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莎 編輯/王莉
跨境電子商務收支申報攻略
文/馬莎 編輯/王莉
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貫穿于銀行業務的創新之中,所以業務創新與統計申報應相輔相成。
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是指支付機構通過銀行為電子商務(貨物貿易或服務貿易)交易雙方提供跨境互聯網支付所涉的外匯資金集中收付及相關結/售匯服務。具體辦理業務時,支付機構需將對公、個人交易所涉收支款項匯總后,通過銀行集中辦理收付款業務;同時,將國際收支與結/售匯信息按照外匯局管理要求逐筆還原為對公、個人明細后,向外匯局報送。
2013年,為便利境內客戶通過互聯網進行電子商務交易,規范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防范互聯網渠道跨境資金流動風險,外匯局下發了《國家外匯管理局綜合司關于開展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的通知》(匯綜發〔2013〕5號)等相關文件。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首先在北京、上海、重慶、浙江、深圳等地區試點。截至目前,北京地區有兩批共9家支付機構獲得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獲得了業務資格。為完善后續業務流程, 外匯局于2015年下發了《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開展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的通知》(匯發〔2015〕7號,下稱7號文)文件。新政對業務試點的申請、業務管理、賬戶管理、信息采集及監督檢查等均進行了明確規定,為銀行在辦理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時提供了政策依據。
支付機構在完成跨境外匯支付業務后,需對兩類數據進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一類是對集中收付款或軋差凈額結算時,支付機構的實際收付款數據(以下簡稱“實際數據”)的申報;另一類是對逐筆還原集中收付或軋差凈額結算前的原始收付款數據(以下簡稱“還原數據”)的申報。
對于實際數據的申報,支付機構應按照銀行實際業務發生信息進行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銀行應將實際收付款信息交易編碼記為“999999”,申報主體為支付機構。對于因軋差凈額結算造成實際收付款為零的,支付機構應虛擬一筆結算為零的申報數據,收付款人名稱均為該支付機構,交易編碼標記為“999998”,國別為“中國”,其他必輸項可視情況填報或填寫“N/A”(大寫英文字母)。
對于還原數據的申報,支付機構應在申報實際數據的當日,根據實收實付原則,提供逐筆還原數據信息,通過銀行對實際用匯客戶的跨境收支款進行還原申報。其中,還原的客戶單筆交易金額低于國際收支免申報限額的,支付機構應按照實際交易性質,將交易性質相同(即同一交易編碼)的逐筆交易數據合并為一筆,并以支付機構名義對按實際交易性質分類合并后的還原數據進行逐筆申報;還原的客戶單筆交易金額高于國際收支免申報限額(含)的,支付機構應以客戶的名義,逐筆申報還原數據。
銀行網點在完成購匯并對外付款后,應按照7號文的要求進行兩類國際收支申報,一類是實際數據申報,另一類是根據支付機構提供的還原數據(支付機構應向銀行網點提供紙質蓋章版及電子版的還原數據)進行還原數據申報。
實際數據的申報,如有金額,則以支付機構名義申報一筆交易編碼為“999999”的國際收支數據;如金額為零,則以支付機構名義申報一筆交易編碼為“999998”的國際收支申報數據,交易附言均填寫為“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其中有金額的實際數據應在銀行網點境外匯款完成后,于當日進行申報。此類國收數據境外交易方按照支付機構提供的境外匯款申請書中的信息填報。
還原數據的申報,需在網點確認實際收付款支付完成后,根據支付機構提交的還原數據進行信息補錄申報,并分兩種情況報送:一是還原客戶單筆交易金額低于國際收支免申報限額的,按照實際交易性質,將交易性質相同(即同一交易編碼)的逐筆交易數據合并為一筆,并以支付機構名義對按實際交易性質分類合并后的還原數據進行逐筆申報;二是還原的客戶單筆交易金額高于國際收支免申報限額(含)的,以實際對公、個人的名義逐筆申報還原數據。申報時網點應將還原數據“銀行業務編號”填寫為所對應的實際收付款數據的申報號碼。
