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濕地公園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效益和生態作用。它能改善人類生存環境,保持城市良好的生態條件,創造舒適優美的園林環境,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因此在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中,除考慮滿足教育功能以及生態保護方面的需求,還要特別關注對于景觀美學的追求。景觀美學主要通過自然景觀資源整合以及人工設施如建筑、園林小品設施形態與構造與周圍自然景觀相結合所形成的景觀藝術效果來體現。堅持園林綠化量質并舉的方針,以喬、灌、藤、花、草相結合,構成多品種、多層次植物的綠地,最大程度地發揮城市園林綠化的作用。
【關鍵詞】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園林綠化
1.城市濕地公園的分類
盡管城市濕地公園由于位置、支援、成因、用途、保護狀態、游憩內容可劃分為多種類型。但是經過深入研究和分析,針對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
1.1自然保護類
利用原有各類自然保護區并以此為核心,經過設施完善和發展而形成的城市濕地公園。原始成分較多,充分保留了當地自然特色,并以保護資源環境為主要目的,以較完善的生態系統為特點,適當添置科普科研以及游覽休憩設置。其中又可分為遠郊型、湖沼型、天然型和自然野生濕地幾個類別。國內現有已建成的此類濕地公園包括香港濕地公園、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上海崇明東灘國際濕地公園等。此類城市濕地公園將生態效益放在第一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放在其次的位置。其功能分區中應劃分出保護區和緩沖區以及活動區段。
1.2水體維護類
利用各類原有自然或人工水體,如湖區、水塘、水庫、河流等,經過改建或擴建而形成的濕地公園。原有自然或人工水體是這類公園的基礎,保護水體和水源是其主要目的。如張家港暨陽湖生態園區、廈門馬鑾灣濕地公園等。此類城市濕地公園以水體中心或水體界面作為景觀興奮點,岸邊建立休閑娛樂設施,開展濕地公園度假、休閑、游覽及娛樂活動。
1.3城市休閑類
在已有水景公園的基礎上建立的城市濕地公園,濕地并不是原始的形態,僅處于展示和次要位置;主要目的是對原區域進行改造和利用,并充分進行植物造景,建立休閑型城市濕地公園。如南京玄武湖景區、蘇州太湖濕地公園等。此類城市濕地公園中的濕地并不是原始形態,濕地保護處于次要位置,主要功能分區則以休閑、觀賞活動為主。一般不設保護區及緩沖區,可將這兩項活動結合在活動區及觀賞區之中,創造獨特的濕地觀賞景觀。
1.4廢污回用類
利用工礦廢棄塌陷地和積存水體經過修復、改造而建立的城市濕地公園。其主要內容為廢棄塌陷地生態修復、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如徐州九里湖濕地公園、成都活水公園等。此類城市濕地公園主要以濕地植物配置設計以及整體功能考慮城市濕地公園的設施建設。對城市濕地公園進行分類研究,為城市濕地公園園林小品設計提供依據。城市濕地公園的類型不同,主題不同,對園林小品在內容形式上、材質上以及功能上的設計都有不同的要求。
2.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與設計
2.1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基本原則
2.1.1生態關系協調原則
生態關系協調原則是指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以及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協調。這一原則的實現主要是通過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連貫性,保護濕地環境的完整性這三個方面進行控制。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強調在濕地景觀營建中,有計劃的引用外來物種,保護和發展鄉土物種。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連貫性指增強整個濕地系統內各個部分的連通性并加強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與周邊環境的融合。保護濕地環境的完整性是指保持濕地水域環境和陸域環境的完整性,避免因濕地環境的過度分割而造成的功能退化;保護濕地生態的循環體系和緩沖保護地帶,避免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的過度干擾。因此,在進行濕地規劃之前要調查原有場地的自然環境和周邊居民情況,充分理解原有場址的特點,利用原有的水源、植物、地形地勢等基本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營造個性景觀特色探索狀況進行規劃,才可以保持濕地系統的完整性。
2.1.2生態可持續發展原則
充分利用和保護城市濕地原有的水文、生物、氣候等各方面的資源,保持濕地資源的穩定性,確保城市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可持續性意味著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不損害后代人對城市濕地資源需求的發展,主要是通過保護、回收資源利用方式,以及在建設中使用高能效、生態型的資料和工藝手段,盡可能的使濕地資源保持在彈性范圍以內,實現人類活動對環境所產生的近、長期負面影響最小化的目標。
2.1.3綜合協調合理利用原則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涉及到生態學、地理學、經濟學、環境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具有高度的綜合性,是一個復雜的“自然—社會復合生態系統”。所以只有將各種發展需求統籌考慮,依據資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適宜性,綜合安排,協調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保護與利用的矛盾達到濕地資源永續利用的目的。
從合理利用的角度來看,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者需要充分把握利用資源的程度與取向,合理利用濕地動植物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適度利用濕地提供的水資源、生物資源,開展濕地休閑與游覽活動。
從綜合協調的角度來看,城市濕地公園規劃需要與現有濕地資源特征相協調,體現自然野趣;建筑風格應與城市濕地公園的整體風貌相協調,體現地域特征;同時,公園建設優先采用有利于保護濕地環境的生態化材料和工藝,嚴格限定濕地公園中各類管理服務設施的數量、規模與位置。
2.1.4地域性原則
地域的差異和特殊性要求在濕地生態系統設計中,要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水文地貌條件設計濕地生態系統。同時,在城市濕地公園的主題定位上都要依據現有的資源特色,最大化的發揮資源的可塑性,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背景,營造具有地域景觀特色以及文化特色的城市濕地公園景觀。
2.2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基本內容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內容主要包括:“根據濕地區域的自然資源、經濟社會條件和濕地公園用地的現狀,確定總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劃定公園范圍和功能分區,確定保護對象與保護措施,測定環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規劃游覽方式、游覽路線和科普、游覽活動內容,確定管理、服務和科學工作設施規模等內容。提出濕地保護與功能的恢復和增強、科研工作與科普教育、濕地管理與機構建設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議。對于有可能對濕地以及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干擾、甚至破壞的城市建設項目,應提交濕地環境影響專題分析報告。”
3.結論
全面加強城市濕地保護,維護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城市濕地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美化城市、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閑游樂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設中對濕地的不合理利用現象,保證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娟娟.現代園林生態設計方法研究[D].南京林業人學,2004.
[2]宋永昌.發展城市森林,建設生態城市,華東師范大學環境科學系,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