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樟子松是常綠喬木,它適應性強,耐干燥瘠薄,在風積沙土、礫質粗沙土、沙壤土、黑鈣土、栗鈣土、淋溶黑土、白漿土上都能生長。它耐寒性強,能耐-50。C的低溫,耐旱,對土壤水分要求不嚴,根系發達,可充分利用土壤水分,固沙、固土效果良好,是營造速生用材林、各種防護林的重要樹種,現得到廣泛得應用,據此,本文針對樟子松的營造技術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樟子松;造林技術;要點分析
1.精心選地
樟子松對土壤肥力要求并不嚴,樟子松可在山地礫質土、粗骨土、丘陵區黃土母質上發育的多種土壤、平川沙荒地、風積沙梁,以及其他土壤瘠薄的地段上造林,但不宜在粘重的水濕地,以及排水不良的下濕地和臨時性積水地造林。樟子松雖然耐瘠薄,但并不等于喜瘠薄,宜首先選土層比較深厚、肥力中等以上的沙壤土地為好。
樟子松喜歡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但亦耐輕度鹽堿。通常在土壤pH8以下,土壤可溶性含鹽量0.1%以下,其生長尚無異常現象。當土壤pH8以上,土壤含鹽量超過0.1%時仍能生存,但生長受到某些抑制。
相對高度3m以上的沙丘,應空留1/2~1/3的丘頂。
2.科學施肥
在整地前,先進行土壤消毒,然后每667m2施用優質農家肥5000~10000kg,床作的先將農家肥均勻撒入育苗地后,再翻入土壤耕作層中;壟作的把農家肥均勻撒入溝內,然后合壟。
3.合理選種子進行催芽
選擇種子的千粒重應在5~8g,種子選好后將進行催芽處理。具體方法:在播種前15~20d,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且背風向陽的地方挖寬、深50~60cm,長度視種子多少而定的沙壤坑。在坑底鋪上席子,將經消毒處理的種子拌混2~3倍濕沙放入坑內,上蓋草簾,夜蓋晝揭,并于白天上下翻動混沙種子,適量澆水。直到絕大部分種子裂嘴,即可將種子篩出進行播種。如不能及時播種,則應停止翻動,并加覆蓋物或移于背陰冷涼處,降低溫度,抑制發芽。
4.播種技術
4.1播種季節
播種以春季播種為好,當地表溫度達到8~9℃時播種,一般在4月中旬~5月初播種,每667m2播種量為4kg左右。
4.2播種方式
可采用撒播和條播,如果土壤松軟,化學除草、培育留床苗,可采用撒播,否則可選用條播。
4.3播種要點
4.3.1條播
播種前要灌透底水,待床面稍干時,將床面摟起0.5~1.0cm深的面。然后用播種機或手推播種。幅度3~5cm、行距8~10cm。播后及時鎮壓,覆土0.5~1.0cm厚,過厚幼苗出土困難。為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地溫,床面需覆1層谷草,厚度以不見床面為宜,待苗木出土后及時撤出。
4.3.2撒播
選好優質種子,播后,用原床土覆蓋,厚0.5~1.0cm,覆土后立即鎮壓,以防風吹和減少水分蒸發,播種后要灌水,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在灌水條件好,春季風小的地區可不覆草,但干旱沙地育苗必須覆草。一般播種后半個月可以出苗。
5.播后管理
播種后至幼苗脫殼前,注意防止鳥啄食為害。出苗后要防止立枯病的發生。
6.苗期管理
6.1灌水與施肥
出苗期(種子發芽期),即從播種到幼苗出齊前,保持田間持水量在60%左右,灌水應在午后。在生長初期,即出齊苗至6月末,灌水時應掌握量少、次多的原則;速生期,即7~8月份,應每隔3~5d灌1次透水;到8月下旬后,為促進苗林質化的順利越冬,土壤不是特別干旱,可每15d灌水1次;在起苗前1周灌1次透水,以使土壤疏松,起苗時不傷根。
追肥應在苗木旺盛生長期進行。一般從6月中下旬開始,每667m2數量可隨苗木生長逐漸增加,到9月上旬停止追肥,每次追肥后應及時用清水沖洗苗木。
6.2除草間苗與松土
