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改革成果 促進貿易便利
《中國外匯》:在新的一年,經常項目外匯管理會有哪些動作?今年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杜鵬: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在新的一年里,經常項目外匯管理工作將按照全國外匯管理工作會議的部署,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強對新興業務和前沿性、趨勢性問題的研究,大力促進貿易便利化;進一步鞏固和深化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成果,優化監測核查模式,完善事中事后管理機制,促進管理轉型;嚴抓監測核查質量,強化風險預警和防控,有序應對外匯資金波動,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中國外匯》:近年來,經常項目外匯管理部門推出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都發生了較大改變。2015年,經常項目外匯管理工作的重點是否將從“政策制定”轉向“政策執行”方面?
杜鵬:是這樣。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后,經常項目外匯管理模式發生了較大變化。形象地說,就是從傳統的“機場安檢式”管理轉向了新型的“交通攝像頭式”的管理,實現了從事前監管、前臺審批、行為監管向事后監管、后臺監測、主體監管的轉變。外匯管理因此從臺前轉向幕后,從“有形之手”變成了“無形之手”。
2015年,經常項目外匯管理工作的重點就是抓政策落實。具體將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以實現管理轉型,充分發揮新型管理模式的效力:一是以個人外匯業務監測系統為重點,進一步升級各項監測系統,夯實數據基礎,通過在“硬件”和“軟件”上同時下功夫,為形勢分析和監測核查工作提供強力支持;二是以完善推廣風險提示函、敏感樣本企業庫、重點企業定點聯系人、分類管理等制度為重點,進一步優化監測核查方法,提高管理威懾力,做好改革成果轉化;三是以貿易融資、貿易信貸為重點,加強對經常項目重點和難點業務的監管,防范融資套利行為對外匯收支和經濟運行造成的不利影響;此外,督促銀行履行真實性審核職責、促進經常項目內部一體化監管等,也是今年經常項目部門的重點工作。
《中國外匯》: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始終是經常項目外匯管理改革的主旋律,2015年經常項目部門還會推出哪些便利化措施?
杜鵬:防風險、促便利是經常項目外匯管理始終要堅持的兩個目標。2012年和2013年,我們相繼推出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通過整合法規、簡化單證、取消事前審批等方式有效促進了貿易便利化,2014年,我們除了按照國務院促外貿、穩增長的工作部署,出臺了支持外貿發展的外匯管理措施外,還在外匯管理政策上對上海自貿區建設、跨國公司資金集中管理、跨境電子商務及第三方支付、邊境貿易、個人貿易等改革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
2015年,經常項目將繼續簡政放權,其中一個“重頭戲”就是推出保險業務外匯管理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將保險機構外匯業務市場準入退出核準、本外幣轉換核準等行政許可業務由總局下放至分局,取消分支機構外匯業務市場準入等業務核準;同時大幅簡化保險業務外匯收支審核手續。《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印發<保險業務外匯管理指引>的通知》([2015]6號)已于1月26日發布,并于3月1日起實施。此外,我們還將在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電子銀行個人結售匯業務等方面進一步推進便利化。
《中國外匯》:2013年,外匯局開始試點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2014年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2015年,外匯局在這方面還會有什么舉措?
杜鵬: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試點是外匯局支持跨境電子商務及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一項措施,并被列入國務院“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重點任務”。截至2014年底,外匯局已累計批準上海、北京、浙江、重慶和深圳5個地區22家機構開展試點業務,其中北京5家支付機構是2014年新被納入試點的。試點支付機構可為電子商務客戶集中辦理網絡購物及預訂機票、酒店等項下的跨境收付匯和結售匯。
試點業務之所以受到歡迎,主要是因為它是對傳統銀行支付業務的有益補充,滿足了企業、個人在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快捷支付的需求,將原來平均7個工作日的支付期限縮短為1個工作日。2014年,試點機構辦理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收支超過14億美元,單月交易筆數超過370萬筆。
2015年,外匯局將穩步推進試點工作,按照“試機構、不試地區”的原則,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從“試點地區范圍”、“業務范圍”、“交易限額”等多個方面進一步放寬試點業務,支持我國第三方支付的健康發展。目前,《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開展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的通知》(匯發[2015]7號)已于1月29日發布并實施。同時,為防范可能出現的風險,我們將探索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非現場監測和現場核查相結合的管理方式,確保相關支付均有真實交易背景。
《中國外匯》:2014年9月1日是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推出一周年。從一年多的情況看,改革效果如何?2015年外匯局還會有哪些后續管理措施?
