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晉/甘肅政法學院公安分院
淺析訊問中的語用行為
呂 晉/甘肅政法學院公安分院
良好的語用行為是訊問活動的重要基礎,是目前推行的“偵查訊問活動實行全程同步錄音錄像”所依據的前提,這種良好的語用行為是建立在嫻熟的訊問技巧和文明辦案的基礎上的。如何恰當地運用相應的語用行為,必須充分對語用行為的相關類型和基本原則進行認真的分析,避免出現一些影響偵查訊問的相關語用行為和非語用行為出現。
語用行為;真實原則;適量原則
訊問語言的運用實際上是在訊問中運用相關的語用行為。所謂語用行為,就是運用語言作為訊問活動的信息交流工具的行為,也就是語言信息行為。實際上訊問活動不僅包括語用行為,還包括非語用行為,訊問的語用行為過程是語用行為與非語用行為相互交替、相互伴隨的過程。
(一)述事行為與做事行為
語言學家們以語用行為過程為根據,把是否只傳遞信息區分為:述事行為和做事行為。所謂述事行為,是指只是敘述一件事情,傳遞某一客觀信息,不對內容作出相應的行為。例如,犯罪嫌疑人敘述:“昨天下午我在家里。”使用語言的行為就是述事行為。所謂的做事行為,不僅僅是要傳遞信息,而且還要完成相應的行為。例如,訊問人員告知犯罪嫌疑人:“你已經涉嫌搶劫了!”訊問人員做了一件“告知”的事情,在這一句話里,這個句子是一個做事行為,但是里面也包含了述事行為。很多的時候在述事行為里面也有做事行為的成分。語言學家研究述事行為與做事行為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去做事,使語用行為達到更好的效果。而訊問活動研究語用行為的目的,就是為了取得訊問活動的良好效果。例如,不同的訊問人員因為運用語言技巧和方法的不同,所產生的結果也是不同的,審訊語言嫻熟的訊問人員就能夠取得好的訊問效果,審訊語言技巧貧乏的訊問人員就不可能有好的訊問效果,這就是語言的做事行為的效果。做事行為往往使得訊問活動更能夠促使犯罪嫌疑人產生預計的相關反應。當訊問人員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心理矯治的時候,一名訊問人員說∶“你天生就是犯罪人!”;而另外一名訊問人員說∶“你天生就是犯罪人嗎?”這兩句話對犯罪賺疑人的心理產生了兩種反應,后者比前者更能夠促進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轉換。
(二)直接行為與間接行為
語用行為的直接行為,是指直接說出一種要達到目的的行為;語用行為的間接行為,是指用一種行為來達到另外一種行為。訊問的語言過程就是訊問語言使用行為的發生過程,這里包括犯罪嫌疑人的合作特點,自我的心理準備、審訊語言環堵的利用、審訊語言信息的準備和組織。相對于其他偵查行為的語用行為,在訊問中,往往需要犯罪嫌疑人的“配合”,而犯罪嫌疑人面對訊問的心理特點,氣質特征、不同訊問場所對訊問的影響,甚至是不同的訊問階段,都有可能影響訊問語用行為的選擇。
(三)單向行為與雙向行為
1.語用行為的單向行為。在一些特定的訊問環境,有的時候訊問人員為了說服犯罪嫌疑人,訊問室里只有審訊人員的“獨白”,犯罪嫌疑人只是在聽;有的時候,犯罪嫌疑人充分發揮自我辯護的權利,訊問人員只是在聽。說話人與聽話人在一次交流過程中沒有發生轉換,這就是訊問語用行為的單向行為。
2.語用行為的雙向行為。語言的使用者不僅僅是審訊人員一個人,還有聽說話的犯罪嫌疑人,說與聽的角色在一次的交流過程中發生了角色轉換。訊問語言使用的復雜技巧主要體現在雙向交流過程中。在訊問的交流過程中,首先是要求訊問人員與被訊問對象雙方的合作,不合作就不能產生交流行為。犯罪嫌疑人被請進了訊問室是法律規定的必須接受訊問的合作,從外部的表現看,這種合作帶有強制性。訊問人員為了從犯罪嫌疑人那里提取犯罪證據,要求犯罪嫌疑人必須合作;對犯罪嫌疑人來說,由于自己的犯罪行為被暴露或者可能暴露了,在必須接受訊問的情況下,帶著僥幸心理和趨利避害的心理狀態,產生了帶有對抗性的合作行為。在此過程中,不僅雙方擁有共同的話題,而且在很多的時候圍繞同一話題履行合作行為。有的話題犯罪嫌疑人并不喜歡,但是必須要合作,不合作就不能產生訊問語言的交流行為,僅僅訊問人員在說話,犯罪嫌疑人不理會不合作,即便是訊問人員使盡全身解數,也無法把訊問活動進行下去,也就是語言學家所說的“沒有形成做事行為”。訊問語用行為的合作一直伴隨著這個訊問活動過程,并且通過訊問行為的語言原則來進行控制。由于犯罪嫌疑人的個體特點、犯罪行為與犯罪案件對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影響,經常會出現不合作行為,通常是在對抗心理的指導下,故意保持沉默不合作,也有的時候因為訊問人員的方法不得當,強化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對抗,而表現出不合作的狀態。
