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新疆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狀況及原因研究
楊 柳/新疆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實踐教學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實施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本文從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出發,立足高職院校的實際,歸納了思政課“校內課內、校內課外、校外課外”三重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剖析了探究型、虛擬型、服務型和體驗型實踐教學的經典模式,并提出了保障運行、資源整合、應急處理三大實施機制,以促進實踐教學的有序實施。
實踐教學模式;虛擬型;服務型;體驗型;實施機制
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實施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環節,是引導學生感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分析、解決生活、工作中的現實問題,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的一種教學方式。對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如何開展,以什么樣的實踐形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要著力解決好“什么是思政課實踐教學”和“如何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兩個根本性的問題。
1.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準確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涵和外延是構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的首要問題,是有效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理論依據和認識前提。但在“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問題上還存在著諸多爭議,尚未形成普遍共識。《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提出,“要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專業課實習等結合起來”。因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的內涵,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據課程的教學內容和要求,以社會實踐為主的包括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組織的各種教學活動的大課堂為廣闊載體,以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為目標,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大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以獲取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體驗,使主觀世界得以改造,主體能力得以優化的教學方式或者教學環節。
2.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教學組織形式多種多樣,每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對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思想政治素質都有自己的側重點和優勢。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組織形式分為課堂內實踐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兩種形式,課外實踐教學包括校內實踐活動形式和校外實踐活動兩種形式。
1.教學模式的含義。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導下建立的比較典型的、穩定的教學程序或構型。”按照建構主義思想,教學模式也是一種學習模式,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導下,通過創設一種有效的環境,讓學生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實現教學目標。一種穩定的教學模式應該包括教學目標、運行機制、實施路徑、評價體系和保障體系等要素,并在運行過程中形成較為穩定的組織結構,才能發揮出相應的功能,才能達成教學目標。
2.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典型模式。在教學探索實踐中,高職院校形成了以下四種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典型模式。
——“基于問題”的探究型實踐教學模式。該模式是指直接從實際問題入手來組織教學,將學科知識隱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服務于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針對“大學生職業道德現狀、大學生網絡道德、大學生孝道、我國傳統道德與當代公民道德、雷鋒精神的內涵與時代價值”等道德修養與敬業問題開展調研,要求學生調研后,撰寫調研報告或者小論文,以書面、沙龍、座談、演講、辯論等形式進行交流和分享。在這種實踐教學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結合社會熱點、學生困惑與學生職業素養問題為指向,以專題為研究和探討為載體,培養學生人際溝通與交流、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和思想政治素質。
——“基于網絡”的虛擬型實踐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網絡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媒介,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學習、交往、娛樂的方式,甚至語言習慣。“基于網絡”的虛擬實踐教學模式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指導下,依托網絡平臺,運用多種信息傳播媒介和渠道,創設實踐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網絡平臺消化、吸收、內化理論教學內容,推動學生在網絡虛擬世界和現實真實世界踐行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社會現實問題或者自身困惑問題,提高自身理論素養、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素養的一種新的實踐教學模式。“基于網絡”的虛擬實踐教學模式具有豐富性、開放性、互動性、時效性、共項性的特點,“突破了時空、場所、人員的限制,提供了一個更廣闊、靈活、充滿吸引力的學習和實踐的時空,”因而受到廣大學生和教師喜歡。
——“基于社群”的服務型實踐教學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基于社群”的服務型實踐教學模式,就是建立一些服務型實踐教學基地,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服務型主題實踐活動,在服務中完成教學目標。
——“基于情感”的體驗型實踐教學模式。體驗式實踐教學模式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參加的德育實踐活動的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進行歸納和總結,注重學習者對所參加活動的反思、回味、深化,側重活動體驗過程的隱性目標的實現,注重學習者人格的完善和素養的培育。
1.建立實踐教學的保障運行機制。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實施涉及到校外的政府、社區、企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部門,同時涉及到學院黨委、思政教學部、教務處以及各系部的教學管理部門和團學單位等眾多部門和人員的配合。因此,只有建立起在學校黨委統一領導下,各部門齊抓共管、密切配合的教學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才能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有效推動和順利實施。
2.建立實踐教學的資源整合機制。如何整合資源,做到實踐教學的全覆蓋,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面臨的一大難題。實踐教學的資源實際上有限的,但有限的資源稀缺的同時,也存在著浪費的現象。一方面,要對潛在或者隱性的教育資源加大開發利用的力度,與學校附近的社區、聯合辦學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災后重建的示范區等建立起一些固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另一方面,積極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與團學等部門深度合作的機制,搭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與專業教學部門互通的平臺,對學校其他部門現有的德育資源和教育渠道加以整合,比如與團學等部門的“三下鄉”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學生的專業技能服務活動、主題辯論、主題演講等合作,創新性地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
3.建立實踐教學的應急處理機制。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的安全問題一直是困擾組織者的一塊心病。安全問題是否有效解決是影響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否真正有效落實的重要瓶頸。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到校外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或者校企合作單位等實踐教學基地去開展教學活動,必須制定相關安全管理制度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應急處理機制。學生在外參觀考察或者進行調研,總是會有發生諸如交通傷亡、食物中毒、突發事件、火警火災等意外的可能性,一旦出現意外,學校應該根據問題的嚴重程度作出不同程度的反應,在最短的時間內啟動相關程序,妥善解決問題,努力把傷害程度降到最低,努力把事件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1]魏剛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和特征分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年4期.
[2]丹尼斯·麥奎爾.大眾傳播模式論[M].第2版,祝建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2-3.
[3]祝智庭.現代教育技術——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陳連生,張心淼,孫麗娜等.高職院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學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