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斐
新形勢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空間研究
文/葉斐
盈余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者為實現特定目標而對公司盈余狀況進行管理的一種行為。2007年新會計準則頒布以來,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呈現出一系列新的變化。本文系統梳理了盈余管理的概念、特點和主要方法,結合會計準則的新要求,探討分析了新形勢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行途徑與方法,以期為上市公司管理者更好提供理論借鑒。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會計政策
盈余管理是指企業的經營管理者以特定目標實現為目的,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利用選擇會計政策等方式對企業盈余進行管理的行為。盈余管理理論長期以來一直備受學界關注,從我國實際經驗來看,盈余管理范圍很廣,對企業投資時間的科學安排、對交易模式的合理規劃、對地方政策特別是財政優惠政策的有效利用、對于債務期限的恰當設計等等都應劃入盈余管理的范疇。
從國內外上市公司的實際經驗來看,企業對盈余管理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模式:
(一)資產重組類
資產重組是指企業為了優化資產結構、實現產業調整等戰略目標而實施的資產置換或股權轉讓等活動。利如信達地產(600657)在1998年底通過收購北大青鳥的商用信息系統增加了逾三千萬利潤,占該公司當年利潤的四分之三,此舉使其EPS和ROE同比分別增長超過12倍和11倍,盈余管理效果顯著。
(二)關聯交易類
關聯交易是指關聯方之間發生的資源轉移等事項。例如上市公司可將一些費用項目轉移到其母公司賬上等。其實質是通過各種方式達到粉飾盈余的目的。
(三)會計政策變更類
一些會計政策的變更,例如存貨計價、折舊計提、合并范圍確認等事項,均與企業的盈余狀況密切相關。以合并范圍為例,滬深兩市上市公司中持股比例超過50%、但在確定合并范圍時被剔除在外的子公司中,未作出有效解釋的公司比重曾連續多年超過三成,這很難令人不去聯想盈余操縱。
(四)準備金的追溯調整類
按照規定上市公司應當提取存貨跌價準備、壞賬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和長期投資減值準備。且要在變更會計政策時對以前年度進行追溯調整。
鑒于過度的盈余管理甚至操縱利潤會降低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與相關性,我國在2007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會計準則對部分會計準則進行了重新厘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業盈余管理的操作難度。例如:
一是對上市公司以往采取改變存貨計價方法對盈余管理的手段進一步進行了限制。移動加權平均法和后進先出法被新準則取消,企業當期存貨成本都采用歷史成本計量,使得存貨流轉能夠更為真實客觀的得到反映,人為調節因素在此類成本的計量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抑制。
二是對部分公司采用之處減值準備對盈余管理的渠道進一步填堵。在新準則下,在建工程、固定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等長期減值損失的確認是單方向不可逆的,也即是一經確認,在后續會計期間不允許轉回。
三是對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操作進一步進行了限制,大大壓縮了操作空間。在新準則下,關聯方的定義得到進一步擴展,存在控制關系的關聯方企業無論是否發生關聯方交易,都應當在報表附注中對母子公司的關系進行披露,這也意味通過關聯交易對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間得到了極大壓縮。
一是可以探索利用折舊年限變更實施盈余管理。新準則下,企業至少應于年度終了時,對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折舊方法等進行復核,根據復核情況,如果與原先估計存在差異則應予以調整。而且這種改變采用未來適用法處理,無需再做追溯調整。
二是可以探索利用資產減值實施盈余管理。新準則擴大了資產減值范圍,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計量的消耗性生物資產、投資性房地產等均應在會計期末判斷是否存在減值的跡象,相應計提減值。
三是要探索利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實施盈余管理。例如新準則規定對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如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應以公允價值及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如此,即可以通過“以優質資產換劣質資產”等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改變上市公司的當期盈余水平,反之亦然。例如2009年泰達股份(000652)以現金收購天津泰達藍盾集團36%股權,作為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合并采取公允價值計量。具體估值過程中,在標的公司收入、利潤等歷史指標既定且增長前景較為確定的前提下,折現率的測算備受關注。最終,會計人員按照折現率=無風險報酬率+行業風險報酬率+公司特有風險報酬率的計算依據,通過借助國務院國資委統計評價局相關參數,以及認定公司財務風險強、行業競爭激烈等客觀因素,在規則允許范圍內將折現率測定為14%,有效控制了并購價值,為公司保持穩健的盈余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此看出,公允價值的合理計量亦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關鍵途徑。
[1]郝蘋.從資產減值損失的變化看盈余管理的空間[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8).
[2]張琦.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成因及對策研究[J].北方經貿,2015(2).
[3]王清麗.M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J].金融市場,2015(2).
[4]郝蘋.會計職業判斷為企業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間.經濟師,2015(7).
(作者單位:國網安徽省電力公司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