杜鵬:服務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推出以來,政策運行平穩,跨境收支未見波動,改革的直接效果和社會效益日益顯現。
從企業方面看,企業外匯收支十分便利,經營成本相應節約。本次改革,取消了購付匯的前置程序,并在匯兌環節完全取消了行政審批、核準、登記、備案等限制性措施,企業服務貿易外匯收支可以直接到銀行自主辦理,相應地節約了企業為審批付出的“腳底成本”。據測算,單筆業務僅交通費就可節約30—50元人民幣。從銀行方面看,銀行服務效率大大提高。本次改革規定,對5萬美元以下、約占服務貿易總筆數88%的小額收支可以免于審單,5萬美元以上大額收支減少審單種類。這使得銀行辦理業務的時間大大縮短,小額和大額收支的辦理時間分別降至5分鐘和10分鐘。
從外匯局方面看,此次改革取消了外匯局行政許可業務,真正將外匯管理工作重心從事前審批轉向了事后核查,并為充分利用服務貿易外匯監測系統提供的分析、預警和監測功能,加強對服務貿易外匯資金流出/入的雙向監測,提升對服務貿易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分析和風險防控的能力奠定了基礎。
2015年,服務貿易外匯管理工作將圍繞監測核查,開展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對服務貿易跨境資金流動的雙向監測和預警,提高總局對分支局外匯形勢分析工作的宏觀指導;二是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交易項目、重點交易主體的服務貿易外匯監測和分析,提升分支局對相關地區、交易項目和交易主體的核查率;三是加大典型案例的非現場和現場核查的經驗總結,歸納一般規律,運用核查經驗指導分/支局工作。
《中國外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我國居民出境旅游、留學人數大幅增加。在此背景下,現有的個人外匯管理政策能否滿足個人用匯需求?針對一些個人的分拆結售匯行為,2015年外匯局又會采取哪些措施?
杜鵬:目前,我國對個人結匯和境內個人購匯實施年度總額政策。年度等值5萬美元總額內,個人憑有效身份證件直接辦理結匯和購匯,超過年度總額也可憑證明材料辦理。近幾年的個人結售匯數據顯示,發生業務的個人中,80%年度結匯或購匯額不足1萬美元,99%的個人在年度總額即5萬美元內結匯或購匯。從中可以看出,在當前的外匯管理政策下,個人用匯需求得到了較好的滿足。同時,在外匯管理政策的支持下,電子銀行渠道、第三方支付渠道已經成為傳統銀行柜臺渠道的有益補充,特別是網上銀行、自助終端、電話銀行等電子渠道,便利了結售匯業務的辦理,其業務量占全國個人結售匯總量的比重已超過50%。
針對部分個人為規避年度總額政策而采取的分拆結售匯行為,外匯局一直高度關注并采取了嚴厲措施,如推出個人分拆結售匯“關注名單”管理制度。2015年,外匯局還將重點采取兩項措施:一是開發并上線個人外匯業務監測系統,實現個人項下跨境收支和結售匯數據的全口徑監測,為實施全國統一的“關注名單”電子化管理奠定基礎;二是配合新系統上線,制定下發個人分拆結售匯“關注名單”篩查管理等制度,實現“關注名單”在全國范圍內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