大”,等等。在我國刑罰中,不適用死刑主體的規定包括“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犯罪的時候是指實施犯罪行為而非審判的時候。也就是說,只要實施犯罪行為的時候未滿18周歲,就不適用死刑。18周歲的計算方法是自然人公歷18周歲生日后的第二天起算。審判的時候包括整個訴訟過程,也就是從羈押到審判執行的整個過程。哪怕懷孕婦女在羈押期間流產了,也視為懷孕婦女。這里說的不適用死刑也包括死緩。
(二)死刑復核程序
關于死刑核準程序,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死刑需報請最高法院核準,除了最高法院依法判決的以外。判處死刑的案件,必須先經過復核程序核準,才可以執行死刑。該制度對保證死刑的合理適用,避免冤假錯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基于過去曾經出現一些冤假錯案的嚴重惡果,我國目前基本適用書面審理的方式復核死刑案件是有問題的,必須考慮開庭復核死刑案件。
(三)執行程序和方法
判處死刑并在此基礎上決定立即執行還是緩期執行,都屬于法院的量刑活動。死刑立即執行的判決是由最高法院院長或被他授權的高級法院院長來簽發的,嚴格執行這套程序,可以有效限制死刑,防止錯殺濫殺。我國死刑的主要執行方法是槍決或注射。死緩制度雖是我國死刑制度的一部分,但相對于死刑立即執行,死刑緩期執行通過賦予死刑罪犯兩年的考驗期而保護了絕大多數罪犯的生命。可以說,死緩制度的確立,為優化死刑制度的適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適用對象是罪該處死但是不需要立即執行的罪犯。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司法實踐證明,死緩制度有效降低了死刑的實際執行,是對罪犯人權的積極保障。
我國的死刑制度經歷了多次改革,逐步完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國死刑制度仍然在立法和司法方面存在諸多不足。
(一)死刑罪種過多
我國目前死刑罪種有55種,即使刑法修正案(九)通過了也還有46種。死刑的覆蓋范圍和名目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最多的。在司法實踐中,由于重刑主義思想存在很大的市場,導致我國死刑的適用過于泛濫。
(二)赦免制度不完善
雖然我國死刑數量巨大,但是我國并沒建立相應的死刑赦免制度。赦免包括大赦和特赦,分別是指對不特定大多數罪犯和特定罪犯的赦免。合理適用赦免制度可以有效防止錯殺濫殺,維護刑罰公正性。
(三)缺少救濟程序
死緩制度是由毛澤東提出的。死緩制度確立的是死刑的一種執行制度,并不是獨立的刑種,也不是輕于死刑的刑罰,是為了減少“死刑立即執行”而設立的。司法實踐把死緩當作一個新的刑種而非死刑是錯誤的。因為被判處死緩的罪犯有減刑的機會,而死刑立即執行卻沒有相應的救濟程序,有失公允。
基于我國數千年來重刑罰法制體系的影響,民眾對死刑依賴度較大以及目前我國社會文明程度和物質發展人水平相對較低,從立法上和司法上逐漸廢除和限制死刑是合乎我國的發展需要的。
(一)立法修改的主要內容
立法改革要基于我國目前的綜合狀況去適應時代的變化。基于國情,立即廢止死刑是不理智也不現實的。刑法修正案(九)的通過是我國刑事法制建設的又一進步。通過限制死刑去完善改革,確保社會穩定的同時廢止死刑是可以期待的。
一是適用條件的具體化。死刑的適用標準是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人。因此,適用死刑的具體條件應該適應時代的潮流。第一,繼續削減死刑罪名。廢止非暴力犯罪的死刑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也有利于與國際接軌的。我國可以通過健全法律法規,加強監督來減少死刑。我國應加強立法,廢除所有涉及經濟、政治、宗教和外交等方面的死刑。第二,更加嚴格地限制適用對象。目前我國刑法對未成年人、孕婦、老年人、精神病人及聾啞人和盲人的死刑適用進行限制。而基于人道主義精神,也應將新生嬰兒的母親、精神病人、聾啞人和盲人列入禁止適用死刑的對象范圍。
二是刑罰結構的調整。輕重刑罰的合理搭配有利于發揮其功效。生刑過輕而死刑過重是我國刑罰結構現狀。在不能立即廢止死刑的情況下,通過加重生刑可以降低對死刑的依賴。第一,無期徒刑的改良。無期徒刑是我國刑罰體系中僅次于死刑的刑種,蘊含有較強的威懾力,通過適當改良,產生足夠的類似于死刑的威懾力。其他國家的有期徒刑最長時限都在30年以上,有的甚至是終生不能釋放。這種有期徒刑具有極大威懾力。加重有期徒刑可以限制死刑的適用。具體做法是將有期徒刑的上限設置為25年,數罪并罰的上限設置為30年。可以將無期徒刑設置稱終生不可以減刑或者假釋。第二,死緩范圍的調整。死緩是由毛澤東提出來的一種的特殊執行制度,并非獨立的刑種。我國目前國情不允許立即廢止死刑,但是可以適用死緩來限制死刑。司法實踐證明,死緩制度有效降低了死刑的執行數量。今后的法制建設應該加強死緩制度的適用。通過立法細化死刑立即執行的情況,并通過法官有效發揮自由裁量權,先使死緩制度成為主流。
三是保障刑事訴訟權利。第一,充分保障死刑犯的申訴權。申訴權是死刑犯最重要的救濟權。在執行死刑之前,應該給與其一定期限申請救濟,行使其救濟權。這是司法工作的體現也可以有效的防止錯殺、亂殺。第二,充分保障死刑犯的會見權。無論是從我國的傳統文化還是從現代人權的角度來講,死刑犯應該擁有尸體的完整權、自身尸體的處分權以及尸體受益權。可以設置立法,限定死刑犯尸體的處理方法,并且要充分尊重死刑犯尸體。第三,建立或開啟死刑赦免制度。為了有效監督死刑的判決與執行,我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開啟死刑赦免制度。根據我國憲法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特赦權。這種特赦制度憲法雖有明確規定,但是長期未經啟動,形同虛設,無法發揮其保障人權的功能。它反映了我國形式上雖有分權,但實質上權力仍然高度集中,缺少必要的相互制約。目前,我國建立以司法為主導的死刑赦免制度,是最行之有效的。所謂的死刑赦免制度,是指核準死刑的判決、裁定生效后,如果該罪犯確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現,或者具有法律規定的其他特定條件,應當停止死刑命令的執行,并且立即報告最高法院,由其發布死刑赦免令,赦免其死刑而改判其他刑罰的制度。這種制度不僅是保障人權的體現,也可以防止因司法誤判而引起無法改判的錯誤。
[1]蔡瀟劍:《論我國現階段的死刑適用問題》,載《法制博覽》,2014年第9期.
[2]孔令仙:《略論我國死刑制度的走向》,載《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3]任海穹:《我國死刑廢除的可行性分析》,載《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年第31第4期.
[4]周兆進:《我國死刑存廢研究》,載《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