除草可用除草醚:在播種時,把除草醚拌在土中或覆土后把稀釋的除草醚均勻地噴灑到床面上,有效用藥量為1~2g/m2,噴后10h內不能澆水,基本上可控制各種雜草生長。播種后如果苗木生長不太均勻,可在7月中旬將過密、細弱的小苗間掉,以留苗量600株/m2左右為宜。松土在7~8月份進行,2~3cm深為宜,10d1次即可,目的是為促進樟子松幼苗根系生長。
6.3防治病害
對樟子松苗木病害堅持預防為主,首先不能用地勢低洼、土壤黏重的地塊育苗;其次播種時在覆土中混拌五氯硝基苯(每667m2用藥1.5kg);苗出齊后每隔7~10d噴 1次1%波爾多液,連續4~5次。如此,基本可控制樟子松苗期的各種病害。
6.4防寒起苗與假植
為防止苗木越冬發生生理干旱而枯死,應于封凍前對苗木進行覆土防寒。即在11月中旬左右進行埋土,把步行道上的土拍碎覆于苗床上,厚度15~20cm。在翌春土壤化凍達20~30cm時,分1~2次撤土,撤土后及時灌水。起苗前應灌足底水,起苗時最好做到隨起、隨分級、隨假植。為保護苗木根系水分,苗木出圃前一定要捆包并根部蘸泥漿,以提高苗木成活率。
7.移植苗培育
培育2a以上苗木需移植,栽植時深度以苗葉不埋入土中為宜,移栽并踩實后及時灌水,移栽苗成活后適時追肥、除草和松土并灌水,以促進其生長,培育成規格苗木。以200株/m2苗木為宜,一般每667m2產苗量為7萬株左右。
8.造林技術
在山地礫石質沙土、粗骨土、沙地、陽坡中上部及其它土層瘠薄的地段上均適于栽植樟子松。尤其在排水良好、濕潤、肥沃的土壤上栽植生長最好。但在水濕地、排水不良的粘土地,土壤含可溶性鹽類達0.12%以上的土壤和林冠下都不能造林。
在造林前一年應進行整地。新采伐地和新退耕地雜草少,土壤疏松的地方,可隨整地隨造林;風蝕地可以不整地造林,在土壤條件好,雜草少的地區采用窄縫栽植法,但苗木必須蘸泥漿,防止窩根,如苗木側根發達,最好用穴植法造林。造林時間以春季最好,盡量頂漿造林,春季多風干旱的地區,也可雨季造林,造林用的苗木應在兩周前原床切根,待新根分化,即可起苗,進行雨季造林,這樣造林成活率較高。
9.栽植方法
(1)小坑靠壁(垂直壁 )法 是沙地栽松最常用的方法,操作簡單,工效高,且可保證栽植質量。方法是小坑垂直之一壁 ,與挖坑人相對,坑深35-40厘米 ,坑的上口寬30-35厘米 。坑底寬15厘米 左右,將松苗扶正于垂直壁的側邊,挖坑人第二坑的土填入第一坑內填滿踏 實,第二的填入第三坑,進行倒坑栽植,依此類推,每工組每日可栽苗木1000-1200株。
(2)隙植樹法 用植樹鍬做成深50-60厘米,上口寬10厘米或更寬一些縫隙,將苗根全部放入縫隙中,輕輕抖動一下苗木,使苗根舒展,將苗木靠在縫隙之一壁,再在距第一縫隙8-10厘米處,插進植樹鍬,深度同第一縫隙,用力先往里搬,再用力往外推把苗根擠深,使下部苗根與土壤密接,最后把第二孔隙填實,再用腳將苗木周圍踏實。此法簡單易掌握,每工組每日可栽松苗1300-1500株。比一般栽植法提高工效。
(3)明穴栽植法 用鍬挖成深35-40厘米,長寬30厘米之方形坑,將苗木扶立于坑中央,覆土踏實。
(4)簇植法 簇植法是在50×50厘米小塊地上,用植樹鍬呈梅花三角形栽植3-5株苗木,株間25-30厘米,每工組每日可栽苗1600-1800株。在貧瘠干旱的沙地上栽植樟子松苗木,適當實行深植比一般栽植可提高造林成活率10-15%,而且促進了幼樹的生長(表 9-22),深植措施已在生產當中廣泛應用,并獲得很好效果。在一般情況下二年生換床苗,應深植原地徑上5-8厘米為宜。
10.結束語
造林當年秋季,凡是成活率在85%以下的或幼株死亡不均勻地段,第二年須選擇壯苗或比原來幼樹稍大的苗木,按原來栽植的株行距補植。沙荒地區植松,栽后最初1-2年,除每年中耕除草2-3次外,冬季還應采取埋土越冬措施,以防幼樹被風沙抽打及動物(牲畜、野兔、野鼠)危害。
【參考文獻】
[1]戴繼先.樟子松小直坑整地常年造林技術研究.東北林業大學學報,1997,25(4).
[2]陳鐵英,等.樟子松早期生長預測的初步研究[J].林業科學,1981,17(1).
[3]高尚武主編.治沙造林學.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