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琳艷 編輯/章蔓菁
應對信用證的來單錯寄
文/萬琳艷 編輯/章蔓菁
面對信用證項下的來單錯寄,雖然收單行并非責任方,但不可就此草率處理,而是要在原則和變通之間把握好平衡。
案例一:
2014年2月7日,中國A銀行經DHL快遞收到來自乙國B銀行的信用證項下交單。快遞貼頭顯示收件人為A銀行,但拆開后發現,交單面函顯示開證行為C銀行,而C銀行并非A銀行的代理行,且面函上所引用的信用證號碼也不屬于A銀行。經A銀行比對內部業務記錄,確認該套單據為交單行錯寄。次日,該套單據由A銀行作原路退回處理,并通過MT799電文告知B銀行退單日期及快遞單號。
案例二:
2014年4月24日,中國A銀行經DHL快遞收到來自甲國D銀行的信用證項下交單??爝f貼頭顯示收件人為A銀行,但拆開后發現,交單面函上顯示開證行為同在該國且與A銀行有代理行關系的E銀行。經A銀行比對內部業務記錄并致電E銀行查詢,確定為錯寄。
2014年4月25日,A銀行接到E銀行電話,要求單據直接轉遞至該行,并通過SWIFT系統向A銀行發送了MT799電文。A銀行遂根據電文上提供的詳細地址和聯系方式,通過DHL將該套單據轉寄往E銀行。
上述兩則案例表明,在信用證單據簽收中可能會遇到的交單行錯寄的問題。在討論正確的處理方式之前,先需要解決一個疑問:因單據錯寄造成的延誤和損失由誰來承擔?對此,UCP600(2007年修訂本)第35款“關于信息傳遞和翻譯的免責”對責任歸屬有明晰的劃分,為實務操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該條款指出:“當報文、信件或單據按照信用證的要求傳輸或發送時,或當信用證未做指示,銀行自行選擇傳送服務時,銀行對報文傳輸或單據的遞送過程中發生的延誤、中途遺失、殘缺或其他錯誤產生的后果,概不負責?!?/p>
此款慣例旨在保護銀行免于正常操作外的責任,但對于此種免責所適用的條件也有限定:一是當信用證有明確的寄單指示時,銀行必須按信用證要求的快遞服務和寄單地址寄送單據;二是只有當信用證未對此做出規定時,銀行方可自行選擇快遞服務。另外,免責的范圍也僅限于單據遞送過程中的延誤、遺失等,這顯然指的是快遞或郵政公司按照銀行指示遞送的過程,并不包含銀行因自身過失導致的遞送指示錯誤。由此可見,因交單行未按信用證指示或錯誤指示而導致的單據錯寄,屬于銀行自身的操作風險,并不受上述UCP條款的保護。據此,筆者認為,對于交單行錯寄問題,應由交單行承擔由此造成的后果。
雖說理論上的責任劃分涇渭分明,但實務中的收單行不能因此而不作為。信用證項下正本單據屬于重要文件,當其中的運輸單據涉及貨權時更是如此。銀行應以審慎為基本操作原則,因此收單行A銀行雖非上述信用證責任方,仍應對此進行積極妥善的處理。常見方式有按原寄單路線直接退回和經聯系確認后按有效指示操作兩種,其各有利弊和相對適用的情形。
先來看案例一的處理方式——按原寄單路線直接退回。收單行A銀行根據快遞貼頭上的寄件人(即交單行)地址,將單據直接退回交單行。此種方式主要基于責任和風險兩大考慮:從責任來看,A銀行非此筆業務下當事方,并不具有當事方所應承擔的義務;從風險來看,C銀行與A銀行之間并無代理行關系,缺乏長期穩定的業務往來,將單據盡快直接寄回交單行將避免A銀行涉入不必要的風險之中。這種不必要的風險在于,若A銀行轉遞C銀行,很可能因缺少其聯系方式或寄單地址不準確,造成進一步的錯寄或延誤。
當然,這種當機立斷的處置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這種處理方式屬于無溝通的單方面措施。雖然交單行和實際開證行對此無法指摘,但可能會認為收單行如此處理缺乏靈活性。其次,按照這種方式處理,如果單據郵程長,信用證申請人將長時間無法取得具有提貨權的運輸憑證,致使貨物滯留,貿易進程可能因此中斷,從而對各方當事人產生不同程度的成本和損失。A銀行雖對此不負有確定的責任,但在穩妥行事的范疇內,其仍應考慮與他行的業務往來與協同,以尋求長期關系的發展與維護。
再來看案例二的處理方式——經聯系確認后按有效指示操作。A銀行主動與E銀行聯系并落實相關細節后,根據有效指示寄單。這種處理方式主要基于E銀行與A銀行間的代理關系,且兩者同處一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轉遞所涉風險。
