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林業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本文在分析如何發展生態林業,及其產業發展,從林業生態經濟發展狀況,結合隨州市森林資源、林業科技、生態文化、林產投資、制度建設等基本要素,探討我國生態林業建設發展方向,提出加快生態林業建設與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現代林業;生態建設;發展趨勢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不能再以犧牲生態代價,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其核心: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對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建設相互關系的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是林業;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陣地需要林業,林業必須擔負起建設我國生態文明的歷史重任。并充分發揮林業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先行作用。
1.生態林業發展內涵
胡錦濤同志曾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十八大后習總書記強調,建設生態文明要深刻領會,保護生態就是保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賈治邦說,生態文明突出強調人與自然的平等關系,全社會都應有履行維護生態安全的責任和義務,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應當肩負起生態建設的歷史重任。且生態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生存的根本保障。
1.1生態林業的意義
生態林業是指遵循生物自然生長過程,符合生態經濟學和生態規律發展建設林業,是充分利用適當地自然資源和促進林業發展,并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創造最佳狀態環境的林業生產體系。它是多目標、多功能、多成份、多層次,也是組合合理、結構有序、開放循環、內外交流、能協調發展、具有動態平衡功能的巨大森林生態經濟系統。國家先后投資實施了十大生態林業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和六大重點林業工程,上千億的國家投資為林業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1.2生態林業作用
從生態方面看,林業擁有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作用。以生長50年的一棵普通的樹估算。經過研究,每年可生產出價值31250美元的一噸氧氣,若每年有3個季度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則:一棵普通的樹,平均每天產生氧氣為:100萬/(365×3/4)=約3653克/天,平均吸收二氧化碳約為5023克/天。
從經濟方面看,林業不僅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行業,也是農業部門的一個重要分支,對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起著重要的作用。據專家調查測試,森林具有強大的蓄水作用:1公頃林地與裸地相比,至少可多儲水3000立方米;1萬畝的森林的蓄水能力相當于1個蓄水量100萬立方米的水庫。但森林被狂砍濫伐,使其蓄水固土的作用遭受嚴重的破壞,一部分的降水沒法吸收留住。大量雨水挾帶泥沙沿江而下,造成泥沙淤積,河床崩潰增加自然災害。
2.現代生態林業產業發展
2.1要強化生態觀
大力加強生態林業宣傳教育,首先要樹立師法自然、敬天為民的理念,通過各種形式提高全市人民生態意識。弘揚創新生態文化、弘揚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價值。繼續以“創森”為契機,制作生態林業科普畫廊,宣傳愛林護林知識,敘述“生態建設從山上走下來,產業發展從林中走出來,林業改革與發展讓農民富起來”的基本道理;開辟網站專欄、制作電教宣傳片、畫冊等多種方式,增強市民愛綠護綠意識,實現“因林而綠、因林而富、因林而美”的生態林業新愿景。闡明幸福生活應與自然和諧共存,經濟發展應與生態文明建設同步,社會更新應與青山綠水同在,引導人民群眾“生態就是文化,青山就是財富,綠水就是生存”,為社會發展注入綠色信念。
2.2實施生態工程建設
國家林業局長趙樹叢說,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內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生態保障,建設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一定階段的產物。從歷史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2012年12月13日,在生態文明高層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航說,我們這塊土地要養活13億人,全世界要要養活70億人,不改變原來的自然狀況是不可能的,應支持以人為本的發展,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熱、保護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為。我國的各個地方應該”圍繞“創森”目標,大力推進“十大生態工程”,大力植樹造林,擴大森林資源增量。建好“五個一”生態文明示范基地,著重培植或新增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森林植物園、林產化龍頭企業,國家自然保護區和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為地區森林旅游鑄造綠色活力。
2.3深化林權制度改革
繼續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推動山林資源向林業資本轉化,生產要素向經營大戶集中。堅持依法、自愿、有賞的原則,引導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方式流轉林地經營權,吸引資本、技術等要素向林業產業集聚,規范林權交易場所,搭建交流平臺,落實林權抵押貸款政策,擴大財產擔保,拓展林業資金投入渠道,創新林業生產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投入體系,積極探索政府扶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業主投資興林的路子,逐步建立起國家、集體、農民及各種非公有制經濟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體系。充分釋放林改紅利,惠及農民和經營企業,激發林業發展內生動力,壯大建設生態文明的力量。
2.4完善生態法制軌道
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需要有一個健全的生態系統。破壞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 ,我們也就喪失了提高生活水平和促進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機會。依法保證生態安全,從生態系統和生態文明的高度,對現行立法體系進行“生態化”的改造,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生態文明建設立法體系,又符合我市生態實際的科學評定。
2.5發展綠色產業,增添生態活力
發展民生林業,促進林農增收。2012年全市林業社會總產值達95.6億元,初步實現了林業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同步提升。一是基地建設,助推林業發展。
2.6挖掘綠色文化,繪就森林旅游藍圖
通過現代林業的特點以及社會的需求,我們可以發揮其特點,大力發展旅游業,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公園。
3.總結
建設現代林業必須首先在全社會樹立起現代林業發展的理念,特別是各級黨政主要領導要站在建設文明富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高度,以可持續發展和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良舒適的生存與生活環境為宗旨,轉變發展方式和發展理念,科學制定發展方略,強力推動人與自然和諧戰略,把現代林業建設、構建完備高效的人類生存環境作為自己的施政主導、政績追求和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