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寧夏文化館
為寧夏回族“花兒”保護而思考
王 靜/寧夏文化館
2006年,回族民歌中的回族“山花兒”,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寧夏回族“花兒” 雖然得到了一定的保護與挖掘,但它的現狀與保護發展卻依舊處于瀕危的狀態。基礎普查工作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停留在單純的搜集、整理和淺薄的理論研究層面上;原生態民間歌手后繼乏人;原始音像資料缺損遺失嚴重;缺少實質性、有效的、科學的保護與繼承措施,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寧夏回族“花兒”的繼承與發展。
回族“花兒”;保護
在寧夏南部山區及同心縣等回族聚居地區,主要流傳山花兒。山花兒不同于甘肅、青海周邊地區的賽歌等表演唱,主要是勞動人民在山間地頭勞作時,自娛為主、即興而作。它除具有一般花兒特點外,還吸收融合了其它民間歌曲體裁和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山花兒在寧夏分為川區花兒和山區花兒兩種。川區花兒,大多是寧夏川區勞動人民在田間地頭勞作或休息時所演唱的,音調較平緩,曲調流暢舒展,旋律優美;山區花兒多是山區勞動人民在山上放牧時所演唱的,多用高腔、拖腔,曲調高亢豪放,旋律奔放悠揚。
通過對“花兒”的研究,我們不僅可以從中了解、認識寧夏回族的發展歷程以及寧夏的發展變遷;還可以從中真實地捕捉到廣大回族群眾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同時,“花兒”是寧夏回族音樂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它是我們研究發展寧夏回族音樂的根基和靈魂,是寧夏回族歷史文化的重要體現,是珍貴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遺產。
六盤山“花兒”主要流傳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南部山區,主要包括“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海原縣、同心縣”等回族聚居地,這里是寧夏“花兒”的故鄉也是寧夏“花兒”的中心地帶。長期生活在這里的回族人民創作出了大量的“花兒”,至今流傳不息。可是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和城市化的進程,“花兒”的文化出現了瀕危現狀。近十多年以來,由于人們需要提高生活水平,所以一些人外出打工,這樣使“花兒”歌手后繼乏人,瀕臨嚴重的傳承發展危機。現代的文明使“花兒”的原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花兒”發展的過程中文化性質發生了變異,原生態“花兒”的逐漸消失,傳唱也漸漸變淡,特別是對六盤山“花兒”來說更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隨著社會意識形態的不斷演變和人們文化價值取向的轉變,“花兒”的流傳區域正在縮小,這種縮小既包括地域上的,也包括人群上的。地域上的縮小大致從城市向郊區和農村退縮。1983年,由文化部牽頭、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組織領導的一項跨世紀的文化基礎建設工程“十部文藝集成志書”全面啟動。寧夏先后完成了《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寧夏卷》等十部集成志書。在此項工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寧夏回族民歌樂譜及現場錄音資料,摸清了寧夏回族民歌,特別是“花兒”的家底,為研究、保護寧夏民族民間文化奠定了堅實的資料基礎。
