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麗秀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境遇下縣區級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問題初探
文/藍麗秀
2015年5月,國務院批轉了發展改革委《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國有資本效率”,這實際上是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要求和限定,各地應該提高重視并且做到絕對化地落實解決。有鑒于此,本文概述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對國有資本效益提升的要求,從保值和增值角度審視分析縣區級國有資產管理現狀,并點明其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思考提升國有資本效益推動縣區級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路徑。
經濟體制改革;縣區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一)提升了對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定位
《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具的主要背景是新常態時代的深入推進。在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由單純追求增量轉為強化對發展質量的重視,為此《意見》第八條強調了結構調整及重組問題,也就是說國有資本必須配合推進由強化數量向重視質量的轉型,并且應該走在其他經濟的前面。同時,新常態還要求必須保持一定的增長幅度,而不是任憑經濟發展速度無底限下跌。要實現這一點,必須提升國有資本的運行效率,推動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綜合這兩方面情況就是,在經濟發展由數量向質量轉型但同時又必須保持一定增速這個時代目標的實現,關鍵看國有資本尤其是國有企業資本效益發揮也就是保值增值的情況。
(二)推動了對國有資本保值增值要求的重心轉移
在新常態時代境遇之前,各種經濟因素的發展活力因為生產力的不斷解放而持續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沒有形成對國有資本的過高依賴,對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重點要求是保值基礎上增值,在一般的思想意識中更看重保值,也就是說避免國有資本或資產流失。在新常態境遇下,保守的保值思維不再適應時代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增值。正是基于對這種變化的清醒認知,《意見》明確提出“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國有資本效率,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
(三)強化國有資本增值與惠民共進并舉
在《意見》的總體要求中,明確要求“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其中前兩點實際上是要求在追求質量的同時保持一定的增速及體量,而“惠民生”則言明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終極目的,這同樣也是推動國有企業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終極目的。另外,“防風險”實際上是這種追求或者目標持續實現的保障。綜而言之,實際上就是要求在推動國有資本增值的同時要讓民眾普遍、廣泛、合理、科學而又持續地受益。對此,應該注意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避免因國有資本增值的目標導向或其他相關因素或理由,傷害民眾利益。
(一)總體思路普遍保守,偏重于保值
在部分縣區層面的具體把握上,在國有資產或資本的管理中往往偏于保守,比較單純地關注或者防范國有資產流失,進而側重于保值。部分縣區的部分國企,只是把國有資產當成需要守護的資產,而其資本性關注不足,沒有強化對其資本性也就是資本效率的發掘及挖潛。
(二)聘用程序不合理,部分國企負責人缺乏經營能力
國企領導人的選用普遍和行政事業單位負責人的情況一樣,由地方人事組織部門配合國資委黨委,通過推薦、考察、醞釀及討論決定等系列程序確定,選擇范圍往往是體制內,比較有限。雖然,諸如福州等地,開始嘗試公開招聘國企領導人,不過崗位基本上都是副職,沒有主要領導人崗位,而且選擇范圍依舊局限在體制內有限的范圍內。《關于深化市屬國有企業領導人員選拔任用改革的若干意見(試行)》雖然提出了“建立市場化選聘企業領導人員機制”,不過并沒有落實到實踐層面,只是當作未來的趨勢和方向列示在內。其所屬系列縣區確定的國企領導人人選在素質能力方面很難勝任推動國有資本效率提升,會嚴重制約國有資本增值實現的張力及時效。
