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武古城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臺灣海峽,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御倭寇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為抗擊倭患,在萬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衛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福建省首批“國防教育基地”,泉州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
歷史沿革
“崇武”乃“崇尚武備”之意。這里古名“小兜”,981年(宋太平興國六年)惠安置縣時,設崇武鄉守節里,續置小兜巡檢寨。元朝初期改為小兜巡檢司。1370年(明洪武三年),活動在朝鮮和中國沿海的日本海盜集團——倭寇突然登陸祥芝的蚶江,對泉州地區的安全造成威脅。
1387年(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御倭寇入侵,委派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周德興是個軍事工程專家,他根據泉州沿海地區海岸線曲折、地形險要的特點,“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當年,泉州設永寧衛,管轄五個所,即福全、中左、金門、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設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獺窟城、小岞城、黃崎城、峰尾城。崇武城為五城之一,隸屬福建司永寧衛的一個千戶所。
《崇武所城志》載:城“四方設門,各置樓于上”,“東、西、北三面月城,南無月城,門外照墻為屏蔽”,城門及門樓至今保存完好。又載:“東城厚設敵臺一座,防賊舟隨潮內訌,便于觀察”,后于1574年(明萬歷三年)又在“南、北、西三面卜建四座,名曰虛臺,其制上下四旁俱有大小穴孔,可以安銃,臺內可容數十人”,這些敵臺距城門約50~100米左右,現均完好。環城還有窩鋪26座,系供守城士兵休息用。
崇武城歷代幾經增筑維修。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城增高4尺,加筑東西門月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置四門樓,添砌跑馬道,新建弓兵窩鋪;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因戰亂而肆行遷界,城摧屋毀,至1680年(康熙十九年)復界修治;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重加整修。
此后,因失去軍事上的作用,而長期廢棄,部分城墻失修坍塌。1949年解放后,人民政府加強了對古城的保護和管理。1963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保護范圍;1985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自1841年大修后,至20世紀80年代古城已失修140多年。改革開放后的1980年至1987年間,由國家分三期撥款對古城進行了全面重修,始自北門至南城角,次至水關門北,終及北城門,至1987年9月間全部竣工。斷者續,頹者葺,使古城恢復了昔日海上雄關勝概,成為中國軍事建筑學研究的一份珍貴資料,同時也成為崇武旅游景區的核心。
人文歷史
中國古城眾多,城址多選擇在平原地帶,是為保護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而建。崇武城卻選址于濱海險要之處。它聳立在小兜寨江灣東側,負山控海,南臨大海,東有乍山、赤山、高雷山;北有豐山、旗山;城中有蓮花峰;城墻架于江口山、庵山等四個小山丘之上,依地形蜿蜒起伏,宛如一朵蓮花。城址的選擇,既符合“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原則,也為住城軍民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明代以來不少來崇武的官宦文士都情不自禁地題聯賦詩加以贊美。
如明嘉靖年間吏部郎李愷為西門樓題聯:“舉酒邑南溟誰將鳴琴歌舜日;登臺瞻北斗我當縉笏拜堯天”。明末司空何喬遠為東門樓題聯:“玄岳借名山勝鎮邊城乍大小,光天先出日輝明望縣錦田溪”。崇武所城一修建就很特殊地按縣城的規格把宋代建的誠應廟改為城隍廟祀顯佑伯,同時興建了東岳廟。由此可見,周德興在福建沿海加強防務建設時,是把崇武城作為重點工程另眼看待的。《明史·兵志》也載:“惠安東偏,窮海而止,其鎮崇武。國初以其為島夷出沒之路,設千戶所,置官屯戍,以御外護內,慮至遠也”。
崇武半島在中國古代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居泉州灣與湄州灣之間的突出部,三面臨海,西連陸地,東臨臺灣海峽,是從海路進入泉州的“界首”,近海處遍布島嶼礁石,地形復雜,易守難攻,“捍海疆而控東溟”,自古就是海防要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人們有崇尚武備的光榮傳統。崇武所城建城之前,這里經歷元末兵亂,只剩下10戶人家。建城后,即抽漳州十縣壯丁1304名戍此防倭,又從安徽等省調來千戶、百戶、鎮撫等十幾名官員,這些人不少隨帶家眷,入籍定居,至今還有“百家姓,萬人丁”之稱,兵士們在這里生息繁衍,為捍衛古城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據史書記載,1424年(明永樂二十二年),倭寇一千多人從大山登陸,燒殺搶掠。崇武的千戶張榮率領軍民奮起抗倭,力戰身死,終于保住古城,崇武城免卻一場災難。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倭寇攻城六晝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財產遭到嚴重損失,鑒此教訓,勸募大修。