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新聞,一直以來是都市報道之間相互爭奪的主要新聞資源,而在具體的報道中則多是在拼搶突發性事件。于是就會出現這樣一種狀況:一旦某處發生了諸如失火、撞車、發病、案件等突發事件,立刻就會有多家媒體記者蜂擁而至,搶發消息。為了爭奪新聞線索,各家報紙爭相開設新聞熱線、推出線索有獎,似乎社會新聞全被濃縮為突發事件了。其實,作為社會新聞來說,可做的和可做好的社會新聞有許許多多。在此,筆者就如何報道社會新聞,談點兒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突發性新聞;報道;注意事項
1.突發事件報道的重要性
負責任地引導公眾,從而贏得公眾的選擇。很多時候,突發事件考驗著媒體報道的實力和效率,大部分媒體愿意扎堆報道突發事件,也有些媒體因為怕露怯而躲避突發事件,只做消息的播報,或者用別臺的畫面充場。突發事件報道的好壞,常常被觀眾和其他媒體拿來說事,也影響著觀眾的忠實度。
2.突發性新聞報道應遵守的原則
2.1理性分析社會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每一個社會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比如,一次霧天發生在高速公路上的車禍,其中就既有車禍發生的偶然,也有路況差、視線差、司機大意等必然因素在內。那么,我們在面對一個偶發的社會事件時,有必要將這一事件進行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分析,從偶然事故中發現產生這類事件的必然因素,而后就其必然因素入手,挖掘其背后的社會意義。這就可能會做出比一般性報道更有深度的社會新聞。例如,某報今年11月5日的一篇題為:《為了討回好處費 婦女爬上高壓塔》的報道,說的是一名婦女通過中介人想購買一套房子,結果房子沒有買成,而中介費也要不回來。為討回“好處費”,該女爬上了路邊一個110千伏的高壓鐵塔上,想以此解決問題。其實,記者可以從這類事件頻發的角度去想一想:為什么總有人涉險爬高?為什么一爬高才能夠解決問題?爬高人抱有什么心態?能否通過有效監管把一些本該解決的問題提早解決,以減少到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如果新聞這樣去做,會不會更有意義呢?
2.2深挖新聞背后的問題根源
任何一個社會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或多或少都與社會的某些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一次偶然的食品中毒,它所涉及到的應該有食品生產廠家的生產環境及衛生保障措施,食用人的生活衛生習慣,以及食品加工常識、食品保質期限及保存條件要求等等。所以,記者在采訪一件社會事件時,不妨多問幾個為什么,盡量多地了解和這一社會事件有關的其他社會因素。最大限度地掌握盡可能多的相關素材,說不定會發掘出比單獨報道某件事件本身更有意義的新聞來。
2.3找出事件更有意義的新聞點
每一個看似獨立的事件,都一定會有與其相關的歷史和地理的因素。如果把社會比作一張網的話,每一件事都是這張網上的一個結,它一定和其他的結有著某一點上的聯系。比如一次偶發的火災,會不會和失火地點或失火單位的消防設施有關;發生火災的周圍以前是不是也發生過等的問題。如果記者在采訪中能多用一點時間,對被采訪事件的歷史原因、地理條件以及人文環境聯系起來,做多一點了解,就會對做好火災新聞報道有一定的幫助。在采訪報道社會新聞時,記者在采訪實踐中相關的可挖掘的東西還很多,只要能事事留心,特別留意那些看似細小的情節,尋找看似無關的蛛絲螞跡,就會做好更多的社會新聞報道。
2.4在報道突發事件時,要注重人文關懷
在做社會新聞時,還要注意社會新聞的人文關懷問題。就拿前些時間的一條新聞來說,說的是某建筑工地發生了一起安全事故,3位正在施工的民工隨同幾十根腳手架鋼管,一起從6樓的料臺上墜地,一根鋼管直接穿進一名18歲青年民工的小腹,另外兩名墜落者也都身受重傷。而報紙在發這條新聞時,配發了一幅現場照片,畫面上民工腹部的鋼管還沒取出來。刊發這種殘忍場面的照片當然是為了追求搶眼,但卻沒有考慮到人們,尤其是民工家屬的感受。這樣的報道容易引起讀者強烈的反感。
3.突發性新聞的報道策略
3.1在突發事件報道中使用“分級報道”
因為競爭激烈,加之不同突發事件在報道上的差異性、獨特性、危險性以及不確定性,注定了關于突發事件的報道有輸有贏。當然,很多時候是在比各臺的經濟實力、應急策略、膽量,甚至是運氣,做到“天時地利人和”就有獨家、首播,其后也會引發諸多效應。譬如慣性關注,成為畫面資料首級提供商。值得一提的是,在報道中擁有本臺畫面資料的并不多,致使其余電視臺所播放的畫面幾乎來自同一家“供貨商”,這也造成提供方和購買方報道各有先后,形成“分級報道”,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通常是供應方在滿足自身第一時間的報道后,會以市價賣給下一級播放,在此期間形成報道的時差和層次。
3.2不斷突破舊的報道形態
新聞報道在創新發展的同時,要不斷地利用外界客觀條件深化自身的改革,尤其是注意抓住國內外重大突發事件來推進節目形態、報道內容和播出方式的改革。如1999年5月9日,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的突發事件,鳳凰衛視極具創造性的開發了實時分析和時事評論資訊類節目的新樣式,及時地造就了一個新節目形態的誕生。
3.3提高突發事件報道效率
當災難發生我國電視機構反應之迅速,讓世人稱贊,以鳳凰衛視為例。汶川地震發生在5月12日14時28分,32分鐘后鳳凰衛視咨詢臺《鳳凰整點播報》便開始在頭條播報此消息,緊接著咨詢臺打破了正常節目播出順序。《鳳凰整點播報》臨時更名成了《突發事件直播》,開始全方位對災情進行報道。其中包括即時新聞,以及用電話連線的方式與鳳凰衛視駐成都記者進行現場連線,同時在電視畫面中播出了成都災區即時畫面。而此時, 在報道深度方面直播剛開始時,鳳凰衛視咨詢臺就已經根據相關話題現場(帶畫面)采訪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何亮亮等相關評論專家,展開關于災難背后的思考和討論。 誰都不愿意看到災害發生,而對媒體來說,能否在第一時間全方位的對事件進行客觀而深入的報道,顯得尤為重要。這是衡量媒體對突發事件快速反應的最重要標準之一,畢竟在信息時代中誰能在最短時間獲得第一手資料,誰就是贏家。
3.4對突發事件要有獨特的報道角度
新聞頻道肩負國與國之間交流以及顧忌大國形象等問題,所以在報道重大政治事件時,通常是從大局上發表一些利國利民的空泛的語言。無論是鏡頭還是語言風格,都是具有大家風范的;而在重大災難性事件尤其是國內發生的類似事件的報道上,通常走煽情路線,并且多為表現解放軍在災難面前的臨危不懼以及表達黨和國家對于事件的關注和把握。但是突發新聞報道應著眼于細節方面的處理,注重事件發生后現場個體的表現以及最新畫面,多為特寫,把注意力放在事件本身。在報道中多注重受眾的感受,在簡短的播報中使受眾滿足對事件的信息期待。而且信息處理時要清晰明確,減少冗余信息,確保單一新聞報道的信息濃度。
【參考文獻】
[1]原方;論我國公共危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
[2]李益;網絡藝術審美特性探微[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