(四)邏輯推理行為
在訊問活動中無論是訊問人員還是犯罪嫌疑人要組織或者分析查找被利用的語境的時候,都要經過邏輯推理的過程。訊問人員組織語言的過程,就是對語言符號的組織和識別進行邏輯推理,這就是對訊問語言的編碼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語義不合常規,不能向犯罪嫌疑人說清問題時,就要進行語境過濾,然后進行語言推理,最后實現明確所表達的含義的目的。表達含義出現以后,還要進行邏輯推理,形成語言的表達含義,傳遞給犯罪嫌疑人。作為接收信息的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語言信息的時候,也要進行邏輯推理,以發現訊問人員說的這句話是否符合正常的語法,說話的含義是否客觀存在,如果是正常的客觀存在,那么犯罪嫌疑人也就會按照正常的內容進行理解。如果不是客觀存在,那么犯罪嫌疑人為了理解訊問人員真正要表達的做事行為的意義,就要通過對語境的過濾進一步推斷其語用行為。
(一)語用行為真實原則
訊問活動的基本特點是為了獲取真實可靠的信息,也就是說訊問人員在訊問活動中的一系列語用行為,都是圍繞獲取真實可靠的信息展開的,相反犯罪嫌疑人也要通過與訊問人員的對話交流獲取真實可靠的信息。如果訊問人員把虛假的話當做真實的話說,那么犯罪嫌疑人就會認為你是在欺騙,他也會用虛假的話來對付你,這就違反了真實原則。同樣,犯罪嫌疑人用虛假的信息來對抗訊問,就是違反了真實原則,訊問人員就會以事實來揭露犯罪嫌疑人的虛假信息,達到對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限制。真實原則就是要求發出信息的人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不能把假話當成真話說,這是信息交流的基本原則。為了滿足真實原則的要求,訊問人員與犯罪嫌疑人就要共同遵守該原則,不僅不能把假話當成真話說,也不能把沒有把握的話、沒有確定的事情,當做有把握、確定的事情,把話說得太絕對,這也違反了真實原則。由于訊問活動是訊問人員與犯罪嫌疑人的智能對抗、生死較量,所以在語言方法上的要求特別嚴謹,無論是哪一方說錯了一句話,都有可能陷人被動的地位。這就是真實原則能夠貫穿整個訊問活動的基本條件,實際上這也是在雙方相互監督的基礎上實現的。可是訊問活動又是智力較量的活動,有很多時候需要使用模糊性的語言來避開語言信息的精確性,因此訊問活動中訊問人員既要維護語用行為的真實原則,又要有技巧性和謀略性,這樣才能滿足這種語用行為。通常語言修辭中的夸張、比喻、比擬、概括等就是對語用行為真實原則的特殊使用。
(二)語用行為適量原則
在訊問活動中訊問人員提供給犯罪嫌疑人的信息量與該語用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是相互適應的,也就是說提供的信息量不能超過目的的需要量,否則就是重復、累贅。但是也不能少于語用行為目的的需要量,如果提供的信息量少于目的的需要量,那么你說的話別人就聽不明白,就含糊不清。這就是語用行為的適量原則。例如訊問人員問:“被害人你是怎么認識的?”回答:“他不是本地人,跟我姐是網上認識的,跟我沒有聯系。”這里他提供的信息就超過了需要的量,實際上他只要回答是怎么認識的就可以了。同時這句話出現了多余信息:1、他不是本地人;2、跟我姐是網上認識的;3、跟我沒有聯系。訊問活動不僅需要適量原則來保證主要信息不受干擾,還需要剩余信息來發展、擴大、貫穿整個訊問活動。訊問人員可以充分利用和發展這些剩余信息,能夠推動訊問活動的深人進行。利用好適量與剩余的關系,是訊問活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訊問活動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有的時候需要保持適量原則,讓犯罪嫌疑人做出明確的回答,把犯罪事實擠出來。有的時候需要有大量的剩余信息的出現,以便發展利用,把犯罪事實從剩余的信息中擠出來。
[1]劉娟:《法庭語言的語用特征探析》,載《雞西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2]鄧正偉:《論偵查人員的訊問行為——以犯罪嫌疑人權利及其保障為視角》,載《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
[3]陳世革:《論犯罪嫌疑人在訊問中的非語言行為》,載《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4]梁愛清:《運用偵查訊問語言應把握的界線》,載《廣西公安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