國際收支統計申報的交易編碼,應按照外匯局對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目前已審批的業務范圍來確定。已審批的業務范圍包括貨物貿易、留學教育、航空機票和酒店住宿以及軟件服務等業務。
貨物貿易涉及的交易編碼為:(1)納入海關統計的貨物貿易121010 121020 121030 121040 121080 121090 121100 121110 121990;(2)未納入海關統計的貨物貿易122010 122020 122030 122990。
留學教育涉及的交易編碼為:223022 223023 229020。
航空機票、酒店住宿涉及的交易編碼為:223010 223021 223029。
軟件服務涉及的交易編碼為:227020。
國際收支統計結果是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分析外匯收支和國際收支狀況的重要依據,因此國際收支申報的真實性至關重要。商業銀行作為國際收支間接申報的主要執行者,對國際收支申報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銀行應采取多種措施確保國際收支申報的真實性,并嚴格落實“展業三原則”的管理要求,切實做到“了解客戶,了解業務,盡職調查”。
一是要核實客戶身份,了解其主營業務。銀行網點在辦理國際收支申報前,對于對公客戶來說,首先應核實客戶的主營業務及經營范圍,做到心中有數。一旦客戶境外匯款出現特殊業務或特殊金額,就應引起警惕。
如A公司經常每月均從美國收到1萬美元的技術服務費,但突然某一天發生一筆從香港匯入10萬港幣大額匯款業務。此事引起了網點經辦人員的高度警惕。經及時與客戶溝通進行業務背景的核實確認,證實該筆資金為出口設備收匯,但超出了該公司的正常經營范圍,且設備是由代理公司辦理的出口業務,應由代理公司進行收匯操作。根據以上情況,網點最終拒絕受理A公司的此筆業務申請。
二是要與客戶進行深入交流,傳導國際收支政策及管理要求。要通過與客戶的深入交流,讓客戶了解國際收支申報的重要性;同時,適時舉辦國際收支宣傳周、宣傳月活動,向客戶宣傳國際收支申報的重大意義,從源頭解決申報真實性的問題。
三是要審查客戶提供的資料,確保要素真實有效。網點柜員要確保認真審查客戶提供的業務資料,不走過場,了解客戶每筆的業務真實背景,以真正滿足監管部門“展業三原則”的管理要求。對于資料不全、不清楚的,可與客戶溝通,要求其提供補充材料,證實背景的真實性。
四是要準確識別交易對方名稱,從中獲取信息。從境外匯款的原始報文中解讀交易對方名稱,從中獲取可用信息。有的交易對方名稱帶有明顯特征,可有效佐證客戶提供資料的真實性。如咨詢公司一般收支為咨詢費,而貿易公司一般收支為進出口貨款。另外,對于個人客戶收匯要特別注意對方交易名稱中是否帶有證券等字樣的業務,如果有則拒絕受理此類交易。
五是要積極與監管部門溝通,做到如實申報。在日常辦理業務時,銀行總會遇到一些特殊業務,例如有些業務在現行國際收支申報編碼及附言中無法找到對應關系,或者模棱兩可不唯一,此時就需要及時與監管部門進行溝通,做到如實申報,不可瞞報。
另外,由于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貫穿于業務創新的產品線中,所以業務創新與統計申報應相輔相成。2015年國家外匯管理局新發布的《通過銀行進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業務實施細則》,也要求銀行業務人員把握好業務創新與統計申報之間的相互關系,做好國際收支統計申報工作。
在互聯網業務高速發展的今天,新生跨境業務種類不斷涌現,給銀行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比如,當下成為時尚的個人電子商務、個人海淘業務的快速發展,在為銀行創造了新收入來源和業務量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由于互聯網個體商戶交易雙方具有較強的零散性,大多采取網上零散訂單的方式完成交易,因而使得部分商戶無法提供交易合同,在這種情況下,銀行該如何把握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產生的跨境收支業務交易背景的真實性?個體商戶是否應納入貨物貿易企業收付匯名錄管理?對于個人商戶收付匯又是否需要在銀行開立個人外匯結算專用賬戶……諸如此類的問題,也希望監管部門能及時出臺相關政策與管理辦法,更好地支持銀行外匯業務的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