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尕尚/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淺談馮小剛電影的藝術風格
秦都尕尚/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本文通過介紹馮小剛的主要作品,發現馮小剛對人性欲望的表達和對生命的敬畏。他所使用的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語言,以及成熟明星做主角的市場策略,都給馮氏電影帶來了不同凡響的票房業績和廣泛的好評。本文重點介紹“馮氏賀歲片”獨具人文關懷的喜劇表現力。
喜劇;馮小剛;電影;賀歲
馮小剛1958年8月18日出生于北京的普通家庭。自幼喜愛美術、文學。高中畢業后參軍入伍,在部隊從事宣傳工作,開始進入社會生活。他通過勤奮努力的工作獲得部隊提干而具備美術職稱和部隊軍級。1984年參軍轉業到地方后,調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成為美工師,他先后在《大林莽》、《凱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好男好女》等電視劇中擔任美術設計。還曾擔任小品等舞臺劇的編劇,導演。《遭遇激情》是他與鄭曉龍聯合編導的第一部作品,后被夏剛拍成電影,影片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等四項提名,他與王朔、馬未都聯合編劇的電視系列劇《編輯部的故事》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1992年,他再次與鄭曉龍合作寫了電影劇本《大撒把》,搬上銀幕后,又獲第十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等五項提名。1994年,他又干起導演,處女作是《永失我愛》,這也是一部城市題材的影片,馮小剛還兼做美工。1997年,馮小剛他推出電視劇《月亮背面》。
馮小剛的電影具有非常鮮明的平民化,善于表達都市小人物的欲望。這些喜劇都用馮氏特有的幽默和調侃,講述著一個個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故事。馮小剛的電影與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不同,他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市民,他的早期喜劇影片中的故事人物也多是普通的市民,沒有固定的工作,比如《甲方乙方》中的姚遠,《不見不散》里的劉元,《大腕》里的尤優和《沒完沒了》里的韓冬。姚遠是一個幫別人實現夢想的好夢一日游公司四人組的一員,劉元則是一個在美國混日子的移民中國人,尤優更是一個下崗工人,韓東是一個跑運輸的司機。這些角色都是底層普通群眾,可正是這些小人物的現實與荒誕的游離感吸引了觀眾,驗證了生活才是最接近觀眾的。后來的幾部電影他的鏡頭雖然有了改變,但還是對準了特殊身份的普通人物,《手機》中的嚴守一是有了婚外戀的《有一說一》節目主持人,《天下無賊》的王薄、王麗,是被傻根兒的善良感動的小賊,甚至《集結號》里的谷子地也只是戰場上一個曾經被遺忘的九連連長。《非誠勿擾》里的秦奮是靠著一些不靠譜的發明而致富的學無所成的海歸。觀眾喜歡這些小人物的原因,不僅是因為他們身上的喜劇性和俏皮話,還因為他們具有平民性,馮小剛最初的電影起家也是小成本獲得大票房,演員也是找葛優這種沒有一般人定義的男主角氣質的,雖然外表上輸了底子,但是都是不輸才氣的,個個有著小人物英雄夢的豪情,也就是講義氣。這些小人物在影片最初通常以讓人鄙視的姿態出現,包括王薄王麗他們是小偷,秦奮則完全是靠著嘴皮子耍賴賣了他的分歧終端機,但是他們以后的行為可以用我很丑但是我很溫柔來概括。像王薄夫婦要還原傻根一個天下無賊的夢想,這些不像是一個有著多年偷盜經驗的小偷會去做的。秦奮選擇已經坐在輪椅上的梁笑笑,劉小云回到中國找韓冬和他一起照顧成為植物人的姐姐看上去也很幸福浪漫。所以馮小剛所傳達的并不是一般電影中才子配佳人的典范模式,傳達出只要一個人實誠,就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是對生存、生命的反思。
