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災調查工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賦予公安消防部門的權力,目的是調查火災原因,統計火災損失,依法對火災事故做出處理,總結火災教訓。從世界范圍內來看,火災調查工作是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的。英美日等發達國家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都制定了詳細的火災調查工作制度。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我國也亟需根據自身國情,根據廣大人民群眾以及消防部門自身的需求,加強火災調查工作的基礎建設。
建國以來,我國的火災調查制度逐步建立。在1949年5月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條例》第26條第9款中明確規定:消防監督機構有“組織調查火災原因”的職權,同時該條第(3)款規定消防機構還有“掌握火災情況,進行火災統計”的職責。一直到2012年7月對《火災事故調查規定》的修改,我國逐步建立了以《消防法》和《火災事故調查規定》為主要架構,以幾十部地方性法規、規范性文件為枝葉的火災調查制度體系。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消防法》和《火災事故調查規定》有很多地方己不適應當前的實際需要,比如火災調查的目的不清,調查任務混亂,程序不夠完善,救濟機制不順等問題[1]。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由于目前我國消防人員相對較少,而從事專職火調工作的人員數量更少,因此在基層大隊中多以兼職人員為主要火調力量。由于兼職人員同時還從事建審、監督等工作,難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火災調查工作中去。同時,目前能夠培養專業火調人員的只有武警學院,遠遠不能滿足消防部隊的需求,導致許多火調人員本身的專業并不是火災調查,在上崗以后又缺乏專業的、系統化的培訓,造成火災調查業務水平不高、效率低下等問題。這就造成了一個新上崗的同志亟需提高業務水平而缺少專業培訓,老同志由于長期兼職工作,業務水平長期得不到提升,無法給予新同志幫助的不利局面。
我國的火災調查工作起步較晚,且前期對于火災調查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導致人力物力投入過少。在實際工作中,火調儀器不夠,雖然多數基層大隊配備有火災事故勘查箱,但其使用率較低,主要的現場勘查工作依然需要靠火調人員的觀察及觸摸[2]。而相關研究機構投入也相對較少,難以研制生產適合我國國情的火調設備,也不易吸引高水平研究人才進入火調設備研究領域。
根據《火災事故調查規定》第2條,火災發生后,公安消防機構要調查、認定火災原因,核定火災損失,查明火災事故責任。一方面是通過弄清火災的發生、發展,發現火災規律,吸取經驗教訓,做好防范工作。另一方面是查清火災原因,根據情節和后果,依法追究相關當事人法律責任。通過處理相關當事人,教育群眾,推動消防工作的落實。但是,火災調查是一種行政調查行為,其本質是收集相關證據,全面反映火災事實真相。其任務中涉及到的火災損失核定和責任認定已超過了火災調查的本質[1]。
《火災事故調查規定》中對程序方面的要求不夠全面,在一般程序中僅提到“調查人員不得少于兩人”、“勘驗火災現場應當遵循火災現場勘驗規則,采取現場照相或者錄像、錄音,制作現場勘驗筆錄和繪制現場圖等方法記錄現場情況”等,并沒有進一步的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規定[3]。這就導致基層火調人員在具體執行任務時不夠規范,方法不夠統一,造成調查結果不夠專業,影響了司法的公正。
美國火災調查工作僅是作為防火工作的基礎來進行的,目的是通過統計分析火災調查得到的數據推動國內消防管理法律法規、技術規程等的改進。美國火災調查工作的執行機構有很多,包括警察、消防及其他一些聯邦機構。火災調查的主要結論用作指定規程時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依據。例如,美國運輸安全委員會全面負責對航空、鐵路和公路運輸事故(包括火災事故),進行完整重現和原因分析。管道和海運事故調查在交通部的領導下進行,另外,還有勞動部的職業安全保障局、聯邦調查局、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原子能規章委員會、商業部的國家標準局也參加火災事故調查[4]。
英國對于火災的分類與我國基本類似,根據影響和火災損失分為一般火災和重大火災;根據火災性質分為事故型火災和可疑型火災。在英國政府召開的火災調查論壇上,對火災調查人員的培訓做出了鮮明規定。而英國火災調查的執行機構很多,包括除了消防部門和警察以外,保險部門也是重要的參與機構。對于沒有人員傷亡的火災,警察一般不參與工作,而保險公司會盡快到達現場,進行財產損失核定。在整個調查程序的指定中,重點放在了調查權限的劃定,強調了保險公司與公安偵查人員、消防火調人員之間的配合[5]。
日本《消防法》中專門有一章《火災的調查》,詳細規定了消防機關對火災原因、火災損失的調查權、詢問權、檢查權等。其主要職責是通過調查分析取證,找出起火原因,統計火災損失[6]。類似的,日本火災調查工作的主要目的也是研究火災發生、發展的原因,作為防火和滅火工作的參考依據,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日本的主要調查工作依靠各級的消防組織,對于有特征的火災,其調查結果要作為日本建筑學會的報告或火災學會會刊的消息,以消防本部的名義(火災概要)或個人名義(多為疏散行為的分析)進行介紹。日本對于火災調查報告非常重視,分析研究較為深入,為行政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值得學習[7]。
新加坡的火災調查工作由民防總部行動部進行安排。整個新加坡的火災調查工作由民防總部火查科負責,還有來自衛生部門和對建筑防火規范及安全教育提出對策建議的分析官員參與。新加坡火災調查工作僅限于調查火災原因并出具火災調查報告,火災損失統計及責任認定工作由其他機構完成。其中損失核定工作一般借助保險公司選定的中介機構完成,火災損失統計工作則由保險協會負責[8]。