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正月,倭寇偷襲崇武城,全城軍民浴血奮戰,由于孤立無援,糧盡城陷。倭寇入城洗劫42天,無惡不作,令人發指。1567年(明隆慶元年),福建總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屯兵在此,興修城防,演武練兵,指揮剿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事制度和城防設施,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十年倭亂平定后,崇武也成了東南沿海的重鎮。這里的“護龍宮”、“崇山宮”、“崇報祠”、“元飼宮”、“十二爺宮”等,都是古城軍民為紀念抗倭犧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在崇武城南郊峽道壁谷,盤石巖,峭壁間的“海門深處”石刻即為著名詩、書、畫名家黃克晦所書。黃克晦曾經“十年避亂別江灣”。1569年(隆慶三年),倭患平定,黃克晦重返家園,他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詠唱了平倭后的太平景象:“海天南望戰塵收,漠漠平沙罷唱籌,漁艇已鳴煙前櫓,農人又住水邊洲”。明代布政使惠安人戴一俊也曾在崇武的龍喉巖上摩刻一聯:“噓吸滄溟涵地脈,吐吞日月鎮天池”,高度概括了崇武的雄渾氣勢,照見了先賢的萬古英風。
此外,崇武古城還是鄭成功大軍揮師東渡,收復寶島臺灣的據點;也是人民解放軍揚帆南征,解放廈門的海上基地。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她還目睹了1965年周恩來總理參與指揮的崇武以東海戰,擊沉、擊傷國民黨海軍“臨淮”號、“山海”號艦。在南城門外照墻上及偏東城壁上,還存有日寇炮擊損壞的殘跡,楷書橫寫的“炮擊處”記述著1938年5月17日日艦炮轟崇武之事。古城的軍民兵士驍勇善戰,令人精神振作;而古城的文人雅士,深切熱愛自己的家鄉,他們對故園的熱情謳歌,引起了后人的強烈共鳴。1987年中秋節舉行的“崇武古城創建六百周年紀念活動”及學術討論會,引起了中外學者的強烈興趣,提高了古城的知名度,此后,崇武古城成了攝影愛好者和影視媒體頻繁光顧的地方。
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閩南俗稱“嘉禮”,又名線戲。由偶頭、籠腹、四肢、提線和勾牌組成,高約兩尺。近年來,木偶舞臺演出區域擴展,泉州木偶劇團提線表演占據整個舞臺空間,提線可達6尺,難度大,但表現力大增。
提線木偶的表演舞臺是傳統的“八卦棚”,3尺高、7尺寬的臺子搭在廟前,4跟臺柱、10跟竹竿撐起頂棚,再用3條棉被將三面遮起,僅留下一面面對觀眾,一只近1米高的小屏風擺在舞臺中央,4位身著長衫、提著木偶的演員走上臺來,站在屏風之后,半米多的線提著一只只木偶人物,木雕的頭和手腳、麻編的四肢,有時是飛天遁地的孫悟空,有時是醉酒的鐘馗,通過演員的操控,在屏風前舞動起來。
前棚嘉禮后臺戲,嘉禮的鑼鼓沒有響,其他戲是不能開的。嘉禮戲是閩南的百戲之首、開臺戲。演員被稱為“傀儡先生”,著長衫,可考科舉,受人尊敬。常駐在大廟中的戲班里,木偶戲班住上房,其他戲班則只能住下廳。
木偶是沒有生命的,全靠操縱者的雙手,使得木偶有了靈魂,傳神地表達出真人的思想情感。一個木偶表演藝師,不但要有熟練的技巧,還得有豐富的生活經歷,才可能體會到所表演人物的情感世界,把假的變成真的,把本無生命的木偶演活。
雖然有著諸多線索,但木偶戲究竟何時、由何地入閩,史料并不能給出確切的答案。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葉明生說,關于福建木偶戲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唐代閩人進士林滋的《木人賦》:“既手舞而足蹈,必左旋而右抽;藏機關以中動,假丹粉而外周……是則貫彼五行,超諸百戲。”可手舞足蹈、可設置機關的“木人”與今天的木偶并無二致,只是歷經上千年的發展,成為一種更為豐富的藝術形式。泉州提線木偶戲包括木偶表演、偶頭制作、結構制作和傳統音樂‘傀儡調’,都是泉州所獨有的,既是表演藝術,又是造型藝術、音樂藝術、語言藝術,每個部分都需要傳承,缺一不可。
中國各地有許多的木偶戲形式,皮影戲、布袋戲、杖頭木偶等,但提線木偶在其中并不多見,目前僅以山西合陽、廣東五華和福建泉州為主。泉州提線木偶戲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與漳州布袋木偶戲共同登上了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獲得了國際級的保護,同時也填補了中國在“優先實踐名冊”這一項目上的空白。
泉州的提線木偶一直很受歡迎。泉州木偶劇團排演的“馬可·波羅”、“樓蘭姑娘”這樣的新題材越來越多。于2012年排演了《趙氏孤兒》,相比于人戲,木偶戲能達成許多夸張和非現實的效果,適合表演這些情緒激烈的戲。《趙氏孤兒》里,木偶的造型更現代、立體,像是電視中真人演員的木偶復刻版。木偶演員在9米高的天橋上操縱著木偶身上多達30條甚至是50條的提線,指揮它們完成戰爭、追逐等復雜的動作場景。連保留最傳統嘉禮戲音樂的樂隊,也加入了北琶、揚琴,甚至是吉他等西洋樂器,在傀儡調的主旋律之上,演繹出完全不同以往的曲風。
現在演出市場中有一種木偶劇,利用多媒體的形式,讓人與木偶一樣成為舞臺上的主人公,甚至于將人打扮成木偶的樣子來表演。無論在題材上如何拓展,泉州提線木偶戲都不可能放棄傳統的提線表演方式、木偶制作方式和傳統音樂,這才是使這項藝術區別于其他藝術的根基。在傳統的木偶頭上,能看到佛祖、觀音的影子,那都代表著過去老百姓的文化和傳統的味道。這才是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東西。
走在泉州古城中心,窄窄的街巷兩旁是飛檐翹角的磚紅色古厝,開元寺、定心塔、鐘樓,一座座古跡接連出現在眼前。縣后街上,已經成為新村小學一部分的大城隍廟(府城隍廟)在眾多遺跡中并不顯眼。上世紀初,東岳廟、關帝廟、元妙觀和大城隍廟是泉州城中的“四大廟”,常年香火旺盛,戲班是駐扎在大城隍廟的專屬嘉禮戲班。“嘉禮”一詞指節慶活動的禮節儀式,西周已有,后為泉州木偶戲借用。每年的元宵節、城隍生日、城隍出巡等日子,王家的嘉禮戲班都在一系列的祭儀、慶祝表演上打頭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