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深入分析高職院校《植物及植物生理》課程教學現狀的基礎上,針對高等職業教育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需要,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以期提高《植物及植物生理》課程的教學質量,為高職院校專業基礎課的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植物及植物生理;教學改革
高職高專《植物及植物生理》課程是高職院校農學類專業的一門十分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伴隨近年來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推進,人才培養目標也有較大調整。傳統以“教師板書、多媒體、口授,學生耳聽、筆記”為特征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現在已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社會對“厚基礎、強能力、高品格、善創新”人才的要求,這種以教師講授為中心,以教材為基礎的灌輸式的傳統教育模式,不僅使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更缺乏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1]。因此,為提高《植物及植物生理》課程的教學質量,對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1.高職院校《植物及植物生理》課程教學現狀
目前,《植物及植物生理》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上的改革并不完全適應,沒有體現高職教育教學的特點,也不能夠適應職業崗位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需求。
1.1課程的學科設置針對性不強
目前,部分高職院校《植物及植物生理》課程在不同專業開設,但是不同專業基本學習同樣內容的植物及植物生理知識,這使該課程的系統性教學與各專業的需要之間存在著一些偏差。
1.2植物及植物生理知識與專業知識聯系不緊密
多數高職院校《植物及植物生理》課程過分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理論內容過多,忽視植物及植物生理知識與后續專業知識的聯系。課程教學應當既要顧及學科的系統性和必要的深度與廣度,又要結合各專業的特點為學生后續的課程學習打下基礎。
1.3實踐教學不夠
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實踐課時占《植物及植物生理》總課時比重雖然有所提高,但仍然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缺少綜合性、系列性、應用性實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
1.4教學管理不靈活
課堂教學管理、實踐教學管理、考核辦法及管理等還不夠靈活,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影響教學效果。
2.高職院校《植物及植物生理》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2.1針對專業需求,重構課程體系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職院校的課程建設應遵循高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和學生培養這些能力的內在規律。依據“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辦學思想,構建前瞻性、本質化、探究性的課程體系,營造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氛圍。強調“發現”知識的過程、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探索研究的精神,幫助學生認識科學本質、訓練思維能力、掌握學習方法。同時,專業基礎課程的改革還應按專業的類別開展研究,以任務問題為中心,把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與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緊密結合起來,重新組合和構建課程教學內容新體系。
2.2聯系專業知識,優化教學內容
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教學內容的設計應根據農林類專業就業崗位和崗位群對植物及植物生理知識的需求,重新調整這部分教學內容,理論部分以“必需、夠用、服務于專業”為原則,刪去與專業知識聯系不緊密而在實際中應用較少的一些內容。在教學內容上強調一個“精”字,教學內容的講授力求精練,把最精華、對學生發展最有啟發的內容提煉出來,用最少的課時講授。
課程改革實現模塊化,課程注重整體優化,教師要根據行業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要求對教材內容及時進行適當增刪,按照“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分析”的思路,設計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教師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打破傳統的教學體系,以技術應用為主旨,大膽整合課程,精簡理論教學課時,增加實踐教學課時,以項目教學與訓練為主,形成模塊化的課程模式,實現“理論—實踐”教學小循環,以職業活動為主線,融教、學、做為一體,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方式,體現實用性,達到職業崗位能力要求。
2.3強化實踐教學,培養職業能力
優化理論教學與實驗技能教學的學時比例,強化實驗技能訓練,加強素質教育以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可以針對不同的專業構建植物及植物生理實訓系列課程,把基礎實訓內容進行有機的融合和優化,淘汰一些驗證性實驗,并盡量根據專業的需求,增加操作性和應用性強的實訓,適當設置與生產實際聯系緊密的綜合性、設計性實訓。改變傳統教學方法重演繹、推理、按部就班、缺少創新意識的“菜單式、牽著手”的模式教學,而采用重歸納、分析、滲透、綜合為一體的“體會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突破教師和學生完成角色的轉變。教師不再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教師的任務是做一根“火柴”,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點燃學生心中的光明,讓學生在自我實踐中成長。教師由“演員”轉變成“導演”,即轉變為設計、組織、管理、監督和協調者、監督學生學習過程,糾正學生學習偏差,評估學生學習結果。學生由“觀眾” 轉變成“演員”,及轉變為資訊、計劃、實施、討論的自主學習過程。
2.4靈活教學管理,注重過程考核
在深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基礎上,能否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基本操作規范、技能掌握程度及綜合運用知識體系等考核方法和評價體系,對促進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有著重要的意義[2]。因此,怎樣積極探索符合教學特點和規律的教學管理方法及考核評價體系,已成為高職院校師生共同關注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要實現考核和評價多樣化的突破。可根據學習模塊內容確定學習任務,確定考核目標,強化學習過程的指導與監管,全面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實施詳實可行的考核體系。每一項學習任務都對應有一套標準的評價和考核體系,改變過去單一閉卷和終結性考試的方式,根據課程制定技能項目的測評和步驟,注重學習過程考核,實踐能力的考核以及學習態度和學生實際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等的考核,每一個步驟項目的成績設定了詳細的標準,直接面對學生,學生對自己各環節的表現與結果心中有數,最終能自己算出綜合評價結果。改變了過去全部由老師一人掌握的狀況。同時還對每個學生所做的產品進行多方面的考核和評價,使學生既有成就感受,又在評價中總結了經驗。這樣采取靈活多樣的課堂管理及考核辦法,不僅可以促進教師的教,也可以促進學生的學,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3.結語
根據職業崗位核心能力對專業基礎課程所需的專項技能需求,要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生特點,以工作任務為導向,構建“教、學、做”為一體的課程體系,選取與專業知識聯系緊密的教學內容,探索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管理方法,通過反復探索和體會,逐漸形成適合課程的教學特色,滿足培養實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形成教與學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張楠楠,朱昌蕙.關于新型教學模式PBL的思考與探討[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8):1480~1481.
[2]馬英姿,陳智勇.高校植物學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