綜合來看,國外的火調制度較為先進合理,能夠確保火災數據的真實可靠,也能夠合理的進行權限劃分,有助于火調工作的開展以及火災數據的收集,現將各國火調政策及特點總結如表1。

表1 各國火調政策匯總
通過表1的歸納總結,結合我國當前火調制度,不同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我國火災調查工作基本全部由公安消防機構承擔,火災損失統計有物價部門參與,痕跡鑒定等工作有特定資質的研究機構進行。國外的火災調查由多種機構部門協同完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保險公司在火災調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火災調查工作的效率,也有利于證據的收集以及保管。
從前一節可以看出,國外火災調查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火災發生的原因以及統計火災損失,從而為本國消防法律法規的制定提供理論支持和方向。而我國《消防法》和《火災事故調查規定》規定了火災調查的目的是查明火災原因,統計火災損失,依法對火災事故作出處理,總結火災教訓。可以說火災調查工作的重心是在責任認定和事故處理上,而國外的火調機構工作重點則是火災原因分析調查和研究,協助制定安全政策,防止類似事故再次發生。
上面已經提到,國外火調機構工作重點是火災原因分析,因此他們對于火災調查報告以及火災損失統計數據尤其重視,都設有專門的研究機構來分析這些資料。在國內則注重責任的認定,對數據的研究稍顯不足,往往認為事故處理完畢就意味著工作結束,忽略了后續的經驗教訓總結。
目前在省級的消防總隊已經成立了火調處,對全省的火調工作統籌安排,進行技術指導和一些重特大火災事故的調查,但支隊、大隊層面火調人員仍然相對較少,建議安排指定的人員進行火調工作,在工作相對繁重的時候可以臨時抽調兼職人員。同時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火調專業知識技能培訓,制定相關規程和要求,提高火調人員整體業務水平。在一些軍校內增設火災調查專業,放眼未來,為今后的火災調查工作儲備人才。也可以吸收一些非軍校的火調人才進入到基層的火災調查工作中去。火災調查基礎建設是一個長期目標,要制定長遠的計劃,保證人員上的充足才能保證火調工作的嚴肅、公正。
在我國相當一部分地區,火災調查設備相對落后,導致火災調查工作效率低下,且不能保證調查結果的公正。因此,在進行火調技能培訓的同時,要盡可能的投入新的火調設備,為火調工作提供基本保障。
目前國內的火災調查研究機構相對較少,可以加大科研投入,針對我國火災調查工作的實際情況,研究合適、有效的儀器設備,有針對性的制定一些程序、正常法規。增加火調工作的科技含量,將火災調查技術真正上升到科學的水平。
建議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讓保險公司等一些機構參與到火災調查中來,負責火災現場的取證、損失的統計等工作;同時可以將火災損失的核定工作交給中介服務機構來完成,牽扯到訴訟的,由法院來進行認定,消防部門起到監督作用,這樣可以大大減輕消防部門的工作量,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建議在相關法律法規中對火災調查程序進行更加詳細的規定,規范火災調查人員對事故調查結果的記錄,包括調查報告、照片、物證、問詢記錄等,確保能夠全面、準確的調查火災事故,為分析火災原因,認定責任已經火災事故的防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火災事故調查規定》明確指出火調工作任務之一就是總結火災教訓。火調工作得到的統計數據以及火場參數都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能夠幫助我們分析火災趨勢。建議各科研單位成立相關課題組,研究分析火調統計數據,從科學的角度掌握防治火災的方法。同時,根據火災調查統計數據的分析結果,有針對性的制定法律法規,防止類似事故的發生,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我國是一個法治社會,加強立法工作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作,當前的火災調查程序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一些具體操作方法不明確,程序不具體,使得在實際工作中容易出現紕漏,影響了調查結果的公正性。例如,現在的《火災事故調查規定》在調查程序是上僅分為簡易程序與一般程序,可以根據事故的等級分類,制定更加詳細的調查程序分類,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時,程序中的一些操作步驟有待統一。
火災調查工作是一項責任重大、工作繁瑣的工作,同時也是消防工作的基礎之一。公安消防部門應采取積極主動的方式,聯合多部門多機構,公正、有效的完成火調工作。同時還要從火調統計數據中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切實做好火災的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1]王華.試論火災調查制度的完善[D].中國政法大學.北京,2007.
[2]徐東凱.淺談火災事故調查工作對策[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13).
[3]公安部.火災事故調查調查規定[Z].1999.
[4]王寧.我國火災事故調查改革研究[D].重慶大學.重慶,2005.
[5]王蕓,安曉利.英國火災調查程序規定[J].消防技術與產品信息,2003(6).
[6]陳勇.入世后我國火災事故調查法定職責的局限性分析及發展趨勢的研討[D].重慶大學.重慶,2005.
[7]郭瑞磺.美英日等國火災調查的歷史[J].消防技術與產品信息,2002(8).
[8]梁國福,陳迎春.新加坡火災原因調查及技術鑒定簡介[J].消防科學與技術,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