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雪的日子,我喜歡在裊裊茶香中,捧一本古詩,亦讀,亦品,亦思。不知不覺,我便忘了身處何季。
“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這詩出自東晉詩人謝安的《詠雪聯句》。伴隨著這首佳作流傳下來的,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
一天,謝安望著窗外紛飛的雪花兒,詩興大發,便把子侄們叫到身邊,討論起可用何物比喻飛雪。他的侄子謝朗說,撒鹽空中差可擬。謝安聽了直搖頭。侄女謝道韞接著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了,大呼精妙,并將其收錄于《詠雪聯句》一書。而這首詩的故事也被收錄于《世說新語》中,和詩作一起代代流傳下來。
這首小詩以及故事之所以為人們如此喜愛和稱頌,不僅因了詩句的精辟,更因為謝道韞那種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情懷給人們帶來的美好憧憬與向往,身處朔風呼嘯的冬天,卻看到東風吹棉的和煦春色。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如果說謝道韞的“柳絮”是望雪的話,那么,北宋詩人王安石的這首《梅花》便是聞雪了。寒風蕭蕭的日子,詩人遠遠看到窗外的樹枝上落滿潔白的花朵,但不用走過去,詩人便知,那不是雪花,因為,一陣陣淺淺的香味兒,早已在詩人鼻間氤氳彌漫。
這首詩的語句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和修飾。然而,細細讀來,卻意味深遠。詩人當時正處于北宋極端復雜和艱難的局勢下,他一心想要改革不堪的現狀卻得不到支持,內心十分孤獨苦悶。而當不是雪花卻勝似雪花的梅花的香味兒飄入鼻孔,詩人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一絲希望和光明,那顆為國為民的心也隨之得以撫慰和寧安。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顯然,這首《夜雪》描寫的是聽雪的情景了。這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被貶謫到江州時所作。從繁華的大都市驟然來到枯荒的蒼涼之地,而且身負罪名,詩人彼時的所感、所悲、所痛可想而知。夜晚詩人輾轉反側,難以成眠,才要迷迷糊糊睡去,忽而感覺被子發涼,睜開眼睛時,發現窗戶變得明亮起來,耳邊不時響著竹子被折斷的聲音,便知雪下大了。
詩人沒有看到下雪的情景,卻寫出窗外雪之形、之聲、之大,或許,詩人想以這樣一個萬籟俱寂、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來聊以慰藉那無以名狀的悲苦心靈吧。
古詩里的冬天,多姿多彩,有吹棉的春光,有飄香的梅花,亦有凄唳的竹聲。其呈現的姿態,便是詩人心中冬天的模樣。或者說,古詩里冬天的色彩,不過是作者的心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