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圍繞周總理的十六字要求,探討援外培訓口譯應當注意的問題。
對外援助,也稱公共發展援助,不僅是世界范圍內推動可持續與包容發展的重要工具,也是援助國一方外交政策的延伸。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去殖民化運動起,公共發展援助就在維持世界秩序、促進全球發展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新中國創立伊始,中國政府就把對外援助作為對外交往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對外援助規模持續增長。作為對外援助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力資源開發合作近年來增長顯著。據2014年7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中國的對外援助(2014)》白皮書統計,2010年至2012年,中國在國內共舉辦1951期培訓班,其中包括官員研修班、技術人員培訓班、在職學歷教育項目等,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培訓人員49148名,培訓內容涉及經濟管理、環境保護、農業技術推廣、多邊貿易談判、信息通訊建設、救災防災、衛生建設等諸多領域。單以環保領域為例,2010年至2012年,中國就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舉辦了150期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培訓班,培訓官員和技術人員4000多名,培訓領域包括低碳產業發展與能源政策、生態保護、水資源管理與水土保持、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林業管理和防沙治沙、氣象災害早期預警等。
非洲是中國對外援助的主要地區。早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援非事業就已成就了舉世矚目的“坦贊鐵路”。在經濟全球化和新興國家崛起的今天,中國在國際發展合作上展現出更加積極的姿態,對非洲發展援助不斷增長。在非洲,中國逐漸成無法繞過的合作伙伴。秉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精神,中國政府近來大力加強與非洲的人力資源開發合作,不斷豐富對外援助內容與形式,并始終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重信守諾、互利共贏”的對外援助基本原則,為國際發展合作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推動了國際發展合作體系的改革與完善。
在國內援外培訓一片紅火的形勢下,作為信息傳遞的橋梁—援外培訓翻譯如何才能不辱使命?援外培訓場合對口譯工作都有哪些要求?本文嘗試從周總理為外交學院提出的十六字校訓出發,探討援外培訓翻譯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援外培訓的翻譯人員首先是國家外交隊伍的一部分?!罢痉€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嚴守紀律”是周總理對于所有外交人員提出的基本要求。這一校訓理應成為援外培訓翻譯的工作準則。
首先,作為外交隊伍的一員,外交翻譯應當時時刻刻站穩立場,嚴守紀律。外交政策的決策權在一國的最高領導,各級外交、外事和涉外機構和人員都必須執行對外總政策,以及在總政策指導下的各個領域的對外分政策,無權自作主張,自行其是。同政策相違背的話不說,同政策想違背的事不做,遵守外事紀律和守則。正如曾擔任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老一輩外交翻譯黃金祺所說,“在對外工作中,凡該表態的表態,不該表態的輕率表態,都是素質不高的表現。要做到技能凡事不逾矩,又能在此條件下恰當地靈活行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一種藝術,更重要的是一種素質。”“古今中外的外交都是如此,都是 ‘授權有限’”。因此,作為不拿武器的軍人,外交工作者—包括外交翻譯—必須心中有國,具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
其次,要讓世界聽到祖國強有力的統一的聲音,譯員還需要掌握政策,熟悉業務。
翻譯之前需要做足功課,豐富的信息和知識儲備至關重要。準備的內容分為事務性信息和知識性信息兩類。事務性的信息包括對話雙方人員名單,講話人過往采訪、演講、發表等。知識性的信息則涉及雙方交流主題。在援外培訓中,知識性的信息常常是某一領域的專家或官員的講座主題。翻譯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不論是對輸入信息的理解,還是對講話的預測(anticipation),抑或邏輯記憶,任何環節都離不開譯者對講座主題的全面把握。因此,踏上會場之前,翻譯工作者應當通過各種渠道了解背景知識和信息。了解途徑可以是政策文件、講話錄音和視頻、出版書籍、音像制品等。
事實上,釋意派理論認為翻譯活動離不開三個關鍵詞,分別是概念(conceptualisation), 焦點(focus),和空間演替(raisonnement)。只有具備充分的概念儲備,譯員才能夠快速準確地抓住焦點,實現空間演替。如果我們聽完一段講話,就像是看了一小段電影,那就是完成了空間演替。聽懂一段話的標志,是在大腦中清晰地“看到了”各個概念,“看到了”各個概念之間的聯系,“看到了”邏輯關系。此時,大腦記憶下來的并非句子,而是畫面。借用資深中法同傳鐘震宇的話,優秀的口譯者就如同“高像素的相機”。
翻譯過程中,要懂得“得意忘言”。翻譯是一個理解到再表達的過程。再表達時如果能夠脫離語言外殼,形成思想,再用自己的話自由地表述出來,便實現了“得意忘言”。任何一段文字都有三部分構成:切入點( viewpoint),焦點(focus)和背景(background),三者可能重合,要學會區別核心信息和描述性語言。再表達的過程可以很靈活,前提是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需要再表達的內容應該是焦點,而不是背景,或者切入點。再表達不是重復原文,而是用自己的話將頭腦里形成的畫面自由地表述出來。
此外,口譯還要具有現場感。翻譯的目標之一,是“復制”一句話說完后產生的效應。譯者需要嘗試通過翻譯營造相同的情感效果。援外培訓中常常會有我國學者或官員語重心長地傳道解惑,也有不少外國學員慷慨激昂地發言致謝,翻譯應當力求做到達意且傳情。好翻譯也是好演員。實現有效的交流,促進人民間友誼,離不開情真意切。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世界上最為情真意切的話,無不表達著對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愛心。不論是在多邊、還是雙邊外交場合,援非培訓總能讓我們接觸到不同文化背景的非洲友人。中非友誼源遠流長。作為援助方,中國始終強調堅持充分尊重受援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模式的權利,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重信守諾、互利共贏的基本原則。無知不是尊重。尊重的前提是了解。作為外交翻譯,我們應當主動了解非洲,積極尋找中非文化共通點,適時地使用一些非洲人的方言、俗語來拉近感情。中國同非洲是“一起哭過”的好兄弟。只有不忘中非傳統友誼,并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同非洲友人互尊互信、互學互鑒,才能收獲民族間的友誼和人類大家庭般的親情,才能不辱援外工作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