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能為五斗米折腰”,是晉朝詩人陶淵明的名句。那么,陶淵明在什么情況下說出這句話的?據蕭統《陶淵明傳》記載,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歲終,“會郡譴督郵至縣。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陶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就是說,有一天,郡派了個督郵來檢查工作。陶淵明的下級小吏提醒說,要穿戴整齊去迎接上司。于是,習慣瀟灑自然的陶先生就有了點兒情緒,大意是一天只掙五斗米,還要給如此小兒點頭哈腰?于是不干了,回家蒔弄其菜園子。
陶老先生是有個性的人,且不說他辭職的對錯,只說這五斗米是多少呢?這五斗米是否就是一位縣令當時的收入?非也。據說西漢時官吏的俸祿是年薪制,全發糧食。每年領取的糧食以重量計,也就是他們的“品秩”,于是,有萬石、二千石、六百石等種種名目。從東漢開始,俸祿形式有了改變,還是稱為“石”,實際是發給一部分糧食,一部分現銀。這個變化頗受官員們歡迎。因為在此之前,要用些銀兩了,必須先賣出一些糧食換錢,然后才能去買些物品,很不方便。按史料記述,東晉時縣令的年薪是400斛(1斛=10斗)糧食,一般發給一半糧食一半折合銀兩——如果按月發,則是發15斛糧米,余下發銀錢。15斛糧等于150斗,分到一月30天,剛好一天5斗。當時,一斗10升,1升約4斤,五斗米約200斤。不算另外發的銀錢,一天收入200斤米的官員,應該是高收入人群了。可見,他的離去并不是瞧不起這五斗米。而是看到當時的官場是個“真風告退,大偽斯興”的大染缸,令人失望。所以,就算五斗米不要了——不能“徒為所污”。當下有些人喜好自嘲,工作一多,常說“不為五斗米折腰”,以為這是低收入。其實是不知五斗米的實際價值。