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敏靜/三峽電力職業學院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在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專業中的實施
夏敏靜/三峽電力職業學院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實踐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它顯現出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的人才培養特點,能夠達到學校、企業和學生“三贏”的效果。本文結合高職院校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的途徑、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進行探討,可以促進“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發展。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途徑;保障措施;問題與對策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指的是高等院校與企業共同簽訂培養協議,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培養過程的管理,指派理論知識豐富和實踐能力強的企業專業人員到學校兼課并指導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提供實訓設備和場地,為學生提供部分或者全部學費、獎、助學金,學生畢業以后直接到該企業就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直接面向用人單位培養實用型人才,避免了人才培養的盲目性,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高,有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縮短了學生進入企業的適應期;培養的畢業生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而且還具備了良好的職業素養,深受用人單位的重用。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途徑是:確定“訂單”合作企業,簽訂“訂單”協議,組織和實施“訂單”人才培養。
確定“訂單”合作企業。通過深入企業調研,了解企業的生產規模和發展趨勢,了解企業的合作意向,企業對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預測人才需求的類型與數量,以及企業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實訓的條件等,為“訂單式”人才培養提供合作企業的信息平臺。
在確定“訂單”合作企業時,首先要分析企業的發展前景。依據企業制定的中長期及遠景發展規劃、生產規模、經濟效益與用人機制等,選擇發展前景較好的企業作為合作企業,其次要考慮企業對“訂單式”辦學的積極性。“訂單式”教育是三方的自愿行為,企業自愿和需求是合作的關鍵,只有企業自愿且對人才有需求,才能保證合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三要考察企業的信譽度。“訂單式”培養是一種校企雙方共同培養人才的合作辦學模式,是以契約的方式簽訂的人才培養協議,企業的誠信度高,“訂單式”培養成功率就高,反之,則會影響“訂單式”培養的實施效果。四要考慮企業的“訂單”量。“訂單”量是“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要素,只有學生達到一定的規模,才有利于實施“訂單式”教學,實現辦學的效率和效益。
簽訂“訂單”協議。在確立合作企業的基礎上,校企雙方本著“相互需要,互相依存,互惠互利,互相參與”的原則,簽訂訂單人才培養協議。“訂單”協議包括校、企、學生三方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責權義,訂單學生的基本要求,企業接納就業的基本條件,學生獎勵與違約懲罰等內容。
組織和實施“訂單”人才培養。首先校企雙方以專題報告的形式廣泛向學生宣傳,讓他們了解“訂單”企業的基本情況,培養過程,畢業后的工作崗位和基本待遇等,并認真解答學生關心的問題;其次對報名學生進行了嚴格的筆試、面試,體檢、綜合考評,從自愿報名的學生中甄選出符合要求的學生,組建“訂單班”。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訂單班人才培養方案,開發特色教材。訂單協議簽訂后,校企雙方執行層深度合作,共同研究制定包括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知識、能力與素質結構,理論學與實踐教學體系,課程體系與教學計劃,課程標準與課程內容等,并根據企業實際生產情況,合作開發統一的特色教材。
加強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完善和提高實踐教學條件。首先,校企雙方加大資金投入,新建和完善校內專業實訓室,改善實踐教學條件,營造企業工作環境。其次,由企業提供實訓條件、裝備與合適的崗位,學生集中一段時間在這些崗位上工作,使基地能滿足學生頂崗實訓的要求。
加強“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學生畢業后具有扎實的知識,較強的專業技能,獨立或合作處理工作中遇到問題的能力,畢業后能頂崗,充實到企業的一線工作中去。
校企共建人才質量評價標準。人才質量是校企雙方共同關注的焦點,為了保證人才培養的優質高效,學院和合作企業共同制定包括教學過程考核、課程考核、頂崗實習考核等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共同對學生職業素質和技術應用能力進行考核,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加強校企交流,保障訂單的數量與質量。一方面,學校主動與企業溝通,聽取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良策,不斷提升辦學實力。另一方面,訂單企業不斷向學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企業生產中的難點,保證定制培養學生的數量,共同解決生產難題。
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創建淘汰與獎勵機制,實現學校、企業和學生“三贏”的效果。⑤從模式本身看,“訂單式”人才培養增加了學生就業的穩定性,但難免有少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對訂單企業不滿意等。因此,校企雙方必須建立一套獎勵和淘汰機制,對成績優秀、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校企助學金和獎學金的激勵,對不能完成學習任務、表現差的學生,取消其“訂單”資格。
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創建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體系。根據企業對“訂單式”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以及行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效果,將一些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成果及時引入專業教材,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標準和課程體系。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院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如訂單量小、校企分割、辦學特色不明顯等問題,需要政府、學校、企業三方共同加以解決。
政府大力推廣“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縱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少專業還處于校企分割的狀態,“訂單式”辦學模式還未占主導地位。⑥雖然教育部明確提出以“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作為職業教育發展方向,但若國家沒有一系列強硬的行政與經濟措施出臺,只靠學校自身能力與企業自愿行為,那么要實現廣泛的“訂單式”培養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政府應充分利用財政、稅收等經濟杠桿進行有效的調節,出臺一些針對性較強的法規政策。
學校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實現教育與經濟、教育與市場、教育與企業、教育與多元文化對接的有效途徑。學校必須認清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角色,規劃學生的職業生涯,著力夯實其就業頂崗的能力,實現教育教學與社會需求的零距離,學生能力和崗位需要的零距離;做到依托市場設專業、依托崗位設課程、依托對象定方法、依托創業育人才。
[1]李亞杰.高等職業教育‘訂單式’培養的探索.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8.
[2]張濤,謝璐.‘訂單式’培養模式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