從積極一面來看,此方式下交單行或開證行有機會自主選定最佳郵程,可加快單據處理進度,有利于貿易流程的順利進行,最大限度地彌補交單行的錯寄過失;同時,就銀行間聯系來說,A銀行在溝通過程中采納了開證行的意見,體現了審慎、負責、合作的行事風格,實現了同業間的合作共贏。
不過,此種操作方式下A銀行所面臨的風險也當引起注意。首先,即便具備代理行關系,A銀行從快遞貼頭、交單面函等有限材料中可能仍無法獲取完整的聯系細節,包括地址、電話、經辦人、業務部門、分支機構等。若貿然致電或發送SWIFT電文查詢,可能無法準確聯系到相關部門與經辦人。其次,即便聯系信息確鑿,不同銀行的內部操作流程與標準也存在差異且隨時在更新變化,可能出現對方回復超出合理時間甚至杳無音訊,致使單據滯留A銀行,增加延誤或遺失風險。
基于以上兩種處理方式的綜合分析與比較,筆者認為,解決交單行錯寄單據問題可遵循三步原則,即“明確責任→控制風險→優化處理”。
關于明確責任,前文已述,收單行并不承擔交單行錯寄單據的責任。
關于控制風險,即收單行應對開證行的風險和其所在國家或地區的風險進行審慎評估。在對開證行的風險評估中,主要考慮收單行與開證行之間是否具備代理行關系或是否保持良好的長期業務往來記錄,因為這兩者將提供成熟穩定的通訊渠道,也便于開證行依據歷史往來判斷開證行內部管理流程的執行是否有序、嚴謹、高效;在對開證行所在的國家或地區的風險評估中,主要考慮當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的穩定性,特別是戰亂、政局動蕩等不安因素可能造成的通訊遲滯或中斷等不利溝通的情形。
關于優化處理,即在實務中,收單行需要根據不同的開證行類型來決定處理錯寄單據的方式。開證行類型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收單行熟悉的、具備代理行關系(或有良好業務往來記錄),并且位于風險評級良好的國家或地區的銀行,另一類則為收單行不熟悉的、不具備代理行關系(或缺乏良好業務往來記錄),并且位于風險評級不佳的國家或地區的銀行。若開證行屬于第二類,則收單行在不具備與之迅捷溝通的條件下(如未建立代理行關系、無預留印鑒檔案、無通訊方式等),可直接將單據原路退回,并不再另行主動聯系。若開證行為第一類,鑒于溝通渠道業已建立和成熟,且對方為可信賴的長期往來伙伴,收單行可通過電話等方式與其取得聯系。這樣可便于開證行在較短時間內做出回復、發送指示,而且其指示的真實性和相關費用的收取等也因互有印鑒、密押、費率表等控制文件而易于處理,從而有助于提高整體流程的效率,也符合同業之間相互支持和關系維護的需求。
當然,無論是按原路徑退回還是轉遞至實際開證行,收單行都應強調嚴格遵循內部管理流程,控制操作風險。若選擇按原路退回,操作要點包括但不限于:(1)嚴格按照原快遞貼頭寄件人地址退單;(2)通過SWIFT等銀行間可核實的快速通訊方式告知交單行已退單,并提供退單日期、快遞單號等可供查詢的流轉信息;(3)確認退單的完整性,包括從交單行處收到的全部單據及其原始快遞貼頭;(4)做好退單流程記錄,妥善保存相關憑證和檔案,包括收單時間、寄單時間、運單編號、兩次快遞貼頭復印件、交單行的面函復印件等,以備當事方查詢。若選擇轉遞,操作要點包括但不限于:(1)確認寄單指示的有效性,包括SWIFT自動核押電文、加具銀行有權簽字人簽字或印鑒的文件等可以接受的方式;(2)嚴格按照有效寄單指示上要求的寄單地址和聯系人等信息寄單;(3)確認寄單的完整性,包括從交單行處收到的全部單據及其原始快遞貼頭;(4)做好轉遞流程記錄,妥善保存相關憑證和檔案,包括收單時間、寄單時間、運單編號、兩次快遞貼頭復印件、交單行面函復印件、有效寄單指示等,以備相關當事方查詢。
綜上,面對交單行錯寄單據,收單行需在原則和變通之間把握平衡,除需依據ICC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明確責任并堅守國家與銀行風險控制的內部管理流程的基本原則外,處理交單行錯寄單據的方式也要因勢而變。在審慎前提下于實務中融入更多的優化空間,可促成同業間長期發展與合作的和諧氛圍。而這種優化處理的前提則是做好風控。這需要銀行密切關注國際評級機構發布的國別和地區風險,以及權威機構發布的世界銀行排名等信息;同時也要注意保持信息渠道的暢通。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方能游刃有余。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
上海國際貿易單證處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