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解決城市交通出行困難的問題,建立多模式綠色交通體系逐漸成為必然的選擇。發展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的目的就是要滿足市民慢行交通的生活需求,倡導綠色健康出行,使市民能夠更好的享受城市生活,同時緩解城市汽車交通的壓力。針對目前城市規劃中重視機動車道建設,而忽視了人行道和自行車道的規劃,使得慢行交通系統不能實現良性發展。[2]在慢行交通系統設計中應該充分考慮到市民的交通需求,從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讓群眾滿意的角度出發。在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市民的出行安全,對慢行交通加強安全保護,讓城市市民平等的享受公共資源,實現交通道路結構的優化配置。
慢行交通因其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等特點,在國外受到極大的重視,作為促進城市交通發展,解決城市交通現有問題的有效方式。[3]國外對于慢行系統的規劃、設計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如美國聯邦公路管理局的自行車與步行交通計劃(Bicycle&Pedestrian Program)[4]、美 國加州伯克利市自行車交通計劃(Berkeley Bike Plan),形成了完善的慢行系統規劃與設計體系,積累了大量慢行系統設計經驗,對于實現“低碳城市”、“低碳社會”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如下圖1列出了國外慢行系統設計的相關成果。

圖1 國外支路口慢行系統設計(德國)
國道G105線自江西進入廣州、中山進入珠海。本項目為G105線中山細滘大橋至沙朗段慢行系統改建工程,全長22.01公里,起止樁號為K2622+440~K2644+450。工程設計范圍為兩側非機動車車道、人行道部分。相關設計指標:自行車車道服務水平等級為二級(穩定騎行);人行道服務水平等級為二級;路面結構的設計使用年限為15年。
平面布置按照相關規范的要求,因地制宜,做到技術可行、經濟合理,按照這一原則進行平面選線設計。本次設計以盡量減少對現狀道路、綠化景觀的破壞為原則,不考慮進行拆遷,因地制宜進行道路平面設計。
根據已建人行道及周邊高程控制,局部高差較大路段接順處最大縱坡不宜超過2.5%,路口無障礙坡道處最大縱坡不宜超過3.0%。
結合現狀道路的路幅布置及道路周邊已建建筑物的實際情況,本段利用道路兩側現有人行道、輔道設置2.5m標準寬非機動車車道作為慢行車道,車道側設置2m寬人行道,條件受限時,可適當調整路面寬度。路面統一設置橫坡度1~1.5%。
本段非機動車車道路面結構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結構形式。路面路基構造與技術要求如下:
非機動車車道路面結構一:3cm深紅色細石水泥砼面層(抗彎拉強度4.5Mpa)+12cm普通水泥混凝土(抗彎拉強度4.5Mpa)+14cm原人行道基礎修整壓實或新建4.5%水泥石粉渣,壓實度不小于93%。其中面層做法為在普通細石砼中摻入5%氧化鐵紅色顏料,骨料為紅色碎石。表層砼必須在下層混凝土初凝之前澆注;
非機動車車道路面結構二:3cm深紅色細石水泥砼面層(抗彎拉強度4.5Mpa),做法為現狀水泥混凝土路面全部鏟除,利用老路的基層,路面做法同結構一,路面的切縫與老路路面切縫保持一致;
人行道結構一(新建人行道):6cm彩色環保路面磚+3cm1∶3水泥砂漿臥底+20cm4.5%水泥穩定石粉,壓實度不小于93%;
人行道結構二(翻建人行道):舊人行道基層需平整壓實,壓實度不小于93%。
破碎松散基層挖除,回填4.5%的水泥石粉渣,壓實度不小于93%。
慢行車道橫越城市道路行車道路口,均設置無障礙斜坡,如圖2所示。無障礙斜坡路口盡量利用既有路緣石改造,使其與行車道路緣帶齊平,以保證路面平順。
借鑒國外成熟的慢行系統研究成果,若采用非機動車與行人分離形式(簡稱“人、非分離)對于改善道路使用效率,提升道路服務水平,減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有很大的幫助,因而在本工程中,參考國外設計成果,并結合國內實際情況,采用人、非分離設計理念,以保障慢行系統的使用效率,如圖3所示。

圖2 路口無障礙設計

圖3 主路口人、非分離設計
公交車站處由于人流、非機動車流密集,兩者相互交叉,若處理不當,極易引發安全事故。本項目在處理這一情況時,盡量避免兩者的交叉,合理布置位置,做到“各行其道”,降低事故發生的概率。
交通工程對確保道路的安全、有效運行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使道路使用者安全、快捷的到達目的地,促進交通暢通。本次在設計過程中,對國道G105線進行了實地調查,結合中國特色,并根據國家相關規范,進行了交通工程的合理設計。
國道G105線中山細滘大橋至沙朗段兩側均存在大量的商鋪,是中山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流、車流相對密集,目前大量非機動車占用主車道,給機動車交通流造成了極大的干擾,使得交通安全事故發生概率極具上升,本工程結合道路兩側實際地形,進行了詳細的設計,實施后效果良好,初步實現了設計目標。同時,結合目前中山市內公共自行車系統比較完善這一情況,兩者有機結合,對國家節能減排,構建和諧社會發展戰略起到積極有效的推動作用。
[1]冷福建.慢行交通系統對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促進作用[J].河南科技,2014(18):167-168.
[2]陳竹.淺析城市慢行系統設計要點[J].城市建筑,2014(02):251.
[3]姚曉文.中小城市慢行交通系統規劃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