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貍貓換太子》是清代石玉昆所著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第一回的著名段落,描述宋真宗時,劉妃與內監郭槐以剝皮貍貓調換李妃所生嬰兒,害其貶入冷宮,后包拯為李妃平冤,斬郭槐,貶劉妃,是一出耳熟能詳的傳統劇目。劇中李妃的命運貫穿全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塑造好李妃的角色對全戲成敗至關重要。筆者想通過對薌劇《貍貓換太子》中李妃形象的塑造,對薌劇老旦的表演及唱腔處理談一些體會。
對人物的理解及塑造
《貍》劇中,劉妃為奪取皇后位置,與內侍郎郭槐合謀將李妃所產男嬰換成剝皮貍貓,并誣其產下妖孽,李妃隨即被貶入冷宮。在人物塑造中,既要表現李妃含冤入冷宮,忍受失子之痛的悲悽之情,又要展現她的堅韌與頑強。特別表演李妃思念兒子哭瞎雙眼的苦難經歷,對演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戲曲表演藝術的“四功、五法”中“五法”講的是“手、眼、身、法、步”,在表現人物時應利用手、身、法、步,再運用“四功”中的唱、念、做功突出人物內心及情感。一方面渲染劉妃的淫威、驕奢、奸詐、殘忍,另一方面筆鋒突轉,刻畫李妃作為母親的天性。形式鮮明的對比,突出矛盾沖突,從而張揚《貍》劇的藝術魅力。因此,對李妃人物的把握應抓住三個方面:一是體現出李妃作為國母的大氣及素養;二是體現出李妃落難時的堅強與執著;三是體現出李妃作為母親的博大和獨到的人格魅力。
對角色的演繹與表現
老旦是戲曲旦行的一種人物表現形式,主要扮演年長的婦女形象,是脊骨挺立、胸懷坦蕩的正面形象。她要求演員用高亢的唱腔、沉實的念白、沉穩的動作來表現人物。《貍》劇中李妃的形象是典型的唱工老旦角色,表演者應準確把握角色的年齡、經歷、性格、情感、時代背景等特性,通過表演程式的完美展現,賦予角色生命力和活力,才能成功地塑造所扮演的人物形象。
薌劇是閩南語劇種,蘊含濃郁鄉情的優美旋律、通俗易懂的方言俚語、節奏豐富的說唱曲調。薌劇唱腔“三大調”長于抒情,音樂極具特色,民歌色彩濃郁,說唱特點明顯,尤其是“哭調”的豐富運用,有極強的感染力,極富閩南鄉土特色。我在設計李妃唱腔時充分考慮老旦的表演特點,“唱”字為先,以“唱”感人。在《貍貓換太子之遇皇后》中運用薌劇三大主調“七字調”、“雜碎調”、“哭調”,時而鏗鏘有力,時而低吟婉轉,跌宕起伏、如泣如訴,將李妃21年含冤受辱的艱辛表現得淋漓盡致。
例如在李妃在寒窯遇見包拯時的長段唱腔中,我先運用緊拉慢唱的七字調“未曾開言喉先噎,事隔如今已二十一年,君妃御園慶元宵,二宮正六甲懷孕期,先皇對月立約字,龍鳳帕上一首詩”,接著用清板七字調“焉知劉妃狠心起,貍貓剝皮換走皇兒,誣賴哀家生怪物,打入冷宮受欺凌”,接著運用運河哭調“皇兒落在妃手,救主全仗陳琳寇珠來承御,十二年后太子死”,轉雜碎調“八王進宮薦皇兒,陳琳引皇兒來冷宮見……,才知新君已登基”,娓娓訴說苦難經歷。接著李妃情緒愈發激動,音樂節奏漸快、短促有力,運用快板雜碎調“為雪冤情留人世,挨饑忍餓待時機,皇兒登基已三秋,哀家受苦二十一年”。此時,包拯對李妃的遭遇極為震驚,觀眾也深受感染。在包拯的安撫下,李妃情緒趨于平緩,希望包拯主持公道,“為雪冤情望包卿你,撥開迷霧重見青天”將整個音樂及觀眾的情緒推向高潮。
在這段戲中唱腔設計方面,我學習京劇老旦的唱腔韻味,結合自身科學的發聲方法,把握李妃感情的“悲、屈、情、憤”,一字一句,一板一腔做到準確到位,利用老旦音色的宏亮、渾厚、音質飽滿、高低音俱佳的特點,充分運用薌劇的傳統曲調并結合自己的音域特點將這段唱腔表演得淋漓盡致。雖然只是李妃與包拯的單調的對手戲,卻能通過薌劇的傳統唱腔及戲曲的做功表演調動及感染觀眾的情緒,抓住人物心理情感的細微變化,做到以聲溶情、以情感人的演繹效果,對整出戲的成功演出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作者單位:漳州薌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