(三)資產管理失序,在宏觀及微觀方面均存在一定問題
在宏觀方面,主要存在四個問題,一是部分縣區的資產清查工作不徹底,或者清查頻率過低,或者形式化嚴重,或者部分企業或單位的配合力度存在問題,等等,容易給資產流失帶來不良機會,進而影響資產保值增值;二是國有資本或資產的投資決策問題,相當一部分縣區國企的虧損背后,均在不同程度地隱含著投資失誤的問題,這是一種潛在但卻非常致命的問題,嚴重制約了國有資產或資產增值的實現。三是產權問題,相當一部分縣區的國有資產在產權方面均存在分散或缺乏清晰度的問題,容易致使資產增值缺乏原動力,或導致增值收益流失。四是資源整合問題,部分縣區的國有資產或資本存在調配混亂、分散等問題,宏觀決策及管理的碎片化嚴重。
在微觀方面,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制度設計或者內控機制構建方面的問題,雖然隨著國企改革及改制的不斷深入,相當一部分國企在構建現代化企業制度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不過,具體到縣區國企方面,情況不盡如人意,在具體的制度規程方面或抄襲借鑒度過高,或內容過于粗線條而缺乏精細度,或缺少以增值為導向的內容,難以為推動資產增值提供有效支撐。二是執行方面的問題,即便是本來存在問題的制度規范,在實務層面中往往也得不到有效而徹底地貫徹執行,部分國企內部的違規操作現象層出不窮,甚至于直接導致國有資產流失。三是小金庫問題,雖然最近幾年在這方面的治理措施及行為不斷強化,但是部分縣區國企依舊存在類似現象,在個別企業中有更加嚴重的傾向,這對推動國有資產增值而言無疑是一種負能量。
(一)做好基礎工作
這里所說的基礎工作,是和資產管理相關的各項工作,比如圍繞資產管理而開展的會計核算、定期不定期進行的資產清查或盤點、明晰產權關系、完善踐行激勵制度及監督機制、資產管理制度的完善及執行、與時俱進地提升資產管理信息化水準等等,這些是推動資產保值增值的前提及基礎性條件,推動后者的實現應該先夯實這些基礎工作。
(二)完善聘任機制
可以考慮加快推進市場化選聘企業領導人員機制的完善及落實,可以嘗試在先縣區層面試水推進。對此,南昌市紅谷灘新區在2014年正式“面向社會公開選拔區屬國有企業領導人員”是一個不錯選擇,其他縣區均可借鑒推進。另外,對于暫時在市場化選聘方面無能為力的縣區,應該強化在職培訓、打造學習平臺及氛圍,進而盡可能地提升在職國企領導崗位在崗人員在企業經營、資本運作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三)深化資源整合
應該在特定縣區的全局視野的考量下,優化國有資產的管理機制,靈活妥善處理好涉及雙重甚至多重管理的資產,形成統一調配國有資產及資本的格局,克服國有資產及資本管理散亂混雜的態勢;應該在系統而徹底地進行資產清查的基礎上,確認統計閑置國有資產及分布,重點思考這部分資產的盤活問題,即如李克強總理所言,要“喚醒趴在賬上‘打呼嚕’的沉睡資金”。應該在正視現實情況的基礎上,思考制定資源整合及重組的規劃或計劃,以確保資源整合過程的有序推進及整合行為本身的科學性及合理性。四應該如《意見》所言,“加快推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和投資公司試點,形成國有資本流動重組、布局調整的有效平臺”①,即在初步試水推進的基礎上,積聚經驗,打造專注于資源整合及重組的優良平臺。
(四)優化投資決策
應該完善縣區國企的治理結構,或者說應該根據具體情況持續推進現代化企業制度的構建、完善及落實,為投資決策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應該打造科學的決策流程,借助內控機制的力量管控可能出現的決策風險或失誤;應該形成明晰的責任機制,在微觀方面既要敢于放權,同時還應該強化問題問責機制的落實;應該重視強化基礎調研,獲得相關決策需要的基礎資料,力求充分而真實,以確保決策本身的科學性及合理性。應該敢于試錯,在錯誤或者失誤中汲取教訓,進而完善治理結構、推動決策流程及決策主體素質,等等。
注釋:
①國務院批轉《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5-05-20 (001)
[1]章土根.在強化財務管理中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J].中國總會計師, 2013(05).
[2]肖奮.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問題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5(07).
[3]智慧萍.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工作 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N].晉中日報, 2015-04-25.
[4]劉萬文.淺談企業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 2015(16).
(作者單位:漳州市龍文區國庫支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