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
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上提出要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制造業是我們的優勢產業,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
世界范圍來看,工業4.0概念引領了全世界制造業的發展方向。其強調的工業化和智能化融合發展道路,已被中國一些制造業發達的地區率先借鑒。中國要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顯然不能在這一波全球性的產業革命中落后。而從中國自身來看,隨著勞動力價格要素的上升,人口結構的變化,過去那種低質低價的“中國制造”形態必須要向中高端轉型。與此同時,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以及國民消費能力的上升,中國國內市場對于高端消費品的需求正在不斷提升。
不久前,“赴日搶購馬桶蓋”成為熱點話題,有些人從這一現象中看到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還有很多短板需要補強,但這一現象背后國人消費需求層次的提升和消費意愿的增強則很容易被人忽視。從產業發展規律來看,生產往往是滯后于需求的,當下國人消費需求的提升,更應看作是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的有利東風。只有市場需要高端產品,企業家才有動力千方百計將其生產出來。因此,當下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內外部條件,都已成熟。
“中國制造2025”提出我國制造強國建設三個十年的“三步走”戰略,同時也是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立足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際需要,圍繞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人才為本等關鍵環節,以及先進制造、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提出了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增效的重大戰略任務和重大政策舉措,根據國務院的要求,工信部將弱化以往規劃中“五年”的時間限制,規劃年限擴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長期規劃。因此,由百余名院士、專家著手制定的《中國制造2025》將為中國制造業未來10年設計頂層規劃和路線圖,通過努力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三大轉變,推動中國到2025年基本實現工業化,邁入制造強國行列。此次規劃的關鍵與“向工業強國轉型”相關,并將形成注重頂層設計的《中國制造2025》,再加上重點行業、領域和區域規劃的“1+x”模式。此外,規劃將借鑒德國版工業4.0計劃,圍繞在中國工業有待加強的領域進行強化,力爭在2025年從工業大國轉型為工業強國。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5年3月2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 “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會議強調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10大領域。會議還決定,推出中國制造重點領域升級方向綠皮書目錄指引,動態調整、滾動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