同時,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年來,寧夏的音樂工作者們在利用回族“花兒”素材進行創作與改革創新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值得一提的是,寧夏的音樂工作者們在繼承和發展“花兒”基礎上改編創作的大量藝術歌曲和運用“花兒”音調素材創作的寧夏回族 “花兒”歌舞劇與寧夏回族“歌劇”。如20世紀7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寧夏詞曲作家創作的歌曲《吆騾子》《牧羊哥哥上了山》《寧夏川我可愛的家鄉》,回族“花兒”歌舞劇《曼蘇爾與東海公主》《花兒四季》;寧夏海原縣文工團創作演出的“花兒”歌舞劇《海風吹綠黃土地》以及寧夏歌舞團在西吉縣文工團創作的“花兒”歌舞劇《曼蘇爾與東海公主》的基礎上,進行移植改編的“花兒”歌舞劇《曼蘇爾》;寧夏銀川市文工團創作演出了回族“歌劇”《馬五哥與尕豆妹》;寧夏銀川市藝術劇院和寧夏歌舞團近年創作演出的回族舞劇《月上賀蘭》《花兒》,以及我區一些優秀的歌手代表馬希爾自己改編創作的花兒題材的歌曲《楊樹山的麻雀一對對》等,還有近期寧夏文化館創作的根據花兒改編的藝術性風格技巧難度較高的聲樂作品《花兒心語》等等。
以上這些優秀的作品,從不同視角增加和豐富了“花兒”的內容與形式,提高了“花兒”的藝術含量,使“花兒”更易于被年輕一代所熟知,所喜愛,更利于傳播和傳承。
寧夏回族是“山花兒”藝術傳承的主體民族,寧夏的著名歌手中,回族歌手所占比例為80%左右,漢族中也有流傳。
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西部民歌(花兒)這一優秀民族民間藝術,增進西部各民族間的團結和交流,寧夏先后舉辦了20余次各種形式的民歌“花兒”演唱會及“花兒”歌手大賽。1980年至1984年曾分別在吳忠、固原、同心三縣,舉辦了三屆寧夏民歌花兒演唱會。1998年至今,經文化部批準,由文化部社圖司牽頭與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寧夏文化廳及西部十二省、市、區文化廳(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廣播電視局在寧夏先后連續成功舉辦了“沙湖杯”、“蘭一山莊杯”等數屆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歌手大賽。參加者多是各地的農民歌手,這些大賽,不僅增進了西部各省區間的藝術交流,還使寧夏涌現出了一批優秀民間歌手。如馬生林、馬漢東、李鳳蓮、王明星、張明星等。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與變遷,“花兒”也同我國其它傳統文化藝術一樣,受到沖擊與阻礙,導致民間歌手后繼乏人。近年來,雖然有一些民間“花兒”歌手走進城市、走進社會,走出省界國門,進行了一些表演性和商業性演出活動,但基本上都是為臨時性任務及營業場所服務,缺乏較高藝術水準。一直以來,寧夏省級專業文藝表演團體沒有一名原生態回族“花兒”歌手,回族民歌,特別是回族“花兒”傳承狀態岌岌可危。還有一些從各縣調演來的優秀的花兒傳承歌手在城市的環境影響之下也慢慢的在流失自己花兒質樸的風格,與城市音樂元素開始混搭,傳統風格的,原汁原味的“花兒”也在環境影響下慢慢的“串味”也是不利于“花兒”的傳承和發展的。
加之,由于寧夏縣級以下文化館站音樂普查人員有限,因此,對“花兒”的普查采錄未能做到全面徹底。已經普查收集到的音響資料,由于單位人員變動等客觀因素,使部分音響資料未能以樂譜形式記錄保存下來。
20多年前采錄的“花兒”音響資料,由于當時錄制設備簡陋落后以及錄制環境等各方面條件所限,致使音響品質很差,加之保存方法落后,使不可再得的一些珍貴的“花兒”資料有相當一部分已無法利用。
從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看出,目前,“花兒”雖然具備一定的基礎資料與探索實踐,舉辦過一些回族“花兒”交流活動,但這僅僅是一個起點,它與我們保護、繼承、研究、發展“花兒”還有很大的距離。。
一是“花兒”是土生土長于鄉村,一直以來,其傳播途徑主要依賴于歌者的興趣及長者的口傳心授。而今,由于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與變革,廣播電視媒體、互聯網、現代娛樂場所等入住農村,這不僅使“花兒”自身對廣大農民的娛樂作用大大降低,而且,還直接影響了他們對“花兒”原有的興趣。因為“花兒”演唱是自由,即興創作,不受約束的,因而一般都沒有伴奏。
其一是要搶救原聲資料。應盡快利用高科技手段對26年前采錄的大量“花兒”音響資料進行搶救,要組織安排專業人員,利用最專業的高科技設備下鄉采風。把那些還健在的、為數不多的幾位老“花兒”歌手請出來,將他們的“家底子”全部采錄來。必要時,請他們到城里專業的錄音棚進行錄制,為今后專業藝術理論研究人員提供真實可靠的、有研究價值的第一手資料。
