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干旱、半干旱沙地的自然條件復雜惡劣,防沙治沙問題多,難度大,采用常規的造林技術措施,往往成活率和保存率較低,生長發育不良形成“小老樹”,甚至早期衰敗死亡,達不到預期效果。本文重點介紹幾種干旱、半干旱沙地防沙治沙造林技術措施,旨在為防沙固沙工作提供理參考。
【關鍵詞】防沙治沙;造林;措施
植被治沙,包括干旱沙地天然植被的管護撫育和更新利用,以及人工種植喬、灌木和草本植物,鞏固和擴大干旱沙地植被覆蓋度。植樹造林是防治流沙改造利用沙地的根本途徑,也是沙區保護農牧業生產條件和林業建設的重點工作。
1.恢復干旱、半干旱沙地天然植被
干旱、半干旱沙地被破壞的天然植被具有一定的自然恢復能力,可以通過封沙育林育草的途徑使這些天然植被得到恢復,這是一條最經濟,又便于大面積推廣的途徑。采取這種措施必須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第一,沙地植被的毀壞程度較輕,其覆蓋度仍保持在10%以上,沙地仍屬于固定或半固定的沙地;第二,沙地上保存有一定數量的母樹種源,在近期內可以大量結實,種子能有效地散步在有待恢復植被的沙地上。
2.徑流截水造林
徑流截水造林亦稱集水造林、徑流林業、人工徑流造林等。它是干旱地區一種比較特殊的造林方法。
干旱地區降水量雖小,但丘間地、荒灘荒地面積遼闊,其降水總量仍是相當可觀的。據測算,5mm的降水在1hm2土地上可以得到50m3水量。近期的研究結果表明,人們可以應用一些先進的集水保水方法,來充分利用干旱地區內那些極為有限的降水。
要在干旱沙地進行徑流截水造林,首先應對當地降水量及其特點進行分析,并根據造林地段的土壤、地形等具體情況提出集水方法和造林技術措施。
2.1 雙坡面集水區造林
整地方法是先按4-5m間距開溝,溝深30cm向溝兩邊翻土,再將溝兩邊修成12-16°的邊坡,然后在溝內按4-5m間距打1條高約25cm的橫埂,在兩邊坡和兩橫埂之間便圍成一個面積20-25m2雙坡集水區,苗木在溝內栽植。林木所需的水分主要靠兩邊坡上所產生的徑流水補給。
雙坡面集水造林,只要前一年整好地,早春及時種植,其保存率是較高的,但要注意,因為集水區內地表極易板結,溝底地面常有徑流水淹沒,板結層逐年增厚,嚴重影響土壤滲水性,而且徑流水多為夏天補給,水分蒸發很快,許多徑流水未滲入土壤中就被蒸發了,為提高水的利用率,在造林時用葦草把插入栽植坑內,以增加土壤滲水性,效果很好。
2.2 蓄水溝造林
其整地是沿著地面等高線按10m左右的間距開溝,溝深30cm,向地勢稍低一側翻土使其堆成一條攔水埂,讓稍高一側的地面產生徑流水集聚于溝內,在溝內栽植苗木。
由于蓄水溝是利用自然地面集水的,一般坡度較小,在同一種土壤上,它的徑流水量要比雙坡面集水區小。但蓄水溝內土壤水分狀況也有較大變化。在整地以后第2年春季造林時,蓄水溝0-65cm土層由于集聚了徑流水,其平均含水量比附近未開溝的高出2倍多。
2.3 沙障蓄水造林
它不需要開溝,而是按一定間距設置機械沙障,攔截地面上的風沙流,在沙障積聚沙粒,形成小沙堆或小沙壟,一旦有降水,龜裂地面徑流水便滲入沙堆之中,并得以保持。沙障可用作物秸稈、樹枝、雜草等作材料,成堆或行列狀置放,堆距6m×5m,行列式的距離為8-10m。
以上3種徑流水造林方法,其中坡面集水區造林較費工,但它適用于各種土壤,對徑流水的利用率較高。蓄水溝造林較省工,造林成本低,但它適于固定沙地。沙障蓄水造林也較省工,但它僅適用于附近沙源豐富,風沙流強度大、極易引起積沙的龜裂地上。
3.秋灌造林