馮小剛的賀歲系列電影不僅使用了王朔小說中的游戲反諷特色,還把“游戲”擴大到了賀歲片中,幫他把對生活的調侃對人生的戲虐和對主流文化的揶揄推向了極致。他的幾部賀歲片無論情節還是語言,游戲化都貫穿于創作的始終。馮小剛在輕松幽默的氛圍中建構了一個游戲的成人童話故事。如在情節層面上《甲方乙方》是一個角色扮演的游戲,《不見不散》是一個追逐的游戲,《沒完沒了》是一個關于智力的游戲,《手機》則是一個關于謊言的故事。
他的作品主題都是沉重而深刻的,無論是《甲方乙方》、《不見不散》,對人性的反思和尊嚴的關懷,還是《大腕》、《手機》對現在傳媒暴力的警惕都是十分深刻的。在賀歲片喜劇形式的包裝之下,馮小剛所追求的是對當下都市人生存狀態的描述,這也正是馮小剛的賀歲片沒有流于純粹的搞笑和無聊鬧劇的原因。而同時又具有緊貼時代的主題和節奏。像《不見不散》里的李清一直夢想在美國這個淘金之地上發揮自己在國內所學的本領并且賺得大錢,這正是90年代末許多中國人夢想,馮小剛的攝像機也讓很多出國未果的中國人從劉元的房車中感受到了洛杉磯,李清在美國由于不會講英語遭遇警察的尷尬,生活中并不缺少這樣的事例。《大腕》中導演泰勒葬禮廣告拍賣的那一段,其實放在今天會更加深刻,我們的電視廣告已經泛濫,甚至春晚都有廣告植入,而尤優對泰勒遺體的處理更是令人咂舌,一些盜版侵權山寨放在現在都是一個讓觀眾會心一笑的普遍話題,同時也讓觀眾產生反思。《手機》中嚴守一表演接聽婚外戀對象手機的那一段,更是神來之筆,手機也成為當下的一個謊言連接器。《非誠勿擾》中秦奮相親也反映了中國剩男剩女的問題,這個拼接式的故事模式從每一個相親對象都可以看出一些社會問題,比如他的第一個相親對象是一個同性戀,后來又愛上有婦之夫,有的是未婚先孕的,這些人物一個個出場造就的效果非常具有生活質感,以及暴露中國當今社會的一些問題。
馮氏調侃最終放在這些有代表性的普通人中,觀眾在看這些影片的時候,看到的不僅是秦奮,韓冬他們的故事,其實就是身邊的你、我、他。人們在電影中找到了歸屬感,當馮小剛把故事以現實手法呈現出來的時候,他或許只是想折射當代人在生活中的影子。以一種讓人覺得是荒誕虛構的手法來表現令人捧腹的場面。或許是他在規避現實,但也許正如他所說的“成全了別人陶冶了自己”,馮小剛的電影有時候的確沒有像第五代導演那樣來敘述一個故事反映一個主題,有時候他的電影很商業化,但是人物的話語中透露出的精煉觀點本質上也來自于這個世界的主旋律。《甲方乙方》中“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沒有房子的婚姻更是不幸福的”。《不見不散》中劉元教訓李清時說“今天大踏步的后退,就是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進”。這些話放在今天也是很有哲理的。過多的細小謾罵其實掩飾的是一種悲劇的本質,這種悲劇不是個人的而是一種無可避免的無奈,最后只能付之一笑。
馮小剛的喜劇電影不像早期的歐美喜劇用夸張的肢體語言來展現特有的喜感,而是用一種通俗易懂的又值得品味的語言來敘述,敘述主人公往往是一本正經的表述,有一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感覺。《不見不散》中劉元裝瞎是用詩一般的朗誦,流露出深深的無奈和傷感,可是這一切卻隨著被揭穿后的一句:“我又看見了,這是愛情的力量”在強烈的對比中突出了莊諧相生的幽默。而“同志,我們今天大踏步地后退,就是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進”、“首長好,為人民服務”更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善意而溫和的揶揄。中國觀眾對于這些世俗化的語言很喜歡,甚至成了日常語,從中也能看出觀眾對馮小剛電影的喜愛。
秦都尕尚,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專業,2012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