其二是要重視“花兒”研究。 “花兒”研究者,首先當拓展研究視野,擴展新的研究空間。研究者要用敏銳的、長遠的、發展的目光看待“花兒”、研究“花兒”。由于寧夏至今還沒有一部較為系統、全面,可供指導“花兒”演唱者學習演唱的、有一定專業水準的音樂理論研究專著,所以,“花兒”的學習演唱依舊停留在過去的口傳心授中;所唱曲目依舊不能夠從單純反映愛情的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依舊走不出去。“花兒”研究者們,要加強理論研究,使“花兒”能夠浸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以滿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階層人們的文化心理需求。其次,研究者要注重研究方法、提高理論研究水平與研究層次。盡快出版一部從音樂角度針對“花兒”在調式、調性、和聲語言、曲式結構等方面較為權威的研究專著。這不僅會為“花兒”歌手提供有力的理論基礎,還會對“花兒”的對外宣傳、推介和交流起到良好的作用,使得理論與實踐更好的、有機的結合。
其三是要在校園普及花兒。教育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強盛的基礎。“花兒”要想得以良好的傳承,要想走出寧夏、走向世界,人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首先:可由地市級以下文化館將選拔出來的、有潛力、有發展的回族“花兒”歌手集中起來,在條件成熟的鄉間,建立“花兒”歌手培訓基地。定時定點對他們進行文化知識、音樂基礎理論知識、演唱技巧、音樂表現力等多角度、全方面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文化知識水平與藝術修養,使他們的演唱水平有一個較大的提升,為下一步選拔優秀“花兒”歌手做好基礎準備工作。其次:我們應對從民間吸納、選拔出來的、優秀的、有潛力可挖的原生態“花兒”歌手進行在音樂基礎知識、演唱技巧、演唱表演、氣質風格、著裝姿態等等方面的專業培訓與包裝。通過舞臺、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讓更多的普通百姓認識、了解“花兒”、從而喜愛“花兒”。對個別非常優秀的、突出的“花兒”人才,可以推薦他們進入寧夏專業文藝團體,可以將他們派送到寧夏本地藝術院校進修學習,當然,條件允許的話,甚至還可以將他們派送到全國知名藝術院校進行深造。
其四是要在保持原風格的基礎上,適度同時代的發展,應該是在不失去它自身的藝術發展規律及原有的風格和韻味的基礎上予以創新。
我以為,“花兒”的保護傳承與改革發展,可按兩條思路走。第一條:必須從其源頭上加以保護傳承,保護挖掘一批“花兒”原生態曲目,保護培養一批能夠原汁原味、不加任何修飾、純正的演唱“花兒”的歌手。因為,“原生態”是指一切在自然狀態下生存下來的物質。應把“搶救”放在第一位,搶救原生態回族“花兒”曲目、搶救原生態回族“花兒”歌手。應立即行動起來,積極投入到這項嚴峻的工作中。我們只有保住“花兒”的根、保住“花兒”的魂,才能使它永葆自己特殊的原汁原味的演唱方法和獨有的風格特點;才能使它永葆純樸、自然和清新;才能使它能夠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有一席之地;才能為改革發展“花兒”做好準備并打下堅實的基礎,使“花兒” 的改革與發展不致失去根基。第二條:在原生態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注重“花兒”在原生狀態下的保護傳承,使其能在保持“花兒”的靈魂和自身音樂特征的同時,做到萬變不離其宗,這是改革發展“花兒”的關鍵。因為,對“花兒”曲目無論是在創作、演奏還是演唱方面進行過分的“突破”和“變革”,會使聽(觀)眾失去對“花兒”原生音調韻味的欣賞。所以,要在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基礎上予以適度的發展和改造,使得原生態的花兒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更具有傳播性和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