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實 編輯/李淑玲
No Zuo No Die
文/程實 編輯/李淑玲
“No zuo no die”是人類的宿命,而“Why you try”的解釋則是經濟的本能。這恰是經濟世界的危機越來越頻繁的本質原因。
預言,是一種宿命的浪漫。追看美劇《行尸走肉》的時候,你絕不會真的相信會有一種病毒,能把鮮活的人類變成恐怖的僵尸;但埃博拉的出現,似乎讓這種大膽的藝術想象變得不那么無稽了。不論埃博拉的傳聞是真是假,至少它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宿命式預言自己未來的可能。而這種預言,大多藏在不那么嚴肅、更談不上科學的文化作品里。
關于未來最吸引人的一種預言,就是人類會如何滅亡。而文學家、藝術家和影視導演們最喜歡表達這樣一種觀念:人類的狂妄膨脹和失控發展最終帶來自我毀滅,就像《我是傳奇》、《黑客帝國》等電影里所暗示的那樣。換句通俗點的話說,人類的宿命就是“No zuo no die”,但偏偏“try”此不疲。
本質上看,經濟世界也是由人的行為構成的,同樣擺脫不了“No zuo no die”的宿命。就微觀個體而言,這種案例可謂比比皆是。即便是宏觀層面,“No zuo no die”的魔咒也揮之不去。現在很多人把美聯儲可能于12月啟動的加息視作新興市場經濟和國際金融市場最大的風險根源。但仔細想想,沒有牽手何來放手:退出QE是因為推出過QE,現在加息是因為過去降過息。尷尬的是,過去推出QE和降息的時候,也有很多人在憂愁和煩惱,同樣視其為長期風險。
想想也是有趣,退出QE是風險,推出QE也是風險,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這么“Zuo”?不“Zuo”不“Die”,如果沒有這些政策起伏,經濟世界豈不是要消停很多、安全很多?實際上,這也是宏觀經濟學一個尚無定論的爭論點:雖然很多經濟學家相信凱恩斯式的有所作為是有益的;但也有一部分經濟學家認為,無為而治是一種更好的經濟狀態,政策作為往往會成為經濟運行最大的波動性來源。
更有意思的問題在于,“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明知道政策好壞難辨、有成本和副作用,明知道未來還會為反向操作同樣煩惱,為什么政策調控還是越來越受歡迎,甚至變成了整個經濟世界最大的主題?
在我看來,可以從兩個關鍵詞來尋找答案。
一個是“擁有”。經濟社會越發展,人類擁有的就越多,就越害怕失去。于是,經濟世界逐漸形成三種性格特征:一是脆弱。擁有的范圍足夠廣,以至于人類越來越容易受到損傷,對每一點失去越來越敏感。二是怯懦。越是習慣擁有,就越怕去質疑和挑戰主流思想和大眾行為。三是焦躁。如同過多的享受會削弱人類的身體機能一樣,過多的擁有也會吞噬人類的耐心和抗壓性。這三種性格特征,讓經濟社會變得慵懶、逐利和短視,人類越來越無法接受實體經濟的自發調整,沒有耐心等待實體經濟的自我修復,而是樂于使用持續、危險和高成本的政策刺激,通俗點說,就是“No try no high”。
另一個是“精英”。經濟社會是精英社會,經濟社會越發展,精英的存在感和影響力就越強。精英主導的經濟調控,也有三種性格特征:一是自信。在沒有自然不可控力的經濟領域,精英對于自身的控制力總是充滿自信。二是自私。經濟世界并不是機會公平的世界,因為經濟、金融本身是具有專業性的,精英可以利用與普通人不對稱的專業能力獲取超額收益,且經濟越復雜、金融越創新,就越有可為空間。三是求穩。經濟世界里,政策調控的規則和秩序不是內生的,而是精英創造的,這本身就賦予了精英保守的本能。精英統治的經濟世界,相機而動的經濟調控是利己的,并給精英一個向外分攤風險成本、立于不敗之地的通道。殊不見,危機來來去去,政策起起伏伏,華爾街卻始終屹立不倒,倒是經濟世界的兩極分化不減反增。而對此,非專業的屌絲們卻未見得明白。通俗點說,就是為什么“No try no high”后面跟著的,必須是“give me five”。
總之,“No zuo no die”是人類的宿命,而“Why you try”的解釋則是經濟的本能,這恰是經濟世界的危機越來越頻繁的本質原因。如果說人類在“No zuo no die”中的自我毀滅幾乎不可避免,那么經濟世界再多來幾次危機又有何妨?所以,還是聽聽Beatles的名曲:“Let it be”吧。
作者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