秋灌造林一般是在土壤入凍時進行灌溉,翌春土壤解凍后開始造林,秋灌前要及時清理引水渠道,并進行必要的整地。整地方法是作畦或開溝,作畦適用于平坦土地,開溝則適于地形稍復雜的土地。畦寬3-10m,溝距4-5m。畦上漫灌時用1000-1400m2/hm2,溝灌時用水750-900m2/hm2。
4.利用沙地濕沙層進行固沙造林
干旱、半干旱沙地,雖然大氣降水稀少,地面蒸發強烈,但因沙土的良好透水性和保水性,普遍存在著濕沙層。利用沙地濕沙層進行固沙造林的關鍵問題,是消除干旱年份春節沙表干沙層的不良影響,確保苗木成活。
4.1 人工積雪法
冬雪消融前,在沙地上按一定面積(一般為20-30m2)將沙地表面上的積雪掃成堆,待雪堆全部消融后立即造林。
4.2 客沙法
冬雪全部消融后立即挖坑植樹,但挖坑時必須挖到干沙層,坑內徑要求60cm以上,栽植時一定要把樹坑周圍的濕沙填入坑內并踏實,不可將挖出的干沙填回樹坑內。
采用以上措施可以排除干沙層對造林苗木的不良影響。根據測定,春季造林時植樹坑內各沙層含水量為4%-9%,到苗木萌芽生根期坑內各沙層含水量仍保持在4%以上。
5.截干栽植
將苗木截去地上部分大部枝干后栽植,既可以減少地上部分在成活發芽過程中的水分蒸騰,又可以使水分養分集中在近地面的2-3個芽上,可調節植物成活初期根系萌發吸收土壤水分養分不多,使地上部分耗水較少,達到收支平衡,有利于苗木成活生長。截桿高度一般截去地上部分的1/3或2/3,視苗木情況而定,通常留干長度約距根頸20-25cm,栽植時留干距地高度以10-15cm為好。
6.高桿造林
高桿造林主要采用萌發力強的旱柳或楊樹。高桿一般用3-4年生的粗壯的枝桿,長2.5-4m,小頭粗3-4cm,大頭粗4-6cm,為了提高抗旱和造林成活率,在清明前10-15d砍下,將大頭浸入水中,至清明前后,天氣轉暖,再將枝干散開平放在水里全浸,浸水25-35d,充分吸水,使樹皮出現白色或淺黃色凸起后,取出栽植。
7.覆膜、根部注水技術和瓶栽法
7.1 覆膜
利用塑料覆膜裁成一定寬帶覆蓋再已植苗或播種的造林地上,使其成活的造林方法。覆膜技術簡單。操作方便、成本低,而且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都有明顯提高,覆膜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3%-5%,起到集水和保水的作用。雖然增加覆膜費用,但能省水、省除草和灌溉等用工,經濟效益顯著。
7.2 根部注水技術
采用根部注水的方法,即在距離樹木根莖附近,用鐵釬子穿孔達根系分別深度,然后把注水管瞬入孔中注水,相隔一定距離再穿孔,再把注水管順入孔中注水。
利用這種方法不僅節約水分,而且水分能夠達到根系分布層,根系得到水分,林木生長迅速,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這種方法經濟并易于推廣。
7.3 瓶栽法
沙漠地區造林也可采用瓶栽法進行造林,即利用玻璃瓶或塑料瓶里面裝水,把苗木根系浸在瓶中水里,將苗木和瓶子一起栽植在造林沙地上,造林后苗木成活率高,但玻璃瓶或塑料瓶殘留在土壤里,難于分解。因此,最好采用竹筒等易分解的容器,以減少土壤殘留。
8.結語
在防沙、治沙方面,要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保護優先、綜合治理”的原則,堅持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采取以林草植被建設為主的綜合措施,加強地表覆蓋,減少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