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刊理由: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無論是當代詩人、作家,還是評論家、演講家,其文學理想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一部分。“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中國文學的繁榮,中國當代文學不能缺失“中國夢”。作家應該在“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來把握和豐富個人的文學理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今天,無論文藝創作的“秘方”有多么靈驗和神秘,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就是將“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扎根基層”有機結合,最動人、最出彩、最貼心的主題就是把“中國夢、云南夢、個人夢”合為一體。
2015年1月16日,由云南當代文學研究會主辦的“云南當代文學研究會2015迎新春文藝作品朗誦會”在昆明舉行,朗誦會以“凝聚會員力量、增強會員活力、展望2015愿景”為主題,分“時代呼喚、流金歲月、鄉土鄉音、春滿人間”四個單元。云南當代文學研究會書記黃懿陸,副會長李開義、蔡毅、郭忠明、唐天馬以及著名詩人、作家、評論家曉雪,風光雜志社社長、書記蔡金華等近60位與會人員參加了朗誦會,其中,30余人現場朗誦了詩文佳作,充分展示了云南當代詩人、作家、演講家的新情懷、新風貌、新追求。
朗誦會總策劃、云南當代文學研究會書記兼副會長、《云南政協報》原總編、壯族著名作家黃懿陸,在聲情并茂地朗誦《同窗40年頌》后動情地說:“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又一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同志于2014年10月15日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猶如冬天里撲面而來的春風,溫暖著全國文藝工作者的心。研究會領導班子及廣大會員認為,新世紀文學藝術的又一個春天到來了。”
文藝工作者
矢志追尋“中國夢”
此次率先登臺朗誦的是年逾八旬的省文聯原副主席、省作協原主席、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會原會長,著名白族詩人、作家、評論家曉雪。曉雪老師的自創新作《寫在賀年片上》,不僅體現了一個老文學工作者的赤子情懷,同時表達了一個老共產黨員的鏗鏘心聲。他自1954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已創作出版詩集、評論集、散文集達20余種,共400多萬字。2014年4月,在昆明市東川區舉行的第十五屆國際詩人筆會上,他榮獲了“中國當代詩魂金獎”(全國僅兩人)。
云南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楚雄州政協原副主席、回族作家馬曠源,既是老當益壯、個性鮮明的“中國夢”追夢人,也是“世上再無別物,能夠像酒一樣溶解英雄的豪情和友誼”之類豪言壯語的親歷者。作為民進云南省委委員、民進楚雄市副主委,他經常帶頭宣講中共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探索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帶頭為彝州楚雄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計。
據研究會秘書長龍平介紹,一些省內著名詩人、作家、演講家,或著文、或吟詩、或點評,將朗誦會搞得高潮迭起。主辦單位和支持單位向與會人員贈送的《云南文廟存軼》《孔子學術研究》《果布地區瑤族發展史》《中國學術新證》及《昂首名流·蔡金華小傳》等書籍,讓與會人員收獲了不少“精神食糧”。越南歸僑京族作家郭明忠的《炎黃子孫之歌》,云南大學中文系原主任楊振昆教授的《回音》,云南省演講學會副會長董保延的《春在說……》等作品,均反映了云南4600多萬各族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指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感召下,堅定不移跟黨走,同心合力奔小康,為加快強滇富民和早日建成小康社會步伐、與全國同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譜寫的壯麗篇章。
衡量好作品 責任擔當最重要
文藝工作者是“靈魂工程師”,好的文藝作品最能啟迪思想、溫潤心靈。好的文學作品應該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作家、評論家決不能放棄對家國天下和民族命運的責任,文藝作品應旗幟鮮明地呼應人民的憂樂,深沉地表達出希冀中華民族永遠眾志成城、人民群眾不斷向上奮進的思想情感。
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云南日報》文化生活部主任李開義,用《記者之歌》表達了自己的愿景:作為文化宣傳系統的記者、編輯,一定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人民的冷暖、甘苦放在心中,把基層的喜怒哀樂記在筆端。只有走進生活深處、摸透生活底蘊,才能寫出情節精彩、形象動人的佳作。無論是文化宣傳系統的記者、編輯,還是文藝工作者,其社會責任都最能夠體現作品的“生命力”。
與李開義持有同樣觀點的,是云南省政協宣傳信息處原處長、省委宣傳部新聞及文藝作品閱評員董保延。擁有22年兵齡的他,主編過《云南當代軍事文學作品集》等書籍,主創過《干杯!戰友》等電視作品。此次朗誦的,依然是令他魂牽夢繞的軍旅題材——《那一天,我在老山》。聽了《云南政協報》原總編、壯族作家黃懿陸的《同窗40年頌》,云南紅河遠大房地產公司及云南遠大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唐天馬的《365天》,云南大學中文系原主任李叢中的《告別甲午》等作品的演講,與會者普遍反映,思想得到了升華、靈魂得到了凈化、精神得到了洗禮。
歌頌新時代 文學重在“接地氣”
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文學類社團組織要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始終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始終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始終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
云南當代文學研究會創立33年來,歷任領導都高度重視文學創作并親力而為。現任會長馬曠源,副會長李開義、黃懿陸、蔡毅、郭明忠、唐天馬,秘書長龍平等作家和評論家,近十年可謂常有新作。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后,研究會領導班子及廣大會員倍感心明眼亮、群情振奮。大家真真切切地體會到:歌頌新時代,重在“接地氣”。要想讓文學創作與評論之樹枝繁葉茂,就必須長期、主動和自覺地“接地氣”。
研究會書記兼副會長黃懿陸對比解釋說,“接地氣”就是云南當代文學研究會在日常工作中,一是堅持“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原則,盡快發現并培養一批有思想、有激情、有底蘊、有成就的青年文學新人;二是創作評論不僅要對作家評論家的創作成果負責,而且要對讀者觀眾的閱讀欣賞格調負責;三是到人民群眾火熱的工作生活中去體驗、了解和感悟,及時反映沸騰的現實生活和嶄新的社會實踐,塑造出具有文學魅力和時代內涵的人物形象。
通過此次朗誦會,一定會有更多的文學作品和文學作者將學習貫徹習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引向深入。“中國夢”,歸根結底是偉大的中國人民的夢。夢在前方,路在腳下。實現“中國夢”,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繼續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奮力開啟實現“中國夢”的新征程!有道是,潤物揚帆促“夢”圓,文學將迎艷陽天。
責任編輯:趙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