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利工程質量意識決定對待工程建設質量的態度,對待工程建設質量的態度決定質量管理工作的行為,質量管理工作的行為決定水利工程實體質量。本文就中小型水利工程質量管理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水利工程;質量管理;難點;破解
0.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良好形勢要求水利工程提供足夠的水安全保證、水資源保障、水環境保護。但目前我國多數地區“水多、水少、水臟”的問題仍很突出,水利工程的防洪排澇能力不足、水資源保障能力不強、水污染事件時有發生,水利保障發展的能力亟待提高。同時,水利工程綜合功能和防災減災效用是應對因氣候變化形成水旱災害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這就迫切需要我們面對現狀,通過強化工程管理,科學控制運用,加快推進水利工程管理現代化建設,確保水利工程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效的水資源保障、有力的水安全保證。
1.中小型水利工程質量管理的難點
1.1“重建輕管”現象依然存在
水利投入的大幅增加仍以水利建設為主,工程管理所占份額依然較少,大多數縣(市、區)“兩費”仍未完全落實到位,且不少工程安全狀況令人擔憂。與此同時,工程建設的設計、施工與后期管理脫節現象時有發生,給水管單位權益的維護和工程的運行與維修養護等方面帶來諸多不便,直接影響著工程的安全運行和效益的高效發揮。
1.2管理手段傳統粗放
河湖管理與工程建筑物管理方式依舊粗放傳統,管理手段落后陳舊,地理信息系統、衛星遙感技術等現代化手段尚未在管理工作中應用;建筑物工程運行控制、巡查監管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低下,運行管理效率不高,與工程管理現代化發展要求差距較大。
1.3建設項目監管缺位
中小型水利建設項目施工方案編制與審批、現場施工放樣、施工過程監管、檔案資料收集存檔、補償工程組織驗收和參與項目竣工驗收等后續監管工作基本沒有開展,監管工作缺位嚴重。由于疏于監管,導致“未批先建、建后補批、批后亂建和以協議代審批”等違法違規現象較為普遍,水利部門自身合法權益未維護、社會責任未承擔,不利影響和不良后果逐步顯現。
1.4隊伍素質普遍較低
中小型水利建設單位地處偏僻,新型實用型人才招引困難,現有管理和技術人員數量不足;干部隊伍組織協調能力不強,對業務培訓、后續教育和內部管理重視程度不夠,技術人員和技能人才業務素質偏低,且層次結構不合理、知識結構老化問題較為突出,難以滿足新時期、新形勢工程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2.中小型水利工程質量管理的破解對策
2.1強力推進達標創建
落實各級水利主管部門、水管單位、洪評專家、建設單位的責任,建立完善和全面推行“洪評報告預審制、建設項目現場查勘制、洪評專家評審責任負責制、洪評報告編制單位黑名單制、具體經辦人責任追究制”,切實把好防洪評價報告編制質量關,規范洪評報告審查流程,著力提升審查質量,對防洪評價報告編制質量進行打分評比,防洪評價報告編制單位黑名單將對外通報公布。按照年初制定的目標計劃,相關縣(市、區)和相關水管單位要明確創建時間節點、狠抓關鍵措施落實,確保創建任務順利完成。水利管理部門要對照要求,落實措施,抓緊整改,力爭完成“國家級水管單位”創建任務。
2.2全面推行長效管理
已通過省級、國家級水管單位考核(復核)驗收的單位,要嚴格對照管理考核辦法要求,認真研究驗收時考核專家組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切實加大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的整改力度。通過達標創建和問題整改,努力將“水利工程管理考核標準”貫穿于、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著力建立工程管理規范化、精細化、個性化的長效化機制。
2.3注重整體水平提高
利管理部門要按照《水利工程管理考核標準及其評分原則》的條款和內容,以“不做假、少突擊、抓日常、重長效”為原則,制定切實可行的推進計劃,強化規范化管理各項措施的有效落實,明確和細化“日常做什么、定期做什么、具體怎么做、不做怎么辦”的具體內容,扎實有效推進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同時,還要高度重視農村小型水利設施和農村河道的管理,著力建立健全一整套易掌握、易操作、易考核的長效管理制度,抓住加強農村水利基層服務體系建設的有利機遇,建立健全農村小型水利設施和農村河道的管理隊伍與長效管理機制,確保農村水利工程高效、長效發揮效益。
2.4強化后續監管
以強化項目審批后的施工過程監管和運行期監管為重點,強化項目全過程、全方位監管,切實扭轉“重審批、輕監管”現象。制訂出臺《建設項目施工方案審查辦法》,開展項目施工方案審批工作;以簽訂協議、落實責任為抓手,控制好項目開工、施工放樣、施工監管、竣工驗收等主要環節,督促建設單位切實履行協議;建成運行后,定期組織實施工程沉降、水下地形勘測等工作,確保河道工程穩定安全。同時,完善日常巡查制度,定期組織專項檢查,及時發現違法行為,并責令限期糾正。對少數性質惡劣、影響較大、情節嚴重的違法行為,要敢于動真碰硬,抓典型、樹權威,切實維護水事秩序。
2.5加快信息化建設
按照新形勢對工程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改變傳統管理方式,加快管理信息化建設,著力提高工程管理質量和效率。針對許多水管單位技術力量嚴重不足、工程技術管理嚴重滯后、達標創建時技術管理資料突擊編造的現實狀況,要以“打破單位界限、整合技術力量、強化技術管理”為核心,按照工程類別和技術人員專業特長,分類整合管理單位技術力量資源,組建不同管理需求的技術管理隊伍,承擔水利管理單位的水閘、泵站、河湖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工程觀測、機電設備檢測等技術管理工作,確保工程檢測、觀測的正常開展和質量、效果有效提升。充分利用水利普查成果,建立完善河道、湖泊和水利工程管理數據庫,啟動水利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加強省市系統聯網整合。結合防汛指揮系統建設,加強水利工程視頻監視、安全監測、水文測報、自動控制等系統建設,改進水利工程管理和科學調度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質量。
2.6改變粗放式管理模式
按照規程規范要求,結合工程實際,進一步完善水利工程技術管理實施細則,切實增強實施細則的針對性、有效性和適用性。通過“定范圍、定人員、定責任,包安全”的“三定一包”方式,堅決改變和扭轉傳統粗放的管理模式,確保工程管護任務明確到位、責任落實到位、督查考核到位、獎懲兌現到位。
【參考文獻】
[1]于冬梅.淺談小型水利工程質量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地下水,2009(2):126-127.
[2]劉永安.小型水利工程質量存在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11):250-251.
[3]王元春.水利工程質量監督的實踐與探索[J